时间:2024-05-04
唐棣
“没有好剧本不投资,没有稿酬编剧不动手”是常见的一对僵局,这涉及了投资人和制片人,制片人与编剧两组关系。正常“工业体系”中的状况是投资人一定为全局买单,制片人为剧本买单。国内电影人追求的“工业”,一方面是技术达标,更重要的是谋求规范的保障。然而很多事情在国内是“中国特色”,变成制片人不出钱,都希望投资人能为制片人“自己的眼光”和自己找来的剧本买单。其实,开头那句话两边看似有理,再想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其实,制片人和投资人属于“工业”上游,大部分国内的制片人纯粹找投资,不涉及创作。编剧在这个莫名其妙的流水线上只是处于下游。挂不挂名的事不谈,劳动付出之后尾款大部分人拿不到,甚至开机(涉及尾款),很多编剧并不知情。据说,这样的事在好莱坞很少发生,因为那是一个正常的工业。
一个剧本的最小单位是一个点子,一套结构。“创意”在我们的版权法里没有保护,当然也很难保护。很多电影圈的官司都是打这个,当然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以我所見,创意在剧本与投资之间的确惊险。现在电影发展这么好,制片人和投资人在剧作层面,需要的首先是一个创意,其次才是剧本细节。任何时候,专业编剧创作剧本都是简单而愉快的。在我看来,孰好孰坏在于是否提供出好创意,或者好架构。比如,导演哈内克曾说过:“创作剧本的真正工作不是在写戏,而是创造出整体的架构。”
大家揣着明白装糊涂,才让国内电影圈处处是僵局。作为制片人在整个融资阶段,扮演的是拿剧本找投资的角色,连接作者与资方。既然僵局出现,只能证明投资人与制片人判断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编剧赶紧写新剧本,制片人应该换一个新投资人。这对双方都没有坏处,因为唯一的体力和脑力付出者是编剧(当然,制片人也在为剧本四处跑)。剧本好坏不谈,编剧付出具体的时间和精力摆在那里。有时,编剧拿出最大能力,依然得不到资方“好”的评价。一个剧本的初稿基本的气息在那里,修改无法使剧本有质变,且可能离编剧的初衷越来越远。
之前,有个大牌艺人的经纪人跟我说,他曾拿三个觉得好的剧本给艺人看。飞机上的时间足够看完。三个剧本分别来自一个大编剧、一个大公司、一个新人编剧。他故意隐去这些信息。结果下了飞机,艺人没有选出一个。经纪人不得不戳破剧本的来源。然后,艺人回忆一下,说把大编剧那个剧本再给他看一下。
大编剧的剧本真的好吗?
很多时候艺人没时间从别的地方判断。有名的作者不一定剧本有多好,但好的概率比新作者大;大公司拿着剧本来谈都是投资搞定了的,项目成功概率大于新编剧还要再去找投资的剧本,他们把自己的时间赌在大概率上。新人编剧的剧本成功率很低,当年的《大钻石》到《疯狂的石头》,走的就是新人编剧的艰难之路。宁浩走成功了,代价是商业利益上一分没有,无论片子卖多少钱。据说“新星导计划”就是这样,《混大成人》那本书里都有记录,宁浩自己也搭了不少钱。
我的意思是,好与不好都太主观。好多合作只能强行限定时间以及判断标准,有时谁都会说剧本是艺术创作,不能限制,不能催促;但从工业角度也可以说剧本是工作表,必须守时,必须及时。国内某盗墓IP大片基本就是这么干的,剧本没完就上马开拍了。一边拍一边写(逐渐远离原来的IP,后来还闹到法庭上),跟组编剧一行由此诞生,有的可以纠正过来,越写越好;有的开头就是个错误,明知道不行,投资到位,档期已定,箭在弦上,这电影出来后可能就折了。
电影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行业。编剧不得不面对未来。投资人许给你的未来是不是你需要的?这看个人选择。
我无数次听到制片人说,需要好剧本。也无数次听编剧说,制片人狗屁不懂,瞎指挥。供求双方过起了猜忌、虚伪的日子。这种日子通常无比漫长。
剧本到底重不重要?一剧之本,这是艺术虚伪的一面。以我的观察是“看病下药”。对于大公司,剧本不如剧本背后的人重要。剧本可以修改。而剧本背后的资本或者资源不能换(比如大导演拿来的剧本)。大编剧的剧本不用看,就可以合作,作者已经大于剧本本身。很多人会跟你谈剧本重要,因为这是制片人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实在的东西。电影观念、电影审美,凡是停留在嘴上说的事物都不可信。此时,我们通过剧本尽快地识别对方。
比如有一天,制过一两部电影的制作人甲,与拿着剧本四处碰壁的新导演乙相遇。两人在咖啡厅见面。期间,聊到乙的剧本,故事讲完后,甲非常感兴趣。于是提议乙拿时间跟自己把这个电影规划一遍。然后,把细节抠清楚,甲才能去谈投资。
时间成本的问题是甲也有时间花在其中,这个平等。其次是甲在不清楚的状况下,不能更好地游说投资人,但甲在完全了解电影各个细节之后也未必。你甚至会替我回答,至少机会大一点。这个貌似平等。接下来的故事开始进入假设。
假设一:乙和盘托出,甲认真以对,各种意见各种解决方式,甚至连发行的事都想好了。
假设二:乙没有同意甲的提议,自己继续找投资。甲觉得乙太不懂行,为乙而惋惜。
很多时候,第一种假设是常态,新导演渴望制片人。假设一的结局可能是甲拿着剧本去找投资人,最后投资人找到,留下剧本,乙出局,甲仍是制片人。还有可能的结局是甲没有找到投资,乙找到了投资人,甲理所当然成了此电影项目的恩人,因为有一次不短时间的规划,为乙解决不少各种细节问题。两种结局,甲获利最大。假设二的结局较简单,乙没找到投资,甲在观望;乙一辈子也没找到投资,甲在观望。两种结局也是一种结局,甲有可能损失一个自己觉得好的项目,乙则一辈子没有拍成电影。甲相对找投资的乙是轻松的。甲损失最小,乙付出最大精力。
作为创作者判断别人时,也在接受别人判断。好编剧写出好作品,但没有人看,没人投资,你就不知道这么一群人存在。久而久之,大家会觉得国内电影圈没好的作者。其实,剧本找到对应的制片人,制片人找到追求一致的投资人,这个局就差不多开始了第一步。但对于这一步,很多人可能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