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莫清荣
阳春三月,清明时节,又到采茶的季节了。
我的家乡是桂东南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后面,长满松树的山岭虬龙一样蜿蜒而过,四季常青。村子前面,几顷荷塘水光潋滟,碧波荡漾,每到夏季,荷花盛开,清香四溢,蛙声齐鸣,一派热闹的景象。这也许就是“龙塘村”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村子后面,有一片名叫梅花冲的坡地,那里的泥土富含铁质,适合茶树的生长,早在生产队的时代,就种有很多茶树,成为村子里的一片茶林。每到春季,茶叶抽出碧绿的嫩芽,村民们就开始采摘茶叶。那时候,村子西边有一块很大的晒谷坪,晒谷坪旁边有一排白墙黑瓦的平房,是知青上山下乡时住的地方,村民称之为“插青屋”。知青回城后,插青屋就被闲置了下来,生产队就把这里作为加工茶叶的作坊。那时,村里有一整套加工茶叶的设备,有专门炒制茶叶的大铁锅,有揉搓茶叶的揉捻机,有烘焙茶叶的烘干机等。每到采茶时节,村民们把采摘到的茶叶拿来这里过秤,采茶的多少也被记录到工分里。我们村里所生产的茶叶,在整个公社里都是小有名气的,以至于到了现在,镇上很多卖茶叶的商贩,都会给自己的茶叶冠以“龙塘茶”的美名,以此提高茶叶的身价,获得较高的声誉和利润。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的水田、土地,包括村后的松岭、茶林都被按人口比例分到了各家各户,我家除了分到三亩六分水田外,还分得了六垄茶树和几百棵松树。这样,那几垄茶树就成了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采茶也成为了我们上学之外一项重要的家务劳动。
每年清明前夕,是采摘第一道茶叶的最佳时期。这时的茶叶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滋养,饱蕴天地精华,茶芽细嫩娇美,滋味清纯,被称为“明前茶”。周末的早上,母亲早早就起床准备早餐,还要煮潲、喂猪、喂鸡,我和姐姐则背上小竹篓到山上去采茶。此时的山上雾岚轻锁,一片朦胧,仿佛披着轻纱的秀美女子,眉眼如黛,不胜娇羞,好像在等谁揭开她神秘的面纱,露出碧绿滴翠的罗裙。布谷鸟咕咕咕咕的叫声,给宁静的茶林增添了几许春天的气息。茶林里,三三两两的大姑娘小媳妇们各自散落在自家的茶树间,动作娴熟地采摘着茶叶,偶尔还传来说话的声音或一两阵笑声,给山间静谧的早晨抹上了无限的生机。
姐姐心灵手巧,干起活儿总是得心应手,采摘的动作也熟练快速。而我天生的过敏体质,对那些小花小草、小虫蝼蚁之类的总是敬而远之,一不小心沾染上,就会皮肤发红,奇痒无比。因此,我总是小心翼翼地选杂草比较少的,相对干净的茶树去采摘。摘着摘着,不觉太阳已慢慢升起,水汽也逐渐蒸腾挥发,此时才觉得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于是踮起脚尖,翘首望着通向村里的路,盼望着母亲快点送早餐来。望眼欲穿,终于看到村口处,母亲戴着斗笠,挑着笼箕急匆匆地往这边赶。母亲还没放下担子,我就急急忙忙去翻看笼箕里的早餐。母亲带着歉意的微笑,温和地招呼着我们:“丫头片子,饿坏了吧,赶紧吃吧。”母亲给我们带来了米饭、粥、炒菜豆、酸菜,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可口的美味。直到现在,我还常常怀念起那一段在茶林里“大快朵颐”的美好时光,它是我儿时记忆里,一段最清晰最纯真的影像。
吃过早餐,渐渐恢复了体力的我们又继续采摘茶叶。母亲说,咱们比赛吧,看谁摘得快,摘满了小竹篓我们就回家去,回去给你们做好吃的。于是,我们顿时来了劲,快速地采摘起来。但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太阳一晒,浑身就软塌塌地无力,动作也变得迟缓起来。为了能快点回家,我采了几把野草垫到了竹篓底下,把茶叶覆盖在野草上面,告诉母亲我采满了,想回家了。母亲用手按了按茶叶,顿时明白了。但她没有责怪我,而是把野草选了出来,把她背篓里的茶叶匀到我的背篓里,让我原地休息,她自己则以更快的速度继续采摘。
采完了明前茶,再过半月,就到了谷雨,又开始了第二道茶叶的采摘。此时的茶叶春梢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滋味鲜活,香气怡人,称为“谷雨茶”或“二春茶”。谷雨茶生长在温和的春季,性味温凉,清热去火,民间常用作去火消食、灭菌消毒等良药,因此,采摘谷雨茶,就成为了茶林里最热闹的时光。谷雨这一天,家里的亲戚朋友也都会慕名而来,采摘一些谷雨茶以备不时之需。母亲和我们姐妹两个带着亲戚朋友去采茶,父亲则在家里准备午餐,以招待亲朋们。此时的茶林里人头攒动,笑语盈盈,连树上的鸟儿也欢快地唱起了歌儿,唧唧喳喳地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上,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采摘回来的茶叶,不再拿到生产队里去挣工分,队里那套茶叶生产设备也不知到了哪儿。茶叶都是拿回家里自己加工。母亲支起铁锅,生火炒茶,给茶叶杀青。这时候,我最喜欢帮母亲把柴火捅进灶膛里,在微红的火光中,看母亲娴熟地把茶叶倒进铁锅里,洒些清水,抡起锅铲不停地翻炒,茶叶在铁锅里哔哔啵啵地响,锅面上升起一团团水汽,母亲微红的脸庞氤氲在一片朦朦胧胧的水汽里,亲切温暖,有一种别样的美丽。经过杀青之后的茶叶,摊开在簸箕里微晾之后,就要趁着热气用力揉搓。直到把茶叶揉搓成细长卷曲的条状,就可放到铁锅里烘焙。刚才炒过茶叶的铁锅里还留有余温,烧过的柴火变成了炭灰,用来烘焙茶叶是最适合的。烘焙时要不停地给茶叶翻身,直到把整锅茶叶都烘干了才可以包装起来。如果烘焙不及时,或者茶叶干得不透,煮出来的茶汤味道就不醇。或者火力太大,茶叶烤焦了也不行,煮出来的茶汤会有一股焦苦的味道,这都会影响茶的成色和口感。因此,烘焙茶叶最是讲究技术。母亲干起这类活儿来,技术熟练,耐心细致,所以她的茶叶无论成色还是口感都是极佳的。
我们壮乡,祖祖辈辈都有打油茶的习惯。因此,采摘回来的茶叶一般不做泡茶喝,而是打油茶,明前茶、谷雨茶是打油茶的最好原料。家乡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平时在家,总爱打上一锅油茶,喝油茶成为了本地的特有风俗,更是招待客人的一种至上礼节。打油茶有一套专门的炊具,包括一口特制加厚的带嘴儿的小铁锅,一把7字形的木槌(最好是茶树做成的),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把冷水泡好的茶叶,连同生姜、大蒜放进烧热的铁锅里,用木槌反复舂捣、槌打,直到锅底起了一层茶焦,就可以放入茶油或花生油、猪油继续搓擦,把茶叶里的水分炒干之后,加入开水再一次煮沸,一锅绿汪汪、香喷喷的油茶就做好了。此时在碗里撒入葱花、香菜、花生、炒米、油果等,把滚烫的油茶倒进碗里,花生炒米在油茶里吱吱冒着热气,香气扑鼻,喝上一口,满嘴留香,满心舒畅,顿时让你神清气爽,精神百倍。油茶具有提神醒脑、驱寒暖胃的作用。把茶叶、生姜、大蒜等几味含有不同药效的植物融合在一起,经过反复敲打,用源自大山深处的地下泉水熬制而成的壮乡油茶,可以说是家乡人们的发明创造,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积累和与自然融合时一种智慧的结晶。善良淳朴的壮乡人,从油茶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获得了强身健体的保障。热情好客的壮乡人,无论谁家来了客人,都要招呼一声“喝杯油茶先”,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亲情。无论是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的人们,还是远嫁他乡的姑娘,只要想起了家乡的油茶,就会激起深深的思乡之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又到一年采茶时节,家乡的那片茶林,茶叶儿早已抽出嫩绿的芽儿了吧?母亲是否早已守候在村口,等待着我们回家去喝她亲手打制的油茶了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