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作者简介:
李广智,1974年生人,自由撰稿人。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国内期刊,有散文被《散文选刊》《西部散文选刊》《读者·乡土人文版》《新世纪文学选刊》《广州日报》等多次转载,并被收入年选、初高中语文阅读教材及作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等。
父亲种了几十年的庄稼,庄稼肯定已在他的心里扎根生长。庄稼一生的活计都已装在父亲的心里,每个庄稼把式心里都装着这样的活计。
我知道父亲种了我和弟弟在屯子里的土地之外,又偷偷种了堂叔和表哥家的土地时,地里的青苗已长到一拃多高,庄稼地里没有咔嚓咔嚓拔节的声音,可庄稼的味道已日渐浓厚,到了追肥耥地的节骨眼。庄稼不等人,种子落在土里,农民的身体和力气就只属于庄稼。我清楚,父亲把种子落在土里时,他就只属于庄稼。地里那些青苗无声的呼唤就足可以让父亲每天晚上散架般瘫软在炕上。借着端午节休假,我从城市回到久居的老院子,父亲边吸烟边喝着浓茶说:“天气预报这几天要有场阵雨,地里的庄稼该耥了。”我们心里都清楚,追过肥耥过地,地里的庄稼就可以自己生长一段时间,不用整天忙活人了。吸过烟喝透茶的父亲撂下话,骑着弟弟的电动车就出了院子。我想:父亲大概是想告诉母亲,他去地里了。我和母亲在屋子里说话,母亲的脑血栓病已经住了三次院,好在只发生在头部毛细血管,除了说话略有不清,身体其他方面恢复得很好,不需要人照顾,还能为父亲烧火做饭。我和母亲说着说着,就说到了地的事。母亲说父亲把离家最近的一块地栽了地瓜。我猜想,地瓜秧该是缓过苗,开始吐叶伸茎茁壮生长了。我家好些年没栽地瓜这物,我急切地和母亲说到地里看看瓜秧吧,母亲没有笑他这个农民的儿子,她知道我从小喜欢吃地瓜,每次回到屯子,总要想方设法到镇上街里买些,然后烀给我吃。这让我顿悟,惦记一个人一辈子的人大概只有自己的父母。
我独自走出院子,脚步有些迟缓,多年不下地的我,腿上和脚上已没有了提把镰刀下地时的劲道。作为一个农民,我为自己日渐消退的力气感到羞愧。力气是练出来的,小时候出去割柴、搂柴,都是先扛少些,然后一点点加量,加着加着,一次扛回家的柴就多了起来。屯子里的每个屯人都是这样一点点从苦累的活计中练出力气。现在的我,在单位更多的文字里已经不需要啥力气,要是重新回到到土地,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快重新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那些在我身体里隐藏的力气,会不会在我的身体里重新被唤醒。
屯子里,一个异姓我管叫三大爷儿(伯的意思)的人说,回来帮你爸干活来了,你爸今年可没少种庄稼,快帮他干点吧!看你爸那干巴体格,那老些地,可真够他受的。我在羞愧中应承下来,抬头看见父亲在地瓜地里用一副简易的犁杖在耥地。所谓的犁杖是由一个长长的铁管一端连接在犁铧上,与传统的犁杖由犁铧、犁镜和犁柄组成不一样。父亲用的犁杖,铁管顺着犁铧的前方,把犁铧焊接在一起,另一端焊接成“丁”字的犁柄,像一把大锄头,只是锄头是犁铧,人把犁杖放在垄间,向后倒退着拽“丁”字的犁柄,垄沟就在犁铧的作用下拽了出来了。这个方法比用镐的传统方式快了许多倍,也省下些力气。最主要的是地瓜地里进不得大牲畜,只能由人来完成。父亲自己一个人倒退着拉一副这样的简易犁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我到了近前,父亲的脸上已经见了汗水,向后拽一段停下来,看着明显有些喘。我从父亲手中抢过犁杖,父亲说你老不摸活,干不动,还是我来吧。我不服输地向父亲表明我还是个农民,以前地里的活也不是没干过,时间久了不摸活,骨子里也还是有一把子力气的。父亲拧不过我,只好撒手犁杖。我拽了几根垄,就有些喘,父亲还想要回去,再次被我拒绝,可等到我吃力地把剩下的地全部拽完,把犁杖还给父亲时,我的双手指节吃力处,已经布满数个水泡,有一些丝丝地疼痛从水泡钻进我的心里。水泡里的液体鼓胀着,仿佛要挣脱着,从我的身体里跑出来。有些疼痛喜欢躲在不常劳动人的身体里,在每一次劳动时,挣脱着向外奔跑一次。
我没把手上多出的几个水泡告诉父亲,父亲却从我的表情里看出了端倪。手上出泡了吧,不让你拉你不听。父亲用略带责怪的口吻问着我。我忙搪塞父亲说,没事,也不疼,过一晚就好了。父亲没再言语,他心里一定明白了,自己的儿子只是想在有限的假期里,替他多分担些力气。每个庄稼人心里肯定希望有人会为他分担一些力气。父亲看着地里一垄垄已经缓苗,开始茁壮生长的瓜秧,眼里溢出了少有的期待与自信。这块地咋也能起两千斤地瓜。从小到大,我还从没见父亲把对一块地的估算挂在嘴上。父亲是个没话的人,他喜欢把话装在心里,每个屯子都有些不爱吱声的人。他们在一块土地上吃饭、劳动、睡觉,说话像播种种地一样,一粒一粒的在心里盘算着,手头小心拿捏着准头,不会多撒一粒种子,更不会多说一句话。我更像父亲,也是个没啥话的人,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说话和我写诗一样,一个字一个字往外抠。可我要和我的屯人说啥呢?屯子里就那点地,加起来,一个人也只是几分地,家家都是一般侍弄着。细算一下,也不过是多耪几锄,多挨点累,少耪几锄,少挨点累的事。一样的山坡地,在地里多耪一遍草的人家也没明显看出比偷懒的人家多出几把苞米,这让庄稼人没啥话引子。可实在的庄稼人却不会少给苗锄一遍地。父亲是个老实的庄稼人。
父亲在心里装着自己的庄稼。种地、耪地、耥地、割地,父亲也算个老庄稼把式,在故土上生活了几十年,再不愿离开。有一年,同事引荐,我想让他和母亲到一个小县城的一家企业去上班,他们可以在那里生活得很好。可父亲没舍得土地和房子,让我那个美好的愿望没能实现。父亲只好继续种他的庄稼。我不知道庄稼是不是父亲的生命,我们父子彼此话少,让我没能把这话说出口。父亲在土地上所表现的忍耐力是我所不能的。一想到七八亩、十几口人的山坡地,都要一个人应付下来,我的心里都有些疼。地里的庄稼不等人,父亲的手要经管到每一株庄稼,那是一项巨大的勞动。父亲要在天不亮时就往地里走,晚上肯定也是屯子里最后一个收锄的人。
屯子窝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长也没长过十里八里,这样的宽度和长度让沟里滚出的一脉水冲不出一块像样的好平地。人把地开在坡上,种点庄稼糊口。坡地也不是从坡这头顺到坡那头,坡上的水不答应,从坡顶往下顺着水道偷偷淌出几道沟,把地自然切割开。这样的地改不成机耕田,所有的活计都要人和牲畜来完成。有时牲畜也完成不了,有的地方下犁都要轻,生怕重了,挑出大大小小的石头。挑出石头,垄就不成垄了。犁铧被石头重新拱回地面,人只好把犁铧扯一下,重新按进土地。那时,拉的犁已经走出一段距离,只好出人力,把垄用镐重新勾出来,才下得种子。在一块坡地,更多的劳力要靠人。
我从不认为种地是件轻巧的事。年轻时,父亲虽然干瘦,但农村有句话,叫干巴劲。父亲的身体里有着无穷的干巴劲。在我小的时候,由于我和弟弟伸不上手,地里活计不等人,父亲和母亲只好起早贪黑的收拾庄稼。一次,北边的乌云压得重,天黑得像黑锅底,父亲看着最后一块地,要是等雨后,草就长得更高了,到时锄草更不好锄,坚持让母亲陪他把地锄完,母亲只好压下性子,陪父亲从垄头耪到垄尾,才直起腰扛起锄头,顾不上擦脸上的汗水,往家跑,结果跑到半路,瓢泼大雨夹杂着冰雹从天空倾斜而下,而后的母亲一直头痛。多年以后,病痛就像在母亲的身体里生根发芽一样,我家倾注了家里的所有收入,也没能把病魔从母亲的身体里赶出来。难以忍受的头痛一直伴随着母亲。母亲说,自己的病就是那次耪地累得一身汗,又被大雨淋湿了得的。母亲身体不好后,父亲都是依靠自己身体里的干巴劲,一点点照顾庄稼的。
我算不清父亲因为庄稼挨了多少累,汗水多少次浸透了衣服,庄稼注定成为父亲生命的一部分。他一定一遍遍地抚摸过庄稼,就像小时候一遍遍地抚摸过我和弟弟一样。其实,每个子女都是父亲的庄稼,只是不是所有的子女都知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