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邂逅姜潭

时间:2024-05-04

程白弟

五月初夏,阳光温和。姜潭乡村里,已经热闹非凡,人们等待着一年一度的庙会终于盼来。姜潭乡情游是完全自发组织的以庙会推动的农家乐民间旅游,这归功于姜潭的历史久远,有很深的文化氛围。每年全新推出乡情风景和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以庙会为契机,形成了传统乡村游,已经办了五届。江南各地来的艺人名家荟萃,到姜潭这里,把传统的文化物品在姜潭展示,体现了当地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那一天,约有40年画龄的画家粟雨,老当益壮的神采,也拿出了自己的30多幅水乡风情画,摆放在了姜潭八卦广场的西南角,正好是走进姜潭的响铃桥路口。其中,有一幅《邂逅姜潭》的画,放在主要位置,来看热闹的村民,欣赏着这些浪漫的画,观看画展的人们,慢慢地一幅幅欣赏着,可粟雨却在人们中寻寻觅觅……

姜潭这个地方,不管在哪一级的地图上,是没法找到地名标点的。

10多年前,考古学家来过好多次,把姜潭周边挖了个底朝天,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古代散落的陶器、石器、棺木,还有人的骨架。考古专家最后定论为古老姜潭有着6000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良渚文化、崧泽文化好像都是从这里起源。因而在当地的村民中,有了自豪感、也有了骄傲之誉,特别是姜潭懂得文化的人,一直在为保护这一方水土作出微薄之力。

姜潭是一个千年封闭的村落。相传很早以前,姜子牙来过这儿,这儿才叫姜潭的。这个姜潭中,却有两个孤岛,大一点的称为阿公,小一点的称为阿母。曾经是姜子牙生活避难隐居的地方,他常在姜潭中钓鱼,水清天蓝、空气洁净,活到80岁还出山做了丞相。引得一句俗语,姜太公钓鱼,直来直去。这是姜子牙的爱好。

早前,姜潭村是闭塞的地方,只有村西的一条宽宽的大直江,人们出门都是靠水路的,周庄到昆山的轮船在大直江是必经之地,所以在姜潭设了一个过道临时轮船码头,可以说连接着整个世界,南连淀山湖、周庄的急水江,直到太浦河,北接吴淞江通苏州河出长江口。

姜潭四面环水,村落以水而居。河潭比较宽大,村南村北,还有村中,是围着姜潭而建。可以说是水中有村,村中有水;水面荷莲,花开潭中;潭中有岛,岛中有河;水连村一片,村连水一里。简称为姜潭水村。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年春,一位年近40岁的写生画家粟雨,是擅长水彩画的,在周庄写生,画了周庄所有的桥后,在回昆山的轮船上听说姜潭有一座古老的响铃桥。粟雨在姜潭的码头上岸了,到这个神秘的姜潭村中,找一些水乡风情灵感。

可以说,你如果走进了姜潭村子里,肯定是要出不了村的。当年,苏州老头挑了换糖担来到姜潭里,一边走一边喊换糖的,走着走着,绕了两个圈,还是在那座响铃桥边迷了路。老头无奈又好笑,只好送小朋友糖吃,才把他带出了村口。所以说,村子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贼偷强盗的事。当年,日本鬼子来了,也不敢走进村里一步,村里像迷宫一样的,只进不出。

画家粟雨,他上了岸,沿着那条小路,边走边看这个村子的形状,姜潭真的是一个好大的潭,一个潭连着另一个潭。近看姜潭的形状真像是济公当酒喝的葫芦形状,远看是潭与潭交叉相接活像是一个八卦图案,中间是有一座古老的响铃桥,把周边的村庄连在一起的。

粟雨留着长发,国方脸被那一头长发遮挡了一半儿,头发比一般妇女们留的还长,一看就是一个文化艺人。他到了桥边,发现响铃桥是东西走向的,是单孔石级平桥,他穿过了这座古石桥,这桥是村中连接村东的唯一通道。

粟雨选择桥东的一处空地,驻足观望了这座清朝乾隆年间建造的桥,他觉得这不像周庄的那些拱桥,很有特色和风格。的确,这座古老的石桥,不是一般的桥。虽说已经年久失修,但还能看出古老石桥的那曾经完好的清晰轮廓。他想起了,当年陈逸飞画周庄的双桥,那样的完美,让周庄出了名,成为旅游景点,名扬世界。可粟雨想他对响铃桥不一定能素描出那样出名的画,但至少画这座古老的石桥,也是很好的一张风景画。他停了下来,支撑好写生的画架,展开了画纸,拿出几支五颜六色的画笔和颜料,站在响铃桥东堍北边的河岸上。

粟雨聚精会神地开始素描起来,一会儿抬头,看着、想着古老的石桥,这座桥在姜潭里经历了几百年风雨,还是那么的坚守着,成为了人们出行的纽带,桥是有文化,也是有精神的。一会儿低头,在画纸上点点划划,细笔下勾画那熟悉的桥身,石头之间的那一条条斑驳的纹罗,是那么的苍老、成熟。

时间已经过晌午,此时的东南风,从姜潭的水面上吹拂在粟雨的脸颊上,他感觉到春风扑面,舒服让他半白的发丝也紧跟着飘飘然。这时的他,非常得意,那握着的画笔,还是轻如细水长流,在一米见方的画纸中,点拨出响铃桥那风姿挺立的影子。

不知何时,响铃桥在风中,优雅地发出了一种清脆的声音。这是响铃桥的使命,风吹发声。想当年,这桥叫万安桥,不叫响铃桥。有一天,那个苏州来的吕和尚到东岳庙时,在桥上站了好久好久,观望姜潭这宽阔的水面、迷人的景致,看到东岳庙就在大直江轮船码头北,是建造在河边凸现的地方。吕和尚感觉这是一块风水宝地,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此时不知从哪儿来的一阵子风,桥发出了非常好听的美妙声音,好像是骆驼经过沙漠的那种驼铃声。这声音让他感觉到是一种乡情的自然音调,是少女般的音质,是来自乡村的江南丝竹的风韵旋律。被吕和尚这么一说,村民们纷纷到桥上立足聆听,那旋律如此美好,妙不可言。这着实让村民们心情愉悦起来,就这样,响铃桥出名了。人们不开心时,就到响铃桥呼吸一下洁净空气,吹一吹习习凉风,听一听那么好的音律,心情就会快乐起来。

当粟雨再次抬头时,发现响铃桥的中央何时站着了一位年轻女子,飘逸的长发,在风中舞动,上身穿的是粉红色紧身衫,下身穿的是黑色连袜裤,外面加上一条超短裤,约莫25岁,身高1米65左右。粟雨一时看不到姑娘的那张脸,他突然来了灵感,轻轻地对姑娘微笑,带有一种职业敏感的表情,用画笔的手,示意姑娘别动。姑娘只管看着姜潭的水面上,那些鱼儿游动,飞鸟掠过,渔船晃动,和煦阳光照射下河面出现的微波荡漾。

“姑娘,请保持这样的静态。”粟雨轻声地说。

姑娘依然站在那儿,没有心思理会粟雨说的话。

“姑娘,静立10分钟,好吗?”粟雨又说。

姑娘从响铃桥的美妙声音里,听到了有人在对她说话,姑娘这下才慢慢地转过身子。粟雨看到了姑娘的脸,这是一张忧伤而悲观的瓜子脸,眼睛里含着一丝哀伤的泪痕,好像哭过似的嘴巴,心情好像极坏的,也许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

粟雨不再说话,姑娘也不再移动。粟雨在画纸上,快速地把姑娘那张严肃而消沉的脸,横竖撇捺画到了纸上,就那么几笔,姑娘的表情已经在画纸上活了起来。

粟雨在专心致志地画姑娘完美的脸形时,只听“扑通”一声。粟雨抬头一看,响铃桥上,却不见了姑娘的身影,响铃桥显得格外寂寞。突然间,桥上空无一人,粟雨想莫非是看花了眼,刚才是一种幻觉吗?

当粟雨醒悟过来时,响铃桥下的水面上,有一个很大的波圈在慢慢地扩展。

此时,没有一个路人经过。粟雨着急起来,放下手中的画笔,一个箭步,快速小跑到桥中心,观望了一下。

然而,姑娘的影子,还没有露出水面。

周边的村民们也听到了桥上的响声,感觉是很不对劲的声音,纷纷从家中走出来。他们觉得,这不是响铃桥那种正常的优雅的风吹声音,而是一种可怕而沉闷的声音。早在文革时期,也有人来听响铃桥的美好声音,听着听着,也是一声“扑通”,有人跳入河潭中,再也没有起来。自杀者,选择了这么一个好的地方,既能听到优雅的声音,又能最后享受到响铃桥姜潭的一道风景,在姜潭这僻静的地方,他们安然地走向天堂。

村民们在奔跑的过程中,远远地看到了粟雨,也从响铃桥上跳入了河中。

此时的村民们,非常着急起来,同样也觉得很奇怪了。

前后不到一分钟,粟雨在河中露出了水面。他吃了一口水,就冒出来说了一句话:“有一位姑娘要自杀,快来救她啊。”这时,村里几个会水性的男子,也纷纷跳入河中,一起在水中寻找,在水底下一阵乱摸着。

还是粟雨,一个猛子扎到水底,一下子抓到了姑娘秀长的头发。粟雨也生在江南水乡,对水并不陌生,他从小就跟爷爷学游泳的。当年他爷爷救过村上的地主,是出了名的好水性。粟雨读高中时,也救过一个落水的女同学。有好多男同学调侃他,抱着女同学是啥滋味。后来,粟雨不理那些男同学,一心读书和作画。然后,粟雨在水中用熟练的动作,把姑娘托浮出了水面。村上的几个男人,齐心合力把姑娘救上了岸。

姑娘苍白的脸,显得格外忧伤,她仍然不省人事,待村里的乡村医生来进行急救。幸亏发现得早,抢救得及时,不一会儿,姑娘苏醒了,伤感地流泪,不想说一句话。后来,在一家村民中换了衣服,悄悄地溜了。

这时,粟雨的确没有心情,去画好这幅曾经想得非常完美的得意之作。粟雨不知是啥时离开了姜潭这个地方,村上的人们也不知这位画家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总觉得,姜潭这个美好的地方,为什么总有人要到这儿来寻短见呢?是不是响铃桥的美妙声音,吸引了人们的那根错乱神经?是不是姜子牙的鱼钩之力,把人们灵魂钩到了这里来安息?是不是这个八卦水潭的磁性般魔力旋转,吸拉着人们来这里栖息?总之,想不出所以然。

粟雨的家,在什么地方,都不会知道的,他是流浪画家。小时候他生活在阳澄湖的水网区,从小与水打交道,对家乡的小镇、小村、小桥、小屋情有独钟,粟雨的画就是以江南水乡为背景的。到家后他悄悄地把今天的这幅画,当做人生中不平凡的感受,想了想,还是封存起来的好,不再让一种失望与失落纠缠着那不想回忆的一丝伤感。粟雨再也不想修饰画中的每一处地方,一直把这画当做宝中之宝。虽说不完美,但在他的心中却占了一席重要之地,那幅画保持着原创的简而纯的审美视角。原封不动的定位,决定了这幅画的命运,画的名称为《邂逅姜潭》。这幅画被他称为是自己的最佳作品,封存在他的记忆中。

就那么一天,让他在姜潭的轮船码头上起来,再也没到过姜潭。

一晃20年过去了,直到有一天,粟雨在报刊上看到了介绍姜潭庙会的报道。现在,姜潭已成为乡村游的迷恋景点,是属淞南(吴淞江以南)地区,又是民间山歌发源地之一。粟雨有了一种激动的心情,他觉得这是展出乡村风景画的最佳观赏地。他起了一个大早,整理好多年来画的水乡作品,他也想到了,当年那幅封存的《邂逅姜潭》的画,他把它们一起带到了姜潭,他想一展当年的响铃桥风姿。

粟雨来到了姜潭,还是当年那个季节的乡村气息,一路奔波过来,姜潭的八卦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广场中央搭建的舞台上,响起了民乐声,唱起了山歌声。彩色的气球在上空展示着姜潭的繁华场景,各路神仙都来轧闹猛。

每年,姜潭都要举办庙会,活动时间较长,在农历三月二十八,前前后后要一个星期。唱民歌、跳舞蹈、拉丝竹,一些民间艺人都来展示自己的传统手艺,玩耍的、欣赏的、吃喝的、穿扮的,样样都是传统中的传统,有着浓郁的乡村风情,很有乡土特色,姜潭把民间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粟雨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画展地,他在全国各地办画展已经很多次了,在家乡小小的乡村上办画展,却是第一次。他把这幅珍藏了多年的《邂逅姜潭》,也展现在了姜潭的村民中。

从这幅画中看姜潭,如今的姜潭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了。那一座古老的响铃桥,已经修缮得非常完美,当年的古石桥已经没法与其媲美。在桥上看不到古桥的影子,只有桥下的那些石柱还躺在河中,桥上安装了木结构的栏杆和廊柱棚,上面爬上了青藤,桥面铺上了平坦的水泥路面。桥北面一户人家的老杨树,粗壮地横卧在水平面上。这毕竟是20年了,人也老了好多。粟雨来展画,一是想来看看姜潭里20年的变化,二是想能不能见到那位曾经跳河的姑娘。

然后,画展了几天,粟雨一直躲在一旁观看,心中希望出现在画中的那一位姑娘的影子。

粟雨当年救姑娘后,回家曾有好多个夜晚失眠了,一直在回忆姑娘跳河时的那个一瞬间。他是从在高中救过一位女同学后,有一种阴影缠绕着他的大脑,不想再接触到女人的身体。他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一个人漂泊在外,很少回家。相隔多少年后,又一次在河中与姑娘的身体接触,让他一个中年男人,步入老年时,对女人的记忆,有了一份成熟的想法,他想是不是在晚年该有个伴。

那天,救了姑娘,他没有问她的名,没有真正和她语言交流。他是从来没有碰过女人的身体的,只是在水中,他托起了姑娘的身体,水底中姑娘的身体富有弹性和温情,和水一样含情脉脉。粟雨当时心里想的是救人,没有好好搂着姑娘,他没有那种杂念。

如今的姜潭,交通已经是四通八达了,一条宽阔的江浦路直通到姜潭村里,那个八卦广场人头涌动,就是不见那个姑娘啊。也许她已经是个中年妇女了。

20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就在他的眼前,粟雨的目光在人群中慢慢地移动,好像一台高清的摄像机,扫描着每一个人的微笑表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