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故事赋“能”

时间:2024-05-04

传统演讲风格类型多样,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慷慨激昂型和娓娓道来型两大类,前者的优势是具备惊涛拍岸般的鼓动性和号召力,后者则胜在润物无声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从操作层面看,以讲述故事的方式丰富演讲内容、建构演讲框架、推动演讲主旨逐层深化,不仅可以通过生活化、世俗化的故事情境创设,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还能以平实质朴的语言风格和含蓄隐约的情感表达有效激发出演讲行为的内在张力,赋予演讲活动更加突出的艺术效果。

一、强化内容谋特色,使演讲个性鲜明

演讲中的故事可以源自演讲者日常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也可以取材于传统与现代多种媒体习得的间接经验。对于成熟的演讲者来说,有意识地从学习、生活或工作中挖掘、积累故事素材,并且有条理地组织、重构叙事语言,设计、明确叙述节奏,是快速拉近与听众间距离,呈现有温度、有质感、原生态的生活面貌的常用手段之一,也是基于听众接受视角,强化主客互动,强调演讲本身有趣、有料、有个性,最终达成演讲目的有效一招。

例如,2023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央视“青春大课”栏目邀请董宇辉在中国传媒大学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董宇辉细数了自己从求学到择业、从低谷到巅峰的过往人生和心路历程,以此致敬青春,并引导新时代的年轻人正确看待和理解“成长里的阵痛”,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分享给观众的一桩大学时代的故事:

我是在西安上的一所外国语大学,我们班当时有32个人,只有俩男生,然后另外一个同学还因为身体不好常年请假。老师环视一周后会问,大家猜一下接下来我要邀请哪一位男同学来回答问题。你注意老师用词,叫我要邀请哪一位男同学来回答问题。然后我在教室看了一圈,发现另外一个男同学又请假了(哈哈哈)。所以我当时非常紧张,站起来后就紧张地回答老师提的英语问题。又因为紧张很磕绊,然后你越紧张越磕绊,越想把话说快。所以老师每次问完问题后,我就很害羞,因为我只要说完,全班哄堂大笑。老师当时评价说,董宇辉,我能清楚地从你的英语中听出来你的老家在哪里。很羞愧,难以忍受,所以外界的这个声音其实很大程度会改变你。

颇具戏剧化意味的是,2022年6月9日,曾经的新东方历史上最年轻的高中英语教研组长董宇辉,在“东方甄选”抖音直播间边卖牛排边教英文,当晚,他一跃登上抖音热搜第一(同时段带货第一,高峰时单场4万观众在线),此后他的直播片段在多个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对于自己的意外走红,董宇辉有着清醒的认识——“本质原因是厄运来的时候没有躲,或者没有躲得过,有一天,好运就会撞个满怀。”出身平凡的董宇辉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因此,他在走红之后的各种演讲场合更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去打动听众、拉近距离,以此获得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情感支持与价值认同。显然,他将自己大学时代用英语回答问题时被同学嘲笑、被老师羞辱的痛苦经历公之于众,给现场听众及后来读者带来的情感冲击是强烈且持续的。

二、优化结构明条理,使演讲思路清晰

演讲结构是演讲的指挥棒和路线图,决定了演讲内容的逻辑推进顺序,即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怎么开头,如何展开,怎么收尾等。常见的演讲结构形式各异、五花八门,但经典的演讲结构一定遵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等基本原则,它能集中体现演讲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也可以使连缀在框架之上的演讲内容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演讲目的为灵魂,以若干故事为血肉,辅之以破题、衔接、过渡、收束等功能性短段落来架构演讲脉络,可以使演讲(演讲稿)线索清晰,各个故事犹如线上珠玉,散而不乱,既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

例如,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所作的题为《讲故事的人》的讲演,就采取了围绕真理和正义等命题,紧扣标题讲故事的方式来布局全篇,整个讲演篇幅虽长,但莫言化繁为简的构思意图(开篇:关于母亲的四个故事+承接:“我”的青少年生涯+转入:“我”的文学创作历程+结篇:关于“我”经历和“我”听来的三个故事)还是显而易见的,在诺贝尔文学奖这样一个严肃庄重的国际性文学奖项的颁奖现场,选择这样一种举重若轻的演讲结构,不得不说演讲者莫言是具有中国智慧的。

讲演尾声,莫言以一句“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谢谢大家! ”干脆收尾,既直接呼应了演讲标题,使得整场演讲形成闭环结构,又朴素地回应了读者关切,体现出演讲者难能可贵的谦逊和真诚。

三、淡化痕迹讲自然,使演讲真实生动

演讲行为意在宣传观点理念、表达情感态度,力求通过演讲者启迪和听众接纳建立起共情机制,从而实现受众从心理到行为上潜在的、積极的改变。囿于此目的,传统的演讲语言或多或少存在理念灌输的强迫感以及过分追求煽情效果的虚浮感,从而导致演讲行为本身陷入不容置疑的洞见宣教和矫揉造作的肢体表演泥淖。在演讲中,有机融入故事,充分利用故事通俗易懂、平白晓畅的生活化语言特征,以及平和自然、轻快舒缓的叙述节奏,可以有效化解演讲者脱离听众、刻意为之的风险,使得演讲行为因不事雕饰地“讲”而自有其风味。

例如,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所作的题为《我们民族最缺的就是笨人》的致辞中,如此开篇破题:

感谢各位教授和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够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它好像是大饭堂,我记得当时每一个北大的同学总会提一个饭袋,饭袋是用羊肚子手巾缝成的。我记得我提了四年饭袋,但是我不记得我洗过那个饭袋。当时大食堂的菜有四个阶级,第一个阶级是炒土豆丝、炒洋白菜、炒萝卜丝,这是五分钱的。第二阶级是鸡蛋西红柿、锅塌豆腐,这是一毛钱的。一毛五的才是有肉的,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两毛钱的有回锅肉、红烧肉,还有四喜丸子。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一毛五以上的菜,我在北大四年从来没有接触过,跟它们不熟。我最爱吃的菜是锅塌豆腐,不是肉菜,但是豆腐被炸过,油水比较大,拌米饭!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作为著名作家和北大校友的刘震云,在毕业典礼这样的隆重场合自觉规避人生赢家的高姿态,以“吃”这个无法回避的寻常话题和一以贯之的幽默风格,迅速唤起属于“北大人”的关于当下所处位置的共同记忆,并趁机将讲演推向“同学”“母校”“知识分子”“人生导师”等核心话题,将河南人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方式和生存智慧诠释得淋漓尽致,也使得这场演讲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轻松自如、亲切自然的氛围中。

四、深化主题蕴内涵,使演讲意味隽永

随着新时代主流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不断深入,当下各种演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主题类型化、同质化的倾向,常见的演讲主题不外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亲情、友情、奋斗、梦想、文化、读书、励志”等等,加之新媒体对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推波助澜,一般演讲很难收到预期效果。演讲者缺乏演讲策略疲于应付,听众抱持“看客”心态配合表演,主客互动销声匿迹,演讲行为也就不可避免地沦为演讲者“苍白的呼告”和“独角戏”。面对此种困局,精心选择符合演讲主题的生活故事,用真诚坦率的叙述语言着力呈现生活原貌、再现生存场景、表现生命思考,不仅可以用故事本身的陌生化唤起听众的新鲜感,也可以将枯燥乏味的演讲主题融入故事肌理,让听众和读者从个人阅历和情感契合点出发,自行建构演讲认知,从而实现超越演讲情境的主客对话和心灵交流。

比如,莫言在诺奖获奖讲演中讲述的7个故事无一不具有通俗易懂、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而且不约而同地共同指向了现世生活中“悲悯、宽恕”等主题,这里略举开篇张本一例: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无独有偶,刘震云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也热衷于通过讲述自己身边亲人的故事来启人心智、催人思考:

一个是我的外祖母,我外祖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不识字,她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活了95年。她在方圓几十里都是个明星,如果她要演电影就是安吉丽娜·朱莉,如果踢足球就是梅西,如果打篮球就是杜兰特,如果跑百米就是博尔特。但是她一辈子都在这里。她的个子只有一米五六。我们黄河边三里路长的麦趟子,她割麦子是速度最快的,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一米七八的大汉也比不过她。

当她晚年的时候,我跟她有一次炉边谈话。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比任何人快,只是三里路长的麦趟子,我只要扎下腰,我从来不直腰,因为你想直1次腰的时候,你就会想直第10次、第200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得比别人更快一点。

综上可见,在演讲中讲故事并不只是为了讲故事本身,也不仅仅在于表达一种对母亲、祖母等亲人的思念和缅怀,而是要用鲜活的事例和朴素的生存智慧传递出演讲者现身说法、劝善规过的真诚态度,借以吸引听众注意力,提升听众参与感,引发听众主动思考,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演讲效果。因之,可以将讲好故事视为一种激发演讲张力的常用策略加以运用,以此为演讲赋能增效。

本文是金华高等研究院2023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B2023JY08)

(作者简介:潘宝(1982-),男,安徽蚌埠人,浙江金华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小说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