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现状

时间:2024-05-04

陈婷

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正不断被赋予新的职能,从最初仅发挥收藏和保护文物的作用,到后来衍生出开展各类社会宣传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经不断发展,现已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如今,我国各大中小型博物馆逐渐加大对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视力度,并积极培养壮大社教人员队伍,尤其是面向党政军企、社会团体机构、高等院校及中小学生群体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各博物馆通过开展与对点单位合作,成为当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博物馆的社教功能。同时在一系列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开拓创新,并顺应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内涵,着力进一步提升社教功能,通过设计开发多种教育模式,大力宣扬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厚植当地人民的故乡情感,让博物馆成为社会大众都能接受教育的场所。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发展及现状

由于博物馆内收藏、展出了丰富的文物与人文历史印迹,因此它的教育内容涵盖各个方面知识,通过构建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社教活动,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分激发青少年对博物馆的参观与探究兴趣,刺激其探索欲,并让其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水平。而今,博物馆已经由“以物为本”高度关注保存和分析文化资产,为精英导向提供服务,逐渐转变成“以人为本”高度关注阐述与沟通历史文化信息,为青少年群体提供校外文化服务。随着时代发展和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要求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此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发凸显,使得博物馆成为校外文化服务机构的生力军,它不仅让文化得以传承,也是加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优秀教育平台。

当前,在馆方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各级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规模正在逐步加大,或依靠深挖文物特色内涵及相关历史背景,增添趣味性设计,与中小学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接轨,建立长效的馆校合作机制,通过校园活动定期将文博知识带入课堂,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近年来,青海省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以青少年为活动对象,以开展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目的,以认识和了解青海的世居民族为出发点,通过对各民族的精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挖掘和分析,先后策划了“穿民族服装,学跳民族舞蹈”“走进彩虹部落——粘贴土族娃娃布贴画”“撒拉儿风情别墅——制作绳彩飞扬的篱笆楼”“光影之间——制作河湟皮影”“穿花纳锦——‘青绣’制作体验”和“琴声悠扬——马头琴音乐欣赏”等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體的特色活动。另外,青海省博物馆积社会教育部极开展的各类讲座、亲子手工制作、非遗文化体验等特色社教活动,获得广大观众和业界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二、博物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历史,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厚植民族精神基因,沉浸于文化洗礼

现如今,观众参观博物馆的目的不只是纯粹的文化休 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知识、了解历史,从而实现自我增值。与此同时,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由于经费有限,无法频繁地改造提升展厅陈列内容。因此,除引进临展之外,博物馆基本不能依靠展览形式的更新换代带给观众新鲜感。在此情况下,最为经济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围绕当前展览及藏品,依靠深挖藏品内涵和多角度研究其价值,积极探索利用文物讲好“特色故事”的有效方式,提升教育项目水平,通过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创新来吸引观众入馆参观学习。这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多方面需求,也可以不断扩大潜在观众群体,提升社会支持度,从而成为保持博物馆事业长期旺盛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助于解决常展不能反复吸引观众的问题。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承载着保护及宣传当地传统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精心设计社教活动内容,展现特定教育意义,加深人民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能够增强全民传承文化的意识。这不仅能够促进广大群众对我国历史发展与民族形成过程的深入了解,更会让人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在之地的民族文化史,以及在当地在历史演进过程的作用与地位。

(二)开阔视野,让受教人群知识体系更加多元化

通过参与博物馆社教活动,人们可以领略文物魅力,感受历史熏陶,能够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一般来说,由于知识层面及阅历的不同,各地成年人群体中不乏存在大量历史爱好者及文物鉴定收藏者,他们的知识储备及见识广度甚至不逊于博物馆的专业研究者。参与社教活动能够拉近成年参与者与博物馆文物专业研究人员的距离,给文物及收藏爱好群体一个接触与对话的机会。通过相互交流,不仅能够达到丰富藏品内涵及拓展历史思维的目标,也能让更多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被发掘、被活化。

三、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教育群体覆盖面不足

当前各大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创新性理念,馆际交流合作不够密切,再加上活动经费有限,社会教育活动项目较少,规模也不够大,受自身及外界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发挥文博储备优势的能力受限,无法完全覆盖社会受教育群体。

(二)社教活动形式和内容有待创新

当前各大博物馆社教活动开展板块主要涵盖博物馆研学、志愿者讲解员培训、传统文化非遗体验、按节日制作手工作品等形式,内容单一、有待创新。

(三)文物内涵深度挖掘不够

目前,博物馆社教活动课堂通常仅选取某一件或某一类特定馆藏文物展开教育学习活动,参与者被动接受文化知识或手工步骤的传授,被动体会参与活动的实践操作乐趣。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获得完成任务的满足感,但通过活动仅是以点带面构建知识架构,深度体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功能尚存局限。

(四)博物馆社教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文博工作人员应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积累储备,思想具有前瞻性、创新思维,同时在开展社交活动必备的接待礼节、演讲口才以及操作相关设备器具等综合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是决定社交活动开展的人员保障。

(五)社会重视度有待提升,校方及个体家庭对博物馆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从当前现状看,社会中还有部分组织机构和群众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博物馆的重要性,尤其是大部分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博物馆在教育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除了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同与支持外,还需青少年个体家庭的有效配合。

四、强化博物馆社教活动的有效对策

(一)了解观众需求,掌握大数据,扩大受教群体覆盖面

在确定开展社教活动之前,通过与相关统计部门合作,对本地区人口数量和结构进行分析,掌握常住居民年龄、职业、受教育背景等相关基本信息数据,确立潜在受教育者范围。充分利用博物馆留言簿、调查问卷、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搭建与观众交流的平台,着重了解不同人群的兴趣点,分类统计需求,细化潜在参与者群体,为有针对性地设计社教活动课程的内容与模式指明方向与基础,以此扩大受教群体覆盖面。

(二)实时更新社教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

通过对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实时跟踪记录,询问参与者对活动的满意度与建议,多方听取意见,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人社教活动项目的运作体系与内容,从而不断提高博物馆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

(三)加大文物内涵的挖掘力度,推进专题研究与社教活动相结合

加大文物内涵的挖掘力度,推进专题研究与社教活动相结合。与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积极合作,获取更深层的关于文物本体的信息,不断探寻文物文化价值,形成专题应用到社教活动中去,同时收集受教群体的反馈带入原课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四)壮大社教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研究人员要发挥自身研究专长,积极融入社教活动中去,在与社教参与者的交流过程中碰撞思维、汲取知识、增长见闻,共同深入了解博物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展示文物的魅力,提升研究水平。

(五)提升全社会对博物馆社教活动开展的重视度

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需要全社会的认可和积极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让社会各个层面、领域的不同人群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其产生兴趣,从而提高社会参与度,为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开展给予支持。

综上所述,博物馆具备提升社会各界人士文化熏陶、塑造青少年优秀品行及价值观念的教育职能。因此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的活动时,要根据公众的实际情况,对博物馆教育活动模式进行创新,优化参与流程,加强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让博物馆能够与社会公众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为当代博物馆教育职能的体现及教育模式的創新做出先导性尝试,进而有效弘扬及传播博物馆内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建.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6).

[2]李美婷.探究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功能[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

[3]张静.浅谈新时代下如何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职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0).

[4]周婧景,陆建松.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项目评估研究[J].东南文化,2015(02).

[5]李瑶.中国早期博物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J].文教资料,2008(3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