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探微

时间:2024-05-04

苏娟

近些年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民族地区物产丰富、文化艺术的形式丰富多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传承的重要空间,如何在民族高等院校建立科学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和适应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地方音乐工作者面前一项具有挑战性、前瞻性的艰巨任务,对其的探索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笔者在遵循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律,以培养符合地方实际需求,适应性强、应用型广的复合型高级地方音乐工作者,从民族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课程建设是民族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高校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和基本目标。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五个方面。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作为地方民族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如何建立符合新世纪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并在遵循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律的基础之上,以弘扬地方优秀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要以弘扬地方优秀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为己任,遵循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律,以培养符合地方实际需求,适应性强、应用型广的复合型高级地方音乐工作者为目标,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加强课程教学基础条件为保障,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本课题的调查与研究,笔者认为,地方民族音乐工作者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应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体系,增强民族院系的办学特色,提高为本地区经济、政治、生活、教育服务的能力。

一、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目标定位不准

由于在“统一专业设置、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培养规格、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办学思想的主导下,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青海民族大学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为举例:“培养具备坚实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专业知识,掌握音乐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内心听觉和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备理解、分析、鉴赏音乐作品及其演唱风格特点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樂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这个办学目标定位对于音乐专业课程建设本身而言,并没有大的问题存在,但它引起笔者思考的是,青海的省情比较特殊,地处高原但属于内陆地区,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迁徙、民族杂居、民族融合等历史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面对严酷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条件,团结互助、艰苦奋斗,共同创造了精美绝伦、弥足珍贵,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音乐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瑰宝之一,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成为他们共同的民族特质。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与其他中原汉族聚居地区的办学理念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办学目标的定位上,如何在“全球化”与“本土化”音乐教育之间达成一种平衡、统一的关系———立足本土,融合创新的办学定位理念,既是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与命脉,又是我国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

2003年4月8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建设精品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制订科学的学科建设规划;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重视教材建设;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笔者对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和对比,发现绝大多数的音乐专业由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艺术指导、即兴伴奏、舞台形体训练、艺术概论、音乐美学、音乐教学法、复调、配器、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赏析、歌曲作法、MIDI音乐制作、剧目排练、名作赏析、民族音乐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组成。而民族高等院校作为传承与保护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和有效实现途径,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考虑音乐专业本科学所必须达到的教学大纲要求之外,应多开设与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课程。由于青海民族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区域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学校的整体办学思路的指导下,鼓励全校教师面向全院开设青海民族历史、文化等相关课程,2014年起,笔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青海地方民族民间音乐鉴赏”课程,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文理科都有,且人数较多。在授课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并没有因为是公共任选课而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尤其受到藏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学生的好评,每当讲到他们自己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时,有些同学还上台表演或主动介绍他所了解的音乐,并引起了其他同学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该门课程已经开设了两学期。

二、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扩展

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可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深化其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以上所提及的课程是必修专业课程以外,应加深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在其课程内容上加大本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教学容量。例如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背唱、背写当地特有或世居民族的民间歌曲,这样既促进了民间歌曲的传唱,同时促进了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种做法既不是强迫式的教学,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再如,在讲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课程中,可以邀请我省的著名民族音乐学家和知名民间艺人进入课堂,现场示范、现场讲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田野,在民间艺人原生态的表演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民族音乐学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民间音乐丰富的县、乡、镇,进行实地田野调查,让学生在现场感受民间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另一个角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endprint

(二)特色课程的开设

针对民族高等院校的实际开设专业限选课程,在这方面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就充分得以体现。艺术系音乐学专业开设的课程由通识通修、综合素养、学科专业、综合素养四个模块组成,学科专业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其中专业限选课程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多增设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让每一位教师的研究专长相符或相近。笔者认为这是加强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作为民族高校的音乐专业教师,架构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专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专业限选课程的开设,使得自己的研究不仅在教学中得以延伸,而且通过教学反思研究成果,达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从不同教师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汲取营养,使得自己所学专业有所侧重,为今后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民族高校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研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族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在民族地区,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如何在民族高等院校建立科学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和适应区域文化发展需求的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是摆在地方音乐工作者面前一项具有挑战性、前瞻性的艰巨任务,对其的探索无论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艺术,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

1.必须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重新建立地方音乐人才培养理念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要适应少数民族地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每所民族院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不尽相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更是不平衡,如何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高校面临的挑战,同时为地方民族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重新建立地方音乐人才培养理念,我们必须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及时掌握本地区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使之为市场服务、为本地区经济服务。

2.充分发挥区域文化优势,加大特色课程建设的力度

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专业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教育,树立品牌意识。“特色课程的建设是民族高校特色的主要凝聚点和载体,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以及科学研究的特色。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利用好自身优势,结合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创建自己的特色学科,才能在众多高校的艺术专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3.重视地方民族音乐课程教材的撰写与课程建设工作

目前,以我省为例,关于青海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专著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省内外的许多专家和音乐工作者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青海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中国舞蹈音乐集成———青海卷》《土族音乐文化实录》《撒拉族音乐文化概论》《撒拉族传统音乐形态研究》《青海艺术史》等著作的相继出版,为研究青海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但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目前尚未有相关论著对青海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所以地方民族音乐课程教材的撰写工作,成为我省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构建民族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是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民族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建设,为弘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英杰.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曲木铁西.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J].民族教育研究,2007(1).

[3]王静.湖北民族学院音乐学课程中融入土家音乐的可行性分析[J].大舞台,2013(4).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