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误区与对策

时间:2024-05-04

■谢卫

民生新闻是指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关注市民家长里短平凡小事的新闻,也是被广大受众所认可的一种社会新闻报道形式。民生新闻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国外的“公共新闻”、“公民新闻”相比,中国的民生新闻更多地是呈现大众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普通百姓在生存生活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意外、奇闻和趣事等,与《新闻联播》等政治意味浓厚的新闻栏目相区别。中国的民生新闻始于2002年的《南京零距离》,随后以蔓延之势在全国各地一路高歌,时至今日,几乎每个地方台都有一档相应的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一方面着重关注老百姓的细微小事,对最普通的人群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是中国电视新闻极为重要的一次大改革;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和收视率等方面的原因,民生新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趋势,如过多过滥、新闻低俗化、内容过于琐碎等。

要改变这些弊端,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重新认识民生新闻

所谓民生,是指关系到全体国民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事情,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民生新闻的范畴。作为将视角不断放平、始终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新闻类型,民生新闻应该扩展自己的视角,不仅仅局限在邻里纠纷、小区矛盾或者个别人的天灾人祸,应该积极引导受众,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美好的积极的因素,多多传达社会的和谐之音。民生新闻应该既要以普通大众作为新闻的出发点和诉求对象,也要明白自己的舆论领导者的身份,充分利用民生新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积极的精神风貌。以民为本,既要遵循大众的审美情趣,又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这样的民生新闻才能不误导受众,才能杜绝低俗、低级趣味的民生新闻。

此外,作为最广大的大众主体——农民群体经常被包括民生新闻在内的许多新闻忽视,电视屏幕上较少出现农民的故事和农民的新闻。实际上,在广袤的田野上肯定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如果记者能够放下身架,镜头里多多展现新时代农民的风采,中国的民生新闻必然能得到更大的丰富与发展。

二、端正新闻采写的态度

民生新闻因为大都关注最最普通的大众的生存状态,一些记者长期与底层老百姓打交道,逐渐养成了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代表媒介,在新闻采访和提问时往往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让观众有不舒服的感觉。在对待一些生活困苦或者遭遇了某些灾难的人们时,一些记者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往往为了收视噱头使用一些血腥的照片或者不给当事人打马赛克,有的甚至为了自己的报道而不断地刺激当事人,逼迫当事人重复回忆不堪回首的过去。

在民生新闻的受众群中,有一部分受众喜欢观看一些隐私性或者暴力性等内容,一些记者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在新闻采写时往往会偏向这类题材,婚外恋、私生子、家庭暴力等成为其追逐的目标,使得民生新闻给人一种低俗化的印象。

三、树立品牌意识

现在中国的民生新闻大都局限于当地,除了《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等节目之外,极少有民生新闻栏目能在全国具备自己的影响力。当然,这也与民生新闻本身所具备的当地特性分不开,不过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的民生新闻栏目都缺乏这样一种品牌意识。

什么是品牌?电视栏目的品牌就是电视栏目给自己规定的商业名称,是这种播放服务的名称、词汇、记号、设计或者这些元素的混合,用以在众多的电视栏目中识别自己。电视栏目的品牌,传达的是电视栏目的一种经过人为设计的特性和意味,它可以在电视收看、广告搭载之外,为栏目附加上新的价值。树立电视栏目的品牌可以降低观众选择栏目的难度,使他们免去筛选栏目时的盲目性,节省他们做出收看决定的时间。此外,强势品牌还可以培养消费习惯。研究显示,需要重复消费决定时,习惯可以节省时间和心理功耗。观众一旦对于某个电视栏目产生了收看习惯,那么这个电视栏目的品牌就很可能是强势品牌。美国营销研究学者亚历山大·比尔作过如此的评论:“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消费者喜欢品牌,因为品牌打包了意味,这些意味形成了一套快捷方式,使选择变得简单。”

在民生新闻多如过江之鲫的今天,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以便从众多同类节目当中脱颖而出是各大民生新闻栏目必须要注意的。而要树立品牌,就要摆脱过于碎片化的新闻叙述,将新闻视野投向更广泛的群体,农民、白领、下岗职工、劳动力阶层等处于社会各种地位的人群都要关照到,不能过于地沉迷于一些低俗化的新闻报道,应该选取一些更积极的题材,注重于给人带来向上的精神特质和愉悦的精神风貌。

四、适当控制新闻直播

新闻直播是新闻报道的常用手段,因为其能在第一时间同步传播新闻事件,提供给观众声画同步的现场实景,因此受到很多观众的欢迎。鉴于此,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大量地使用卫星直播车,使得直播这一原本是为了增加新闻的可看性的技术手段变得过于泛滥,一些毫无直播意义的事件也频繁地使用直播。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都市一时间》曾报道过一起孩童溺水身亡的事件,记者赶到现场时夜幕已经降临,无论是遇难者还是其家属都已不见踪影,但栏目却仍然采用了电视直播。画面上的记者在夜色下模糊不清,隐约可见其手执话筒对着早已平静的水面发表了一通言论。对于这样一则已经没有新闻画面的事件,直播显然毫无意义。观众之所以喜欢直播是希望看到新闻现场的动态事件或者具有冲击力的画面,但象这则新闻当中只有记者的独自出镜,完全可以使用录像。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如有的热衷于对邻里吵架进行直播,有的对消防队员捅马蜂窝进行直播等等,这些都是没有正确认识直播而产生的误区,久而久之,容易让观众对电视直播产生厌倦。民生新闻应该适当控制直播的使用,必须是具备新闻价值或者直播意义的时候才能使用直播,直播必须比录像更有冲击力或更值得期待的新闻事件才能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