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时间:2024-05-04

■王智琪 向 安

西部大开发,是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惠及亿万人民的民心工程。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是我国统筹东西部发展、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探索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体制创新与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一、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难以产出。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从总体投入看,如果剔除水利气象等事业费支出,农村投入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比重是相当低的。从财政投入的结构看,财政对农村的支出主要提供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支出,这两项一般占到94%左右,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所占比重不到一个百分点。即便如此,有限的财政支出资金还不能完全到位。农村公共产品的历史性欠账和县乡财政资金的短缺直接影响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制约了农村公共事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两重两轻。一是重“硬”轻“软”。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对上级要求考核的公共设施项目,千方百计组织资金加以实施,面对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没有太高的积极性。

二是重“准”轻“纯”。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准公共产品的生产比较重视,如对需要达标的乡村公路、农田灌溉设施等,即使没钱也要从农民中摊派收取进行建设。而对涉及到战略性的纯公共产品的生产,却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若上级政府不予支持也就一筹莫展。

3.事权与财权不合理。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改革,中央财政收入明显增加,但低端财政尤其是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减少,困难重重。在分税制形成“财政上收”的同时,事权则不断下放。这种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体制,造成了县乡领导干部的两难选择:若勉力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或维持本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就必须举债和增加农民负担,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若减轻农民负担,又会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危机。

二、解决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建议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供给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要彻底改变“重城轻乡”“重城轻农”的国家公共产品制度安排,尽快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均衡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向城市和农村提供均衡的公共产品,向西部农民无偿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2.实现市场供给和非市场供给相结合。农村纯公共产品可以由政府来提供,政府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直接交给私人生产。准公共产品则可以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由政府和私人混合供给。通常既有社会收益,又有生产者个人受益的特点,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收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体生产。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上,要改变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唯一提供主体的尴尬局面。同时还应降低公共物品市场的准入标准,在必要时还应积极鼓励私人向农村提供公共产品,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可行的。

3.争取中央财政的扶持。相对于西部,东部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已有保障,因此中央政府应把更多的资金投向西部农村,实行专款专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据自己职责监督其良好运行,并且将一切以法规政策的形势予以明确、具体化,努力使西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达到最优。

4.建立资金运作的优先序。首先,改革现行的“自上而下”的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农村公共品需求的民主制度,拓宽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表达渠道,逐步建立起以需求为主导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其次,通过使农民能够通过投票来参与到农村公共品决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形成政府与农民共同决策的模式,使之拥有与政府谈判的实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够真正代表农民与政府进行信息沟通与政策互动。

5.强化规范监督,杜绝资源滥用。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保障,需构建“统筹规范+全方位监督+绩效考核”型的监督机制。一是通过人们监督意识的提高,合理整合公共品投入资金,发挥有限资金的最大化优势。二要明确资金配置,规范资金运行过程,避免任何环节上的漏洞所造成的资金流失。三要加强基层政府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监督,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的审计监督作用。

三、结束语

农村问题不仅是农村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战略问题,因此,保持西部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与市场及农民共同来提供。我国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努力改善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1]米小林.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是,2006.

[2]李霞,陈秉普.西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反思与创新[J].新疆农垦经济,2006(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