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马宇彤
小中大学真“证”毕业,先坐机关,后做传媒,人间冷暖,入眼入心。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阐明了干部优与劣的标准和上与下的依据,特别是针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符的实际,归纳认定了15种不适宜担任现职的情形,释放出在干部队伍中扶优、汰劣、治庸的强烈信号。
既然是干部,就要时时处处先干一步,多干一步,实干一步。早在1937年,毛泽东同志就强调干部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可见,无论哪一个历史时期,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都是激励干部献身信仰的“风向标”和引领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
“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话题并不新鲜,但在全党全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的赶考之路上,出台这样一个《规定》,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将对纯洁干部队伍、提升干部素质、合理干部结构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领导干部的能上与能下,其实是一片树叶的两面,一面是德能配位,另一面是德能缺位。此次中办出台的《规定》,虽然精准绘出了“能下干部”“政治能力不过硬、理想信念动摇、担当和斗争精神不强、政绩观存在偏差、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作风不严不实、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称职”等一连串画像,但各地的操作能否落到实处,真正体现选人用人机制的杠杆效应,仍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具体到领导干部的“上”与“下”时,“能上”几无阻力,皆大欢喜“;能下”则大不容易,也是重中之重和难上之难,面临从政理念、思维定式、情感平衡、为官惯性等多重、多面考验,必须明晰评判标准和操作规范,才能确保决策底气、程序公正和结果服众。
长期以来,之所以“领导干部能下”说易行难,是因为各级组织部门对政治上不守规矩、廉洁上不干净、工作上不作为不担当的干部调整起来并无多少顾虑和阻力,但对于那些能力不够、作风不实的领导干部,多少会有“他们以前也曾付过辛苦、出过成绩”的感慨,难免会持惋惜态度,总想着是否再看一看、等一等,给他们找回状态、适应挑战的机会。
把无力担当、难有作为的干部调整下来,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使用起来,不仅是事业所需,也是民心所向。有些能力不足的干部,受其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年龄健康等问题的局限,魄力、视野与干劲均已无法满足开疆拓土的需要,如不及时予以调整,后果就不仅是他们占了个位置那么简单,而是将错过时不我待的发展机遇,影响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地区的未来。
所以说,只有“领导干部能下”成为新常态,各地各级组织才可能顺利通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考;只有组织部门恪守重事业线、过人情关的操守,咬定标准不放松,决定领导干部的“上”与“下”时,始终以综合条件适合与否、实际履职胜任与否、廉政建设清白与否、群众评价正面与否为依据,才可能破解“领导上来容易下去难和德能不配位”的困局,实现因岗用人、因人兴岗的良性循环,交出属于这一代人的完美答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