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传播是一个社会互动行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使传播的作用在社会中日趋重要。社会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大大促进了文化传播,体现了“人对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存关系。”尤其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文化,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以其拥有广泛的群体和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面向社会大众传播,使文化艺术在社会中得以普及。而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以不同的传播类型,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不仅能起到沟通群众性文化艺术的生产和接受的作用,而且能促进、指导群众性文化艺术的传播。
群众性文化艺术的传播,充实、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图书报刊的传播让我们从字里行间开拓视野;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的传播,让我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提高素质;各类群众性文化艺术参与活动的传播,让我们发挥自身的才能;各种社会美育活动的传播,让我们从中陶冶情操。这些文化传播在社会中起到了增知益智、寓教于乐、审美鉴赏、娱乐求趣等作用。在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同时还伴随着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它以群众性的文化艺术为对象、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媒体)来传播。
批评自然是需要传播的,只有经过传播才能达到批评目的。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应该通过口传、文字、电子等渠道,来实现对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参与、接受、组织、管理等情况的评判、分析、阐释等。通过理论式的专著、论文等形式,系统地传播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宏观地促进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传播;通过随感式的随笔、杂文、观感等形式,通俗而趣味地传播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以评介式的序跋、书评、述评等形式,有利于对群众性文化艺术某一项目的批评进行具体、概括的传播;以经验式、总结式的经验谈、总结等形式,有助于指导、完善群众性各类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推进对批评自身的传播;通过有评论性的报道可以使群众性文化艺术的参与、接受、组织、管理、研究及批评各方之间得以沟通,同时也传播了批评自身;通过网络式的网页、博客、帖子等形式,利用现代技术快捷、高效地传播着群众性的文化艺术及其批评;通过互动式的手机短信,即时、自由地传播着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
由此可见,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从传播的内容、形式、渠道、特征等方面来看,体现了人们在社会中的精神文化交往,是“在一定意识支配下的有目的、有指向的活动”,“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文化的创新”,并且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具有双向互动性,可以在人类活动中超越时空恒久长存,属于文化范畴,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也就体现出文化传播的属性。同时,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面向社会各阶层,存在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作用于社会,而且批评的传播者也来自社会各阶层,成为大众化的传播,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又具有社会传播属性。但从总体来看,还是文化传播属性占据主要地位,因而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应归属于文化传播。
一、批评传播的类型与途径
作为一种传播,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是批评传播者(即批评主体,后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精神文化的社会互动行为。对于传播的类型和途径,传播学著作的分类有二分法、四分法。
二分法分为亲身传播和社会传播,或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亲身传播只有自我传播,由于它主要是一种自己内在的、心理的传播,因而没有通过社会来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它们都是通过社会来进行传播的。
四分法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
文化传播也可划分为人内传播、人际(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也有将群众性的文化传播分为自身传播、亲身传播、团体(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类型。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根据自身情况,以批评者为传播者,以批评内容为传播内容,以批评接受者为传播对象,通过自我传播、群体传播、媒体传播等来传播文化信息。
自我传播批评传播者通过接受对象(信息),在头脑里感知、理解、分析、判断,形成自己的批评。但这一过程只是批评主体内在体验的传播,并不对外交流。如一个人当他在接受一个信息(可以是看书报,可以是收听或是观看节目,可以是体验自己参与活动)后,会出现一个判断,这就将体验转换形成批评思维,而他并不一定要说出来。因而这是批评的最基础的传播。这种传播将批评的传播者与批评的接受者合为一体。
人际传播批评传播者将自己形成的批评思维作为信息通过语言在两、三人左右之间进行交流。由于人际之间的交流是社会成员的社会互动行为,因而具有社会化,那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就体现了社会化的群众性文化艺术信息的传播。可以采用聊天、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交流,如将自己对群众性文化艺术节目的观感或对自己参与群众性文化艺术项目的体验,通过这些方式在一定的人际中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社会传播。这是批评的基本传播。这种传播可使批评的传播者与批评的接受者角色相互转换、交替。
团(群)体传播批评传播者在一定的团体(或组织)举办的三人以上群体场合中, 交流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信息。大多是通过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总结会等有计划组织进行精神文化的社会交流,从而起到社会传播作用。这种传播既可双向传播(即传播者与受传者相互交替),如研讨会、座谈会等,也可单向传播,如报告会、总结会等。
媒体传播批评传播者通过报刊、图书、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手机等社会媒体向社会传播自己的批评思维,进行精神文化的社会交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媒体也在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现代化,为开展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使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面越来越广泛,传播方式越来越便捷,传播种类越来越多样。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途径根据不同的传播类型及其传播方式,可分为以下两种途径:
直接途径批评传播者以人际传播的聊天,团(群)体传播的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总结会等方式通过语言直接进行传播。
间接途径批评传播者以人际传播的书信、电子邮件,媒体传播的报刊、图书、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手机短信等方式通过文字、媒体间接进行传播。
二、批评的传播者与受传者
从传播角度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即以批评主体为传播者。具体的批评传播者由于来自社会各方面,人数众多,构成复杂,大体可以划分为个体层面传播者与群体层面传播者。
个体层面传播者以个人面目出现从事传播,包括批评者、作者、编者、休闲者等。其中批评者、作者、编者多从职业立场出发,属职业传播者;休闲者则从自身感受出发,不受职业限制,是自发行为,属自发传播者。
群体层面传播者则由几个人或一群人等组成的团体、组织、机构等从事传播,包括各种协(学)会、报刊编辑部、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学校、研究单位等,所进行的传播活动与职业相关,属于职业传播者。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受传者即是批评的接受对象、批评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同样来自于社会各方面,也可分为个体层面与群体层面的受传者。
个体层面受传者包括休闲者、编者、作者等。主要通过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以直接途径或间接途径接受并反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
群体层面受传者大多为集体受传者,包括学校、研究单位、报刊编辑部、群众文化艺术单位等,主要通过组织(群体)传播、大众传播,大多以直接途径接受并反馈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
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者与受传者,均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或专门知识,一定的或较高的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并在传播与受传中体现出来。
三、批评传播的行为
由于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的传播多方面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多方面性,而批评的传播者来自社会各阶层,具有多层次性,其立场、出发点各异,传播目的、任务等也均有所不同。因此又可根据传播目的、任务、立场、出发点等的不同,批评传播的行为各有不同,这里归纳为“自发批评传播行为”、“职业传播行为”两类。
自发批评传播行为是从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传播者个人的立场自发进行的传播行为。这一类根据批评主体个人兴趣、感受自由地传播,完全是个人的批评思维。这类传播行为一般出自休闲者、部分专家(学者)。
职业批评传播行为是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批评传播者从工作需要的立场为出发点所进行的传播行为。这一类由于须符合自己的职业、地位、政策等,传播的是职业批评思维,因此并不完全是个人的批评思维。这类传播行为大多出自管理者、职业批评家、专家(学者)、编者等。
四、批评传播的影响
作为精神文化传播之一,群众性文化艺术批评自身对于群众性文化艺术的传播可以在导向性、鉴赏性、指导性、启示性(借鉴性)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导向性的影响主要在于政策方面,多为职业批评传播行为而产生。批评传播者通过对批评对象进行政策上的把握,在批评中对受传者进行引导,从而使批评传播对受传对象产生影响。
鉴赏性的影响主要在于审美方面,由包括职业的和自发的批评传播行为而产生。批评传播者通过对批评对象的鉴赏,在批评中实现审美体验、审美阐释,从而使批评传播对受传对象产生影响。
指导性的影响主要在于业务工作方面,完全因职业批评传播行为而产生。批评传播者通过对批评对象的评析、阐释、引导,在批评中体现出业务指导,从而使批评传播对受传对象产生影响。
启示性(借鉴性)的影响主要在于内容方面,由包括职业的和自发的批评传播行为而产生。批评传播者通过对批评对象内容的构思、观点的表述,在批评中给人以某种启示(或借鉴),从而使批评传播对受传对象产生影响。
(作者简介:姚国荣(1961.5-)男 ,汉族,大学本科,贵州省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群众文化艺术理论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