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活在异乡

时间:2024-04-23

文|陈艳涛

爱美丽也爱媒体。闲读红楼,注解人生。

即便是对《红楼梦》没兴趣或是没耐心看完的读者,总会对“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有印象,因为这一段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黛玉就像是一个老朋友,从初入贾府时那个“身体面庞怯弱不胜”的小女孩开始,逐渐走进中国文学史,也走进我们的心里。

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正是我们初入新环境时怕露怯、怕人耻笑的举动吗?凤姐先声夺人地出场,贾母打趣她是“泼皮破落户”,叫黛玉喊她“凤辣子”时,黛玉不知所措,不知以何称呼。这会让我想起初入某个职场,看到老员工嬉笑打闹时涌动的轻松熟捻的气场,而自己却尴尬地无法融入;黛玉依礼去拜见两位舅舅——贾赦和贾政时,两位舅舅都让下人代传了漂亮话,却并不亲自接见这个外甥女,这让我想起去看望某个并不那么喜欢的亲戚却因故落空时那又不悦但又释然的心情。黛玉一路见到贾母、迎春姐妹、宝玉时,能让人联想到线下见网友时那又期待、又怕“见光死”的不安;吃饭时黛玉对于饭后是否立即饮茶的犹豫,会让我想起在陌生环境里在新旧两种生活习惯之间的挣扎和选择、适应……

今年刚好我也因为来美国访学而生活在异乡,尤其想谈谈这样的生活感受。我身边的留学生和定居在当地的华人,跟我讲过各种他们初来美国时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大三女生,没见面前,我们在网上聊天时,她热情而开朗,及至见了面,却变成了陌路人。在一堆聚会的人里,她几乎是装作不认识我。聚会结束后,她给我发信息道歉,说她是深度社恐,到美国读大学的第一年,对环境和语言的陌生感,让她产生巨大的不适应,确诊了中度抑郁,两三年后,她的抑郁症好了很多,但还是重度社恐,希望我能谅解。我想象着她18岁来美国读书的各种场景,深深理解了她在网上和现实中的割裂感。

另一个已经在当地结婚生子的朋友,说她最初那两年几乎患上了失语症,听不懂当地人的美式英语,不敢接电话,也不敢出门办事,有一次丈夫跟她交代什么事,看她茫然无知的样子,瞬间发作了,气急败坏地冲她大吼:你现在连中国话也听不懂了吗?

今天她可以把这些当笑话讲给我听,是因为她早已克服了最初的陌生和孤独感,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自信心和价值感。就像进入贾府后的林黛玉,在这里渐渐找到了温暖的亲情、志趣相投的友情和深刻动人的爱情。虽然大环境最终给了他们一个悲剧的结局,但在适应了最初异乡生活的不适感之后,黛玉也曾有过闪闪发光的大观园生涯。

生活在异乡,成长是加速度的,与环境的磨合,会让时光像切割机一样,改造你,打磨你,终有一天,会塑造出你在这里闪亮的一面。虽然过程不免艰辛,不免疼痛,但经历过,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又多一层丰富度。人生的魅力,不就是起源于无法预料和挖掘不尽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