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确立

时间:2024-05-04

王 凤 金 姣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他又做了科学界定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华, 而且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它的本质是什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著作中对此并未做出过明确、严格、科学的界定,在实践中这也是一个长期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以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大多只是描述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更多的人长期把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归属范畴。西方一些学者也往往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或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有助于消除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存在的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迷惑”,而且在理论上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完善的新天地。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未来的社会所做的设想中指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劳动时间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不仅在实践上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理论上造成了一种“正统”的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僵化思想。

建国以后,我国在实践上也建立了类似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排斥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连续不断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在理论上把计划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把市场等同于资本主义。不过,列宁、斯大林的晚年以及毛泽东同志都提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他们都在经典作家的理论基础上有所前进,但却始终未能有大的突破,仍然认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不能是商品经济,更不能是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理论观点,冲决了“传统”、“正统”理论的禁锢,消除两极化与市场的社会属性,恢复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的本来面目,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任何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都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所说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是指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实行单一的社会所有制。也就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就是要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一贯坚持公有制这一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互相促进新格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依据我国生产力水平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实情而提出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传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中的空想因素和教条式的理解予以摈弃,打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必须是单一公有制模式的框框,使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面向当代中国的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四、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成果归劳动者共同所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按照符合劳动者利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后,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被歪曲了,它往往同“平均主义”、“大锅饭”联在一起,在公平的名义下,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从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

(作者简介:王凤(1984—)女,湖北老河口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金姣(1985—)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