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孙媛媛
农业创新 如今,在整个农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看到科技创新,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帮助农业生产者减少资源消耗。图源/hellorf
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农业都在加速向农产品工业化与数字化转型,以稳步提高粮食和蔬菜的供应能力,推动农业行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消费者对农业绿色化的需求不断增加,生产端对农药残留水平管理更加严格,应用产业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已然成为整个农业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如今,在整个农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能看到科技创新,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帮助农业生产者减少资源消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了解到,为满足行业新趋势下消费者的需求,专注于农业领域的垂直一体化农业生鲜供应链—利农集团持续加强在数字化领域的研发投入。就利农而言,种植流程的整体思路是流程化、规模化种植。
为了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利农技术人员将原先的人工撒播改为设施与人力相结合的点播。传统人工撒播会导致种子在土地里分布不均匀,还需要继续清理田陇之间的蔬菜苗,影响蔬菜产量的同时增加了人工成本压力。为了让播种流程更加合理,利农集团的技术人员自制了打孔器,在田陇上打出种植的坑位,再由工人将种子放进坑位,减少了后续的工作量。同时,由于土地得到充分利用、蔬菜也得到了充分的生长空间,点播让每亩土地的产量有了两倍的增长。由此,利农的土培大棚里形成了“打孔—点种—捡收”的种植流程,配合铺设管道实施滴灌的水肥一体化和防虫工作,形成了流程化的规模种植。在捡收环节,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观察和实验,还对工人的捡收工序进行规范,优化了采收中的低效动作,提高了采收速度。
无土栽培是利农在种植技术上的另一个探索。当前利农采取的无土栽培技术主要分为水培和椰糠栽培。无土栽培最重要的优势在于解决了蔬菜根部病害的问题。土壤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例如福建所在的丘陵地带,每一块土地的含肥量包括养分都不一样,难以按照国家统一的指导使用测土配方施肥。而无土栽培则可以从零开始,直接实现养分的最佳配比,以椰糠或水培为载体,确定所需的营养元素后便可以编辑作物的成长环境。与此同时,无土栽培的种植方式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往土培的种植需要犁地等工序,还需要工人长时间弯腰曲背,劳动强度较大;而无土栽培则减少了种植工序,且减少了对劳动者身体的损害,让一般农人都可以参与种植。
“通过土壤生产得出来的产量是不稳定的,以土为载体时,这块土肥一点,那块土瘦一点,而水培则是在同样的营养状态下进行生产,所以产量的误差基本上都控制在5%之内,种植方式简单化后,目前水培生产的叶类菜成本比传统种植还低。”在利农集团CEO马承榕看来,前置仓也好,新零售也好,社区团购也好,最终还是产品最重要,立足于农业生产,目前真正需要的是解决蔬菜种植进入工业化的数字化生产。
疫情三年,对于利农集团这样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基地来说,“主攻生产上工艺流程化,在一个功能的劳动时间里,将种植管理的面积做到更大。此外,针对一些供家庭使用的蔬菜品种,进行反季节的种植。冬季需要的瓜果类蔬菜都比较贵,我们通过品种的调整,生产反季节蔬菜,同时多做一些耐储存的产品。通过技术上的研发,简化成傻瓜式的操作,让流程变得简单。随着疫情的发展,政府和社会都在成熟和理性对待,将来物资保障供应、物流会有更优的政策和方式。”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曾说:“利农模式应该要同一些巨头平台企业抗衡,否则不出几年这个市场就会被平台企业垄断。现在用户大多掌握在平台企业的手里,大家都在网上买蔬菜,而一般的生产者根本无法直接接触到他们的消费者群体。这样一来市场会完全被这些平台企业所掌控,生产者实际上是在为这些平台企业生产,如果平台要压低价格,生产者也无计可施。因此,像利农集团这样的企业,一定要自己找到并掌握市场,而不依靠平台企业。”
对此,马承榕表示:“这其实是双刃剑,对于平台而言,蔬菜的供应商很难找。中国蔬菜大面积种植非常少,比如最大众化的产品—大白菜,一个平台10吨可能一天都卖不完,对于平台三四千斤就叫大单品。对超市而言,最难的就是蔬菜供应商,他们要卖几百种菜品,利农一个集装箱调来就行。以市场为中心,这几年大量市民回归农贸市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对蔬菜质量要求最好的星级酒店,第二就是农贸市场。一分钱一分货,所有的产品都有经过挑选,要质量好又要便宜的,很难买。到农贸市场买的菜,和送到家的这些不同的渠道买来的菜做一个对比,从质量到价格,就会发现技巧性的因素包含在内。”
在现有的大环境下,未来农业要适应中国现有的特色。目前利农的农场在广东、福建这一带,其模式的核心优势是有效平衡了设施蔬菜的成本。首先,通过资本化来进行设施化的栽培。“我们做的就是大数据,数据来自第一线的生产过程中,把我们的技术打包成集成块,简化了十几道工艺流程。让员工进行工业化的栽培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我们通过管理使员工进行简单化的操作。在工业化格式化的流程下进行的生产,产品就有标准化来实现核心技术。”马承榕说道。
第二,未来的“最后一公里”、前置仓、渠道都建设完善后,供应链可以由农业生产者来提供,“平台想要建什么样的农场,我们帮他设计、运营、管理,以技术输出,也能形成标准制定者,通过供应商和平台合作的方式,来扩大规模,强强联手。”
波士顿咨询公司与极飞科技7月20日联合发布《通往农业碳中和之路》报告。该报告聚焦农业面临的独特碳中和挑战和发展机遇,梳理了农业活动产生温室气体的七大主要排放源、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四大关键步骤、助力农业净零转型的四大举措以及农业科技未来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报告称,农业既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受害者,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农业减排刻不容缓。
对于低碳技术如何适用于农业生产减少能耗,利农作为第一线的农业生产基地也做出了自己的实际探索。目前无土栽培都是低碳操作,“水培我们通过一些防虫网,用物理的方式阻止虫病,降低农药的使用,接下来我们会开发出不使用农药水培蔬菜。”马承榕说道。不使用目前的无土栽培的机制,把一些稻杆麦秸发酵完以后来做载体,进行低碳的操作,达到低碳的目标。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蔬菜产业的全面数字化也将面临一定的困难。
在国外,智能温室是数字化,对生物的特性了解完以后,从人工到种植的技术,以及从市场收集信息,都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数据化要来自哪里?要来自第一线,在接地气的生产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管理,最后形成固定的流程。”马承榕肯定地说。“真正的数据来源是:在不同的地域种植的品种不一样,种植株数就不一样,秋天和春天种辣椒的株数是不一样的,秋天温度朝高走,湿度又大,此时种植密度是怎样的?人工如何使用?有多少个种植环节?怎么整治?蔬果种植形成了系统化种植的流程,才叫做真正的农业数字化。数字来源于生产的第一线。每个地方气候不同,种植不像工业化的生产,也不像养猪,将养殖的猪舍设置为智能温湿,直接可以把国外的大数据拿来用。而在蔬菜实际种植过程中,数据收集完,还需要根据本土化的实际操作来运作。”
“数字化一定是在生产过程中积累出来,而不是通过检测完得出的数字,这数字中所有的基础,就是气候土壤的性状、植物的特性,通过我们核心技术,测量来解决实际问题。”马承榕说:“只穿着西装、礼服是永远不够的,它解决不了问题。几百万的高科技投入,如果按15年的折旧摊销,一年固定资产的摊销,引进一套设备,能耗非常高,24小时开着机器设备,一年下来,运营成本很难去支撑。要做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设施栽培,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