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连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明确其发展的必然性和时代性。因此,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内涵,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思想理论基础。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不懈探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逐渐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和谐社会的思想与我国当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把社会和谐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2、政治基础。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社会,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和政策,始终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
3、经济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决定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跃升。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在致力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社会建设。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分配上坚持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资源的合理共享,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状态,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
1、是心理和谐。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直接原因,因为人们的一切活动,首先来源于人们的思想,来源于人们的心理。当然健康的心理、正确的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但和谐社会的第一来源是心理和谐,或者是和谐的心理。
2、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3、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但自然界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4、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国家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的有机整体。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进而实现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和谐社会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会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内涵,才能确立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和谐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