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历程、逻辑及启示

时间:2024-05-04

张玉美 杨飞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伴随党的发展、壮大,在赶超型的现代化中摸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在实现富起来的现代化基础上走向了“强起来”的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百年“启”“转”“承”“合”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逻辑在“性质”“趋势”“动力”“主线”中体现中国特色,其启示为世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百度历程;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1.04.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张玉美,杨飞.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历程、逻辑及启示[J].克拉玛依学刊,2021(4)14-20.

站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个特殊节点回望历史,“革命、建设、改革”是历史学维度的理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民族振兴维度的概括,“建立、巩固、完善”和“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阶段划分是按照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维度提出来的。[1]这些都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理论逻辑和重要话语体系,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然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世界性贡献的结果导向型的理论总结,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源泉。从过程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确立、发展和完善是伴随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历程实现的。以过程导向为出发点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百年历程,从苦难走向辉煌、从梦想走向现实、从发端走向成熟的轨迹越发清晰,以不容置疑的事实再次证明,中国有理由自信也必须自信。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历程是在百年“启”“转”“承”“合”中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是无法选择的,只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定是一条有着自己百年“启”“转”“承”“合”特殊历程的全新道路。

(一)“启”:赶超型的现代化(1921-1978年)

1.中国共产党成立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开启成为可能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按照毛泽东“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3]的观点,中国或早或晚也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日渐完善的基础上自主开启现代化。但历史不可逆转地以西方列强强制、粗暴的方式被迫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开启了中国在苦难深重中谋求发展崛起的民族复兴史。从洋务运动起,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在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以西方标准审视自己的不足。不仅使中国的现代化蒙上了崇洋媚外色彩,而且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才以彻底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扭转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颓势和历史趋势,使中国现代化找到了正确的领导力量和发展方向,使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民族振兴成为可能。

2.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开启具备必要的政治前提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启争取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建国后着手编制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旨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全新征程。1954年,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构想。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如何循序渐进地推进实现现代化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3.中国共产党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后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中国开启赶超期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开始凸显。但对现代化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当时的国情判断不够准确,对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存在错误预估。当时的赶超冒进的设想最后沦为一种主观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深远地影响了一代人的梦想,成为激励全国人民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转”:中国式的现代化(1978-1997年)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以苏联为鉴”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赶英超美”虽不切实际但是完成了对传统农业国的超越;“四个现代化”虽然没有实现,但是主流方向并没有错。正是这些有益探索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转折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发生伟大转折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观的认识起点和逻辑主线”[4]。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将原来“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味着以政治革命为主导的现代化观向以经济革命为主导的现代化观转变”[4]。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时明确阐释了对现代化的全新认识,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意味着由以他人为鉴、试图超越他人转向“中国式”探索;“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意味着“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转向“小康之家”的阶段性目标,这是历史性伟大转折。

2.黨的十二大、十三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深入

关于现代化方向,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确立为基本路线,彻底实现了现代化“中国特色”的伟大转折。关于现代化任务,党的十二大将“高度文明、高度民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落脚点,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实现了单一“物质文明”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伟大转折。关于现代化目标,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00年“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两步走”目标,党的十三大提出“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三步走”目标。实现“小康社会”近期目标与“实现现代化”长期目标的结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转折的良好成效引向深入。

3.党的十四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转折呈现光明前景

党的十四大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一是充分肯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科学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写进党章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二是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实践贡献,将改革开放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和“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封闭到开放、计划到市场的全面转型。三是明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强调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保证。至此,“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转折呈现出光明前景,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它“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5]但通过“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任重道远。

(三)“承”:富起来的现代化(1997-2020年)

世纪之交,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小康之家”承接中国传统社会“温饱有余”的价值理念和现代社会物质富裕的基本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在实现现代化目标任务中的现实继承和发展。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不断承接深化

为了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大创造性地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将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对“更高水平的小康”进行细化量化,在总量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时,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党的十八大拉开了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序幕,党的十九大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最后“决战决胜”期,并对“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战略步骤进行重新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予以全面部署,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中国共产党秉持“小康”初心一干就是20年,使中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千年难题,富裕起来的“小康之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念不断承接深化

进入小康社会建设新时期以来,党正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问题,开始注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为明确地认识到发展应该聚焦于“人”而不是“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难在“全面”,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对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快好省、又快又好、又好又快到科学发展的理性回归,再到“以质量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发展理念“质”的跃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部署不断承接深化

党的十六大围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统一部署,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行科学部署,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全面涵盖各领域各方面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布局,又从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加以完善,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为承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良好发展基础。

(四)“合”:强起来的现代化(2021始 )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辉煌历程,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建国大业、兴国大业,在改革开放后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或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后发优势、弯道超车,完成了富国大业。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形势下,中国率先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历经百年“启”“转”“承”“合”之后的中国生产力空前繁荣,生产关系日趋完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谋划布局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符合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复兴夙愿相吻合,也是汇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强大合力的生动彰显。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逻辑在“性质”“趋势”“动力”“主线”中体现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打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成熟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预言,又突破了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在百年“启”“转”“承”“合”的现代化道路中体现出中国的独特逻辑。

(一)从现代化发展性质来看,体现为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逻辑

“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质包含“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两部分内容。“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法治化、绿色化等为基本特征,具有一般性。“现代化”的实现可以是资本主义形式,也可以是社会主义形式,这是“现代化”的特殊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经历了现代化一般性探索。早期学习苏联和西方、借鉴世界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忽略基本国情的特殊性使中国的现代化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一些盲目冒进的误区。中国现代化的被动开启使其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发展历程又跨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使其社会关系更为复杂。这种特殊性使得中国无法通过一般性途径实现现代化。因而,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在积极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夯实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通过脱贫攻坚夯实了“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通过“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特别是新发展理念等夯实了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使社会主义在现代化的中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中国的现代化既坚持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遵从社会主义的特殊要求,既着眼普遍意义的现代化又从中国实际出发,既保持独立自主又积极融入全球现代化浪潮,走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道路。可以说,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对理想信念、道路真理的孜孜以求,中国也以其实际行动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所指出的人间正道和康庄大道,在实践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与中国的融合并体现出中国特色,使中国的现代化性质在逻辑上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二)从现代化发展趋势来看,体现为波浪式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相统一的逻辑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永恒的运动必然地表现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趋势。波浪式前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横向发展、扩大,螺旋式上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纵向延伸和拓展,二者的统一是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表现。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中把波浪式前进作为重要工作方法,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土地革命”等,使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建立政权。在巩固政权中,他认为经济建设“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波浪式前进。”[8]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这一思想,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三步走”的战略、“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思路、“先试验后推广”的方法,产生了局部到区域、少数到多数、部分产业到相关产业的扩大效应,实现了量的不断积累,为质的转变奠定一定基础。江泽民同志领导的现代化建设继承发展了“小康之家”的目标,将现代化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胡锦涛同志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党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在这一波浪式前进中,发展目标经历了单一、二元、多元到整合的完善过程,发展理念经历了求快、求好、求进、求质的科学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最终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质的飞跃。

(三)从现代化发展动力来看,体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逻辑

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寻找。”[9]道出了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中国现代化的开启源于先进生产力对落后生产力的淘汰,源于自身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滞后的变革。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虽然备受欺凌,但是先进生产力得以发展,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先进生产关系得以建立。不断发展壮大的无产阶级和社会化大生产急切渴望突破现有上层建筑的束缚,导致社会变革应运而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行土地革命,以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大国搞现代化,既变革生产力也变革生产关系。由于继续沿用社会关系变革的思路处理二者关系,忽略了其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发展”,导致脱离生产力的社会变革陷入停滞和倒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深耕中国土壤,致力于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调整和改变着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关系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生产力极大发展但还不平衡不充分,亟需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前提下,继续按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逻辑,全面深化改革,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继续向前推进。

(四)从现代化发展主线来看,体现为学习与超越相统一的逻辑

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注重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从始至终贯穿着从学习中构建,从构建中超越的逻辑主线。

虽然早期学习苏联模式,但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克服教条主义,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构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开辟新的境界,构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中国模式,实现了对苏联模式的超越。虽然学习西欧、北美市场经济的先进经验,但是,中国共产党以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失灵予以补充完善,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了对新自由经济、无政府主义的超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拉动发展,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极大提升,成就了中国制造、世界工厂的国际地位,现在立足国内需求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实现了对出口拉动的超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導,注重简政放权、权力监督和自我革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显著优势。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探索逻辑既没有走老路套路,也不是谁的翻版再版,而是从基本国情、基本规律出发实现了中国特色。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启示为世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新冠肺炎疫情正加速变局演进。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得不重新思考国内与国际、挑战与机遇等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种大变局中走向强国建设新征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觉不断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应对国内国际重大变局,要坚持世界性与中国化的统一

中国的现代化既与时俱进地参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又实事求是地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既遵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两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立足世界性与中国化辩证统一的维度提出的,提醒我们要时刻秉持国际视野,既深刻认识国际环境的纷繁变化,又深入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形势,致力于办好自己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通过创新驱动塑造竞争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中国经济提档升级以弥补发展短板;把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实行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庞大市场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努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但中国依旧是世界之中国,将继续能动地运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新高度,不断为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应对挑战机遇并存的大局,要坚持系统性与侧重性的统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的高度总结。如何应对危机、把握机遇,2020年***总书记提出了“危”与“机”的辩证法。认为“挑战”与“机遇”是处于一个整体系统的,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反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存在。鼓励人民要勇于化危为机,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积极谋划和把握发展新机遇。“现代化”也是整体系统的存在方式,是社会时代特征的总体结果。从追求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进步,再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物质文明到“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从实现小康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百年探索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必然蕴含着“系统性”建设的要求,需要我们坚持大局观念,处理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处理好国内、国际、城乡的改革和开放、机遇和挑战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安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当前的挑战和机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系统观念做到取长补短,更加侧重经济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军事国防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体育强国等目标,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挑战与机遇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系统性与侧重性的协调统一,在积极把握机遇、运用优势的基础上克服挑战、创造机遇,在做好子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性效果的提升。

(三)應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坚持长远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化、细化、拓展对发展目标、战略目标、实施规划的认识,探索出了长中短期发展相结合的战略部署。从“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到“三步走”战略,从“两个一百年”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到五年规划,再到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既立足长远又始于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循序渐进,在步步落实落细的基础上实现一次次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不断靠近。始终坚持长远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目标任务的成功经验。既规划百年大计又制定阶段部署,既致力民族复兴和强国大业,又研究产业、区域、科技、民生、教育等的具体发展,明确了几代人为之奋斗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蕴含着信仰的力量、实践的力量,最终汇聚起全党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走过一百年苦难与辉煌的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接续谱写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篇章,完成好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重大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历程不仅符合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潮流,而且符合中华民族振兴的理想追求。百年探索逻辑既有对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又有对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和反思。百年探索启示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道路选择和参考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异于西方、超越传统,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将从一个百年走向另一个百年接续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参考文献:

[1]秦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分期的多维解读——以党的文献为依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2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90.

[4]李豪杰.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观[D].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19:1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5.

[7]《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

[8]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4.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