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现代色彩构成观念对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

时间:2024-05-04

赵无云

中国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是重要的形式语言之一,也是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中国画发展的过程来看,谢赫在“六法论”中对于“随类赋彩”理论的提出,显示出早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已经关注绘画本身的形式美,“类”的提出体现了中国绘画对于自然认知的概括能力和对于绘画色彩形式美的追求。“这是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基本原则,即是说,绘画的色彩应按照不同的具体物象,而给以具体的表现。”现代意义的“类”的含义,应加入对于色彩的科学理解,加入画家本人的视觉感受,以及这种感受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近代来,中国画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色彩观念,强调色彩的配置、色彩的组合因素,色彩运用的“构成”成为中国画创新的一个要点。总的来说都在时代的语境下更为充分的展现色彩带给作者的主观感受。

对发展至今的当代的工笔人物画色彩进行与传统中国画色彩的重新审视,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吸收现代色彩应用观念和构成应用为侧重点,从中寻找出更有利于工笔人物画发展的积极因素。“笔墨当随时代”,对现代中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观念的研究不仅在于技法,更要延伸向时代背景下的审美需要。众多画家在向多种艺术形式学习的过程中,在吸取西方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养分的基础上形成了丰富而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艺术语言。

中国画传统色彩观与现代色彩构成观念

中国画色彩传统观

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自觉地将色彩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使色彩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汉代刘熙在《释名》中的:“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表明了色彩从开始就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尚书·虞书》中也有“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左传·服公二十五年》有“九文、文采、五章以奉五色”等记载。可见,色彩的运用和古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在传统中国绘画色彩研究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南齐谢赫所著《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论”。其中之一为“随类赋彩”,“‘赋彩’要‘随类’而‘赋’,所谓‘类’,即物象的固有色。”这一强调物体固有色的绘画色彩观,能够不受环境色和光源色的影响,表现较为固定的物体色彩属性。同时,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一表现色彩的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绘,为了强调对象的特征,或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的表现,在适当的场合可以进行变色”。物体固有的色彩属性在中国画家的眼中,是根据画家个体赋予物象的情感,描绘出相对主观的色彩印象。这是一种超越真实的色彩观。

现代色彩构成观念和运用

色彩构成自二十世纪80 年代初期传入我国设计和教育界,即被大力传播和尝试。经过近30 年的实践和消化吸收,已成为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内容,它为我们启发色彩设计的灵感,开拓色彩艺术的眼界,完善色彩观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牛顿1666 年的色光分析实验对现代色彩的科学认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发现,推动了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不断丰富。由此也带来了色彩理论上的进一步研究,并在色彩实践中得到广泛地运用。色彩构成是从物理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角度,系统讨论色彩的基本理论,把自然和生活中复杂纷繁的色彩现象,还原成最基本的色彩要素,将理性的色彩知识用于指导色彩实践,使人们对色彩的感觉由个人的直觉升华到更科学、更宽广的色彩审美领域,最终达到在专业性设计中能够灵活运用色彩理论和方法进行符合功能和审美的色彩设计。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体现

构成中对色彩的运用,遵循构成的形式美原则,符合变化统一的总体法则,落实到色彩构成的范畴内,即对比和调和。此二者的关系,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妥协,相互协调,形成和谐的形式美感。荷加斯说:“最好的色彩美有赖于多样性这条伟大的原则……有赖于多样性的正确而巧妙的统一”,即是对色彩的对比和调和关系的阐述。在工笔人物画中,色彩的配置和组合同样是营造画面气氛,烘托画面主体的重要手段,为取得画面的整体视觉美感,对色彩间的组合和配置,运用色彩构成原则进行,即是一个符合当代审美需求,满足时代特性,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工笔人物画色彩面貌。

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对比是色彩构成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任何物态都不会孤立的进入我们的眼睛,总是与背景或其他物相依存、相比较而存在”。在工笔人物画的设色中,处在较重要的环节,对比能够使色彩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视觉效果,更能够使画面的主次关系、前后关系、层次关系、空间关系等显示出明确的条理性,色彩的对比关系能够极大丰富色彩的表现力和塑造力。传统工笔人物画对于色彩的运用,遵循“随类赋彩”的六法原则,注重色彩表达出的意境,审美取向趋于一致,是非常符合传统中国绘画的视觉要求的,其中多用明度的变化表现形与形之间的空间关系,色彩的明度和纯度变化占据画面的主要色彩关系。对于色彩间的纯度较高的对比、冷暖关系明确的对比,运用较少。当代工笔人物画家能够从色彩关系的科学角度出发,明确色彩的对比关系,利用色彩间的对比控制画面色彩,均衡画面的各个形象之间的色彩组合,取得画面丰富的视觉效果,进而能够通过画面色彩氛围的营造,获取和表现主题的意境。

张光宇的作品主要选材于民众普遍听说的传说和典故,从而容易产生共鸣,具有普遍性,大众性。为中国夺得国际电影节奖项的《大闹天宫》,正是他大众化艺术追求的产物,他创造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画作中充满色彩构成的意味,无论是一个单体的人物还是一幅完整作品,画中大面积与小面积的对比,人物的繁与背景的简形成的画面关系。作品中利用色彩的明度关系使整个主体人物完全凸显出来,在整体的对比下形成了一种呼应关系,画面色彩纯度及明度的强调,将色彩学的补色关系融入画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色彩的调和

“所谓色彩调和,是指对一些有差别的、对比的色彩,为着构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而进行的调整与组合过程”。传统工笔人物画关注画面的色彩统一和谐,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孔子的"绘事后素",老庄的“五色令人目盲”是对中国画色彩表现得非常好的注解,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色彩遵循“随类赋彩”的观念,依照物体的固有色描绘物象,不去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只描绘前后关系,在视觉上以平面的装饰表现为主,背景一般不上色或只有少部分色来衬托,由于赋色的过程融入对物象色彩的个人感受,画面呈现出协调的和谐效果。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能够关注自然界的光色变化,以及环境色对物象的影响,对画面的整体气氛的营造更加趋于理性。当代的工笔人物画家更加注重色调,画面色调丰富多样,更好的渲染环境和加强气氛,却依然保留着传统色彩的平面性视觉特征,形成了统一而又纯净的色调感,使“随类赋彩”的理论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在当代人物画大师王叔晖的作品中,能看到一种传递传统绘画气息的,清丽典雅富有自然韵味的画面。作者在创作中营造出一种浓的不烈,淡的不流的色彩氛围,画面运用高明度的淡墨色调进行整体的控制,整体色调统领着浅金、浅绿、浅赭等色系,色彩间处于明度调和状态,多种色统一调和在大的色彩环境下,变化微妙、细腻,营造出一种的恬静优美的视觉内容,显示出当代工笔画的精神内涵。

色彩的肌理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技法主要以勾线和平涂为主,称为“凹凸法”“勾填法”等,在色彩的效果处理方面又有“淡彩”“重彩”等。在材料的运用上,基本为经过处理的熟宣或熟绢,其特点为表面纹理细腻、容易渲染,其色彩的附着力在绘制过程中较弱,反复渲染和摩擦会减弱色彩关系,视觉效果上趋于缓和。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从形式到内容、材料运用越来越多样化,画家的探索结合时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的状态,为寻求丰富的画面效果,在传统的继承基础上,在材料和表现语言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绘制媒介上,除了传统的熟宣和熟绢的使用,半生熟的各种带肌理的宣纸、棉麻布、牛皮纸、高丽纸等也被广泛使用,由于绘制媒介的不同,特殊的纹理和不同的渗水程度,产生了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同时,颜料的选择上,除去传统的植物色和矿物质色的使用之外,水彩、水粉、丙烯、岩彩和金箔银箔、云母等材料的多种运用也增强了当代工笔人物画色彩的表现力。在绘制技法上,也突破传统的方法,通过各种材料和手法的综合运用,表现出丰富且新颖的现代色彩肌理效果。如:积色、撞色、喷洒、揉纸、拼贴等方法以及撒盐、冲水、冲洗、皴擦等都变成了常见的表现手法,经过这样的手法处理,结合媒介的表现,画面色彩显示出丰富的肌理效果,或斑驳或朦胧或清新,能体现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感,营造新颖的意境。

中央美院蒋采萍教授一直以来都专注于中国重彩画的研究,作品中的色彩能体现出颜料本身材质的美感。其作品多为重彩画,她运用矿物色和高温结晶颜料所表现出的画面具有一种独特的诗意,其纯化的色调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人物画创作中所运用的矿物颜料所呈现出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以及肌理效果,充分展现了画家对色彩效果的控制,背景肌理图案的粗糙肌理衬托出前景的人物的生机和活力,矿物颜料表现出的肌理和质感,很准确地表达了主题。

色彩构成观念在当代工笔人物画中的视觉表现特征

主观性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接受传统绘画技法和理论的过程中,也同时期接受西方的造型训练,这种科学的造型表现,以及对色彩的科学认识,丰富了画家们的视野,拓展了思维,能够更好地为工笔人物画服务。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要求绘画的用色依照一定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画家的自然感受,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在传统用色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色彩原理,结合自身的视觉感受,在创作中把色彩更多的作为表现自己视觉思维的方法,作为抒发自身的感情纽带,作为营造氛围的手段,能够围绕自然物象的色彩,融入更多主观想法,处理和表现主题,更多的是表达情绪。这样的作品能追随时代的脚步,再现艺术的本来面目,增强视觉效果,符合现代审美情趣。

表现性

当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画家能够注重画面色调的经营,运用色彩的整体氛围,渲染画面意境。传统工笔人物画色调往往比较单一,在色彩的运用上表现性不强,一般用物象的固有色表现,或加入墨色进行调节,色彩的变化往往比较微妙。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运用更加讲究色调的丰富和变化,利用色调的表现引导观者的视觉心理,用色彩之间的冷暖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进行变化中的调和,符合变化统一的形式美原则,同时又能达到中国画的审美需求。色彩的运用在反复的渲染中显得更富有变化,能够突出物象的质感、空间感、肌理感,从而使画面的表现力极大地增强了。

装饰性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在形式和手法上,基于传统中国画的内容,吸收西方现代绘画以及设计中的形式内容和表现方法,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和装饰性绘画的用色技巧,结合构成理论强调画面的构成及装饰美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运用已经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传统手法的勾线填色,所呈现的平面感以及设色时平面色块之间形成的平面装饰效果,表达出特有的绘画装饰性。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运用过程中,不仅仅用传统的平面设色技法,还能够运用色彩构成的表现手段,着重于画面的装饰意味,同时综合画面物象组织上的构成因素,如构成画面的点、线、面等元素,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整体装饰感,强调出画家的画面控制力。在作品中,色彩的使用普遍更加理性,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强调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运用色彩构成中具有装饰性的视觉感受,结合肌理的斑驳多变的效果构成具有装饰性的画面视觉表现。

传统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包容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注重个人的艺术素质,“随类赋彩”等色彩观仍然是工笔人物画色彩表现的重要内容。当代工笔人物画基于传统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色彩构成的形式内容对工笔人物的色彩表现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在此条件下,进行工笔人物画创作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继承的问题,从传统理论和技法的传承中,吸收现代色彩理论,丰富工笔人物画的视觉表现力。其次,当代工笔画的多种色彩表现形式,多种构成语言,多样化的风格特征,也是对创作产生多重影响和启示,对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尝试在创作中已经形成一定的效果。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在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吸收现代艺术表现理论,探索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表现形式,加之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内涵,工笔人物画创作一定会具有无限的创造潜力,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