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坐在惠山古镇的烟雨里(外一篇)

时间:2024-05-04

黄丽娟

坐在惠山古镇的烟雨里(外一篇)

黄丽娟

烟花三月下无锡,缘于陪伴先生参加无锡马拉松赛。说来也巧,三次去无锡,均遇到下雨。好在雨都不大,轻轻柔柔,飘飘洒洒,恰到好处地落到了心坎上。不是么,天青色等烟雨,雨湿江南,桃红柳翠,别有一番生趣的。

无锡来过三次,惠山古镇却是头一回去。想象中的惠山古镇,应该和其他江南古镇大同小异吧,故来之前对它并没抱多大的期望和热情,权当消遣时光罢了。然当我亲临其境时,却惊喜地发现,惠山古镇的街坊风貌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一座活生生的,穿越时光的江南历史文化博物馆。

悠长的青石板路,浸润着雨水的光泽,像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时光隧道。石街两旁,祠堂庙宇、深宅庭院一座挨着一座:范文正公祠、周濂溪祠、杨耦芳祠……每座都有响当当的名字,每座都有故事,每座都是传奇。难怪这里的人们这么说:南朝的寺,明代的园,代代相承的古祠堂。的确,单瞧瞧门楣上、牌坊上的那些字眼,就足以令你裹足不前了。

随意走进一座旧宅深院,迎面而来的都是那种古朴静雅的气息。那一草一木,一石一瓦,一廊一檐,无不都是过往最好的注脚。最喜有池子的庭院,池边杨柳依依,池中青莲幽幽,偶有几株桃花点缀其间。无须刻意选择角度,随便一站就是一张极美的风景照。

街上的人群并未因下雨而减少。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朵朵鲜艳的花,盛开在古镇的巷陌里。一面面色彩各异的小旗迎风招展,酒的,茶的,点心的,手工艺的……似乎走进了熙熙攘攘的旧时光。然后,只等着有缘人揭帘而入,围炉而坐,一盏茶抑或一杯酒,只为倾诉古镇的前世今生。

我在人群中穿梭,耳边不时传来吴侬软语声。恍惚间,依稀看到长廊里,华灯初上,红裙罗裳,莺歌燕舞,好不热闹。那一刻,我已分不清今夕是何年。突然,前头传来一阵叫好声。我挤进围观的人群,只见戏台上一个男子身着女装,长袖善舞,媚眼流转,那般柔情似水,直把江南女子的婉约如画演绎得活灵活现。

说到江南女子,我的脑海中莫名地闪现出一个人——优雅知性的范小青先生,想起她笔下描摹过的苏州和无锡。总觉得她和这两座城市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我也总被先生的那些真性情文字所打动。

记得范小青先生也曾多次来过惠山古镇,提到过一个民间玉石收藏博物馆,提到过在寄畅园喝茶。想到这里,我不禁回眸一笑,或许我身后的那串足迹中就有范小青先生的足迹哩!

机缘就是如此巧合!我轻而易举地找到了那个民间玉石收藏博物馆。游人不多,一对年轻情侣在赏玉观石,还有两三个人在取景拍照。我对玉石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喜欢,喜欢它光洁纯粹的色泽,喜欢它温润通透的质地。一直以为,有着玉石一样品性的女子是美的,是值得人尊敬的,一如我所崇拜的范小青先生。

走出博物馆,我又毫不费力地找到了寄畅园。这里游客不多,倒是当地居民来得多一些。园中绿意盎然,湖心亭飞檐翘角,迎春垂柳桃花樱花尽显春光。亭前一潭碧水风起微皱,点点雨珠似颗颗珍珠撒落池面。人们有的喝茶聊天,有的相互拍照,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早先耳闻无锡人有喝早茶的习惯,今日一路所见,果真如此。好生羡慕这样的“慢生活”。

“梦入江南烟水路”,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北、锡山与惠山东北坡麓,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惠山泉也由此孕育而成。相传唐代陆羽评定了天下水品二十等,惠山泉被列为天下第二泉,所以人们也称它为二泉。宋徽宗时,此泉水成为宫廷贡品。元代翰林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专为惠山泉书写了“天下第二泉”五个大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泉亭后壁上。

有好泉必有好茶水。我选了一个安静的角落,倚窗而坐,点一壶清茶,要几碟小食,在二泉水的叮咚声中,开始享受一个人的清欢。想起刚刚来时路过的二泉映月广场,栩栩如生的阿炳雕像令人感慨万千。此刻,我多想听一曲《二泉映月》,绵远悠长,百转千回。

雨丝还在空中交织,池上落花片片,随风远逝。我的杯中,却有绿色的精灵在舞蹈。侧耳倾听,远处隐隐传来《梦江南》的曲调。我静静地坐着,坐在惠山古镇的蒙蒙烟雨里,忘记了来时路,任由自己沉醉在浓翠淡绿里雪月风花。

偶遇东林书院

遇见东林书院,纯属偶然。此中惊喜,却如山野间遇见一朵百合花开。

仲春江南,烟雨蒙蒙,空气中都是细碎的花香。一弯小河,碧水微漾。拂堤垂柳,千丝飘摇,风情万种。隔河相望,一个雅致的江南园林,安静地掩映在绿树丛中。这,就是东林书院。凝神而立,忽觉微微细雨中,似有淡淡书香熏鼻。

东林书院,又称龟山书院。始建于北宋,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记得年少读书,读到“程门立雪”,老师便声情并茂地讲起了杨时冒雪登门求教的故事。那时的我们,只是懵懂无知、淘气贪玩的孩童,除了向往落雪外,哪还顾得上在意其他。如今忆起,那时确实辜负了老师的谆谆教诲。

杨时在东林书院讲学,前后长达十八年之久。为纪念杨时,明朝万历年间,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又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成了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地,也成了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一时声名大著。但后来,东林书院遭阉党魏忠贤毒手,曾被毁坏一空,且很多东林先贤也惨遭杀戮。这是东林书院历史册页上永远也抹不掉的一段黑色印记。

东林书院,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园林。占地不大,却小巧别致,独具韵味。尤其现今置身于高楼大厦、喧宇闹市间,更显其幽静素雅、古朴诗意的特点。整座书院,粉墙黛瓦,石坊高耸,长廊迂回,曲院风荷,松柏苍翠,古色古香。一走进书院,就仿佛感到有一股浓郁书香迎面扑来。这时,再芜杂,再慌乱的心绪也会在瞬间得以平复。

穿过门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然耸立的石牌坊。坊栋上雕刻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球等图案,坊额两面则分别题刻“东林旧迹”和“后学津梁”。这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我不太理解“后学津梁”的意思,学历史的先生告诉我:后学,是后来的学者、弟子对前辈的自谦。梁津,即渡口、桥梁。清人题“后学梁津”于石坊之上,寓意东林书院为学人传授知识、锤炼气节情操之地。经先生点拨,我对先贤们的敬意更深了一层。我轻轻抚摸着这历经风雨的石牌坊,努力想寻找穿越千年的旧光阴。石头不语,却风骨犹存。

穿过牌坊,走上石拱桥,桥下是泮池。池塘里,虽已不见夏日盛艳的莲花,却有一群红色的锦鲤穿梭其中,与春水嬉戏,异常欢喜。想来,至六月荷莲绽放,鱼儿们会更热闹欢腾的吧。

沿着书院中轴线朝前走,依次为书院主体建筑,有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时雨斋、来复斋、晚翠山房等。它们作为历史的见证,错落有致地坐落其间。个个都是好名字呀,反复读几遍,顿觉齿颊生香。遥想当年,各地赴会的东林学者,在大会开讲之前,都聚集到这里,品茗作诗,谈笑风生,何不快哉?如今,一桌一椅、一匾一联犹安在,谈笑有鸿儒却已难寻。

正当我移步于一个一个坊舍堂斋祠庙之间,怀古伤感时,耳边传来一阵悦耳悠扬的古筝声。原来,燕居庙后面有一个“古筝沙龙”,里面有很多小朋友在学古筝。空灵悠远的琴声,像长了翅膀,飞舞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一曲听罢,忽又传来一阵小儿读书声,清清朗朗,很是入耳。信步过去,只见一群小儿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古文呢。看着那些摇头晃脑的孩童,我不禁莞尔。读书声,才是书院最本真的一道美丽的风景呀。

走出燕居庙,是一片开阔的庭院。院内草木葳蕤,樱花烂漫,在细雨的滋润下,枝枝叶叶都泛着清亮的光。庭院尽头处是一片竹林。修长的竹子,绿叶正浓。我突发奇想,或许当初这里有一片很大的林子,且这地儿在那时正好处于整个无锡城的东面,故称之为“东林书院”吧。环顾四周,游人并不多,凉亭内、回廊下,三三两两的游人,有的静坐小憩,有的执卷而读,有的窃窃私语。他们似乎谁也不愿意大声说话,就怕打扰了这里的安宁。河边石阶旁,一叶小舟静静地泊在水中,像一幅水墨画。

我坐在一株柳树下,深情地打量着东林书院,眼底的春色不禁又浓了几许。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