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葛燕红
早上8 点多,葛永燕就收拾停当早早地出门,往村口的公司走,十分钟左右的路,一会儿就到了。作为平定县上艾紫砂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这样的生活习惯她保持三年多了。
她负责每天工作室的开门、关门,早上早点去她还想把操作台收拾干净、拖拖地,这样其他人来了看着干净的工作环境,心情也美。没想到工友张金凤、冯巧平也早早来了,三人会心一笑,各自开始忙碌。
这里是平定县张庄镇宁艾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莲花山脚下,清澈的阳胜河沿着村庄蜿蜒流过,女人们常常三两结伴下河洗衣,这在古州平定已经是不多见的独特景致。宁艾村是全县人口最多的村庄、最大的行政村,居住人口5700多人。近年来,宁艾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明村、省级旅游示范村,村人颇引以为傲。
据史料记载,距今2100多年前,张庄镇新城村、宁艾村一带为上艾县治所,古县治所之地历史源远流长,所以“上艾紫砂科技有限公司”这融入了古县名和“科技”元素的公司名定是承载了太多宁艾人美好的愿望和憧憬。
一
上艾紫砂公司的位置交通便利,就在乡村客运车来来往往停靠的宁艾桥头。穿过门厅,上艾紫砂公司的工作室就在宽敞明亮的后院二楼。门口宽大的操作台上摆放着几盆被照顾得极好的吊兰、铜钱草和多肉,绿意盎然,每片叶子都绿油油的,泛着亮光,叫人心生喜欢。这些花都是大家觉得好看从自己家里搬来的,一盆两盆三盆……绿植越来越多,给工作室增添了无限生机。几个工作台上摆着满满当当的工具、模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工具箱,打开来看,大小、薄厚、材质不同的刮片、海绵擦、小刀、锤子等,几十种小工具各司其职。虽然说整天接触砂泥,难免有灰有土,但无论是工作室还是操作台,都是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看得出大家平日里就非常注意保持工作环境卫生。
恰逢周末,宁艾村妇联主席、上艾紫砂公司副经理张巧堂也趁工作不忙,早早坐在操作台前开始用工具修正壶口、壶嘴。工作间里像往日一样安静,四个人低头沉浸在各自的忙碌中,没人说话,偶尔响起敲敲打打的声音,那是有人在打泥片、敲印章。这是她们四个人的常态。每个月,每人9把壶,除去家务、村里的日常工作和活动,一个月四天休息,工作量刚刚好。
平定砂器文化历史悠久,紫砂资源丰富。近年来,平定县着力发展紫砂、砂器产业,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扶持紫砂、砂器产业向全域化、集群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2019 年4 月,在宁艾支村“两委”的支持下,平定县上艾紫砂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村党支部副书记魏子财“先行先试”挑头担任总经理,张巧堂任副总经理。“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紫砂产业”得到了村集体的大力支持,村卫生所二楼收拾一新的24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展厅免费使用,还有一楼20 平方米的烧制室,购置制壶电窑、整口机等设备,各种工具、模具和操作台、椅子等,总投资30 多万元,水电费由村集体负担。
很快,一场轰轰烈烈的培训活动启动。2019 年5 月17 日,宁艾村45 名妇女走进紫砂课堂,150 多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现场气氛热烈,大家情绪高涨。参加培训的妇女最年轻的二十三四岁,最年长的六十七八岁,涵盖了村里老中青三代人。说实话,大家伙都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来学习,何况还发每天20元的误工补助,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报名的可真不少。
“紫砂壶?那不是南方人的‘专利’吗?咱们这农村人能做了?”
“听说一个紫砂壶卖好几千呢,真要学会了,咱们是不是就发财了?”
“想得美,真要那样,那这个屋子不是被挤塌了?”
“哈哈哈……”
带着满肚子的疑惑不解,大家开启了第一期紫砂学习。来自江苏宜兴的冯志琴老师主讲,县里两位助教老师王宝国、张万瑾,培训时长三个月。
张金凤记得第一堂课时,老师就给大家讲了学习做紫砂壶的辛苦和不易,那时候,大家对这件事没有概念。
“辛苦算什么,种玉米、谷子才辛苦,坐在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两只手动动就能挣钱,这哪里辛苦?这不就像是纳鞋垫、织毛衣一样,哪个农村女人不会剜个花绞个样?”
“虽然说起来确实不像当农民辛苦,但是能学会这门技术,应该真的不容易,咱也不要说那大话。”
女人们私下悄悄地交流着,但都没有被老师吓倒。
老师没有多说什么,黑板上讲解了做壶的流程后,第一天就教授西施壶的打泥片、拍身筒,立时,整个教室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声响……
第一期培训,45 个人;第二期,42 个人;第三期,38 人,到2020 年正式上岗的时候,只剩下了12个人参与就业。
当初在培训课上说下的大话,都变成了如今打脸的巴掌。培训结束,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有的是因为家里走不开,有的是因为做出来的壶自己的关都过不了,有的是因为嫌太辛苦不挣钱。
张巧堂说:“老师说的话不假,做紫砂辛苦不容易,光有一身力气可不行,需要特别热爱这项事业,需要心灵手巧,要有恒心、有毅力,要耐得住寂寞,要爱学习、好钻研,要有敢啃硬骨头的魄力……”
2020 年11 月份,张巧堂、张金凤等6 个人参加了在平定县城组织的三个月紫砂加强班。这可不比在村子里的培训,必须抛家舍地,耽误家务、做饭,老人、孩子都得有人帮着照顾,所以,只有这6个人走了出来。那段时间才是难上加难,女人们放下家里的一切,还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那些个同期学员可都是全县各村最优秀的,大家铆着劲儿地比学赶超,生怕学不扎实,丢人现眼。
这六个人当中,张俊美算是优等生,学得精、出活好。这次培训之后,她就跟着培训老师李金生到县城里,当起了正儿八经的职业紫砂艺人。2020 年10 月份,张俊美在平定县第三届紫砂行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上获得了一等奖。那可是上艾紫砂培养出来的人才啊,宁艾女人们的骄傲。
王晓艳是真心喜欢紫砂工艺的,虽然一路学习过来,把该学的技术都学到了,但却因为皮肤与紫砂泥料接触就会有过敏反应,不得不选择了放弃。葛换娥60岁,做紫砂费时费力,她的眼睛吃力,也不得不放弃。但她们几个,却一直挂念着紫砂这件事,不但常常去公司“探班”,还关注着上艾紫砂相关的新闻,公司烧出第一炉紫砂壶了,哪个人在县里获奖了,都会点赞、评论。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几年来,宁艾村共培训紫砂技术人员45人,期满合格人员28 人,现从业人员10 人。在平定县第二届技能大赛中有4名学员获得优秀奖,获得“古州紫砂制作技术能手”的称号;第三届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人,三等奖1人,优秀奖1人。
二
张巧堂、张金凤、葛永燕、冯巧平4 人响应县里的号召,都在自己家里开起了工作室。除了公司里忙活生产任务,闲暇时间,她们在家里也能做自己喜欢的,只要有精力、有市场,还能多挣一份零花钱。
张巧堂是村干部,村里人口多、事情更多,光是村里的各项工作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最开始,张巧堂响应乡镇、村的号召,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紫砂培训,没想到,随着时间推移,她竟然喜欢上了做紫砂,每当经过自己努力做出一把漂亮的紫砂壶时,心中就充满了幸福感、成就感。就这样,3年多时间,尽管她有着这样、那样的实际困难,竟是坚持下来的其中之一。
村里的工作不能耽误,张巧堂就像海绵里挤水一样挤时间做紫砂。中午放弃午休做,下午下班时间早也到公司转一圈,周末村里不忙就赶紧往公司跑。常常是其他人下班,她到公司,有时候吃过晚饭在操作台前一坐就是大半个晚上。也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因为她迷恋做紫砂这个过程,安安静静,没人打扰,脑袋里可以思考一些问题,也可以啥也不想,完全放空。随着时间流逝,一个壶嘴、一个壶把、一个壶底就这样做出来了。
张巧堂漂亮、精干,因为长期从事妇女工作,她待人和善,性格温柔,见人总是温和地笑,让人愿意掏心窝跟她说体己话。村民有事总愿意和巧堂说说,他们知道,只要能办到,无论多难巧堂肯定会帮他们想办法。她有灵性,一点就通,在第一次参加紫砂行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就得了优秀奖,那把获奖的仿古壶就成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把紫砂壶。闲暇之余,她也给自己泡一壶香茶,慢慢尝,细细品,心生惬意,那些日常生活的烦杂、琐碎,在一壶香茶中,风轻云淡。仿古紫砂壶经过她的精心滋养,却也生出不一般的灵气。
公司从2019年8月26日正式投产,大家边干边摸索,公司领导不断地筹资添置工具、设备,想办法解决职工工资问题。为了能给大家信心,公司决定每个职工每个月做9 把壶,每月工资1000 元。1000 元和在外面打工比,简直是杯水车薪。但是大家都挺知足,公司就在家门口,抬脚就能到,家务不耽误,老人、孩子的饭不耽误,种地、秋收不耽误,何况她们是真喜欢做紫砂。
让张巧堂记忆犹新的,是第一次烧制、出炉,那几天吃不香睡不着,真正是寝食难安。
2020 年1 月5 日,从开火到出炉,整整两天时间,随着烧制炉升温、恒温、降温,张巧堂和几个工友眼巴巴守着烧制炉,虽然啥也做不了,但这样守着,感觉心安。第二天下午四五点,第一批紫砂壶出炉,当魏子财和张巧堂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把紫砂壶一个一个“请”出来的时候,大家的心忽然一下坠入谷底。
“不是花的,就是裂的。40 多把壶,没有一把好的。有的是制作问题,壶底和壶身没有衔接好,有的是因为烧制过程经验不足,有的是泥料原因。”回忆起那幕,张巧堂依然心有余悸。那天晚上,她一晚上没睡,翻过来调过去,心烦得就是睡不着。一把壶100元的工资,一炉烧出来,就是四五千块钱没了。工人工资、公司原料成本,这第一批连一个成品都挑不出来,怎么对得起公司投进去的30 多万元,这些问题搅得她一夜无眠。和她一样在床上“烙烙饼”的,还有魏子财和几个工友,大家心里都不好受。一个月的辛苦打了水漂,谁也接受不了。
从开工到烧制,村领导一直都在关注着,百忙之中常抽时间走进工作室看看。听说第一炉烧制失败,村领导及时给大家鼓劲儿,安抚大家不要怕失败,找问题、解难题,从头再来。
这些话给了张巧堂和工友们信心,她们找来了专家老师,一点一点把问题找出来,总结经验,在之后的制作中改善。第二回烧制的时候,大家还是像上回一样守着烧制炉不动,只是这份焦急得加倍。“第二次出炉,一整窑45 个壶全是成品!”张巧堂和工友们的心才跌回肚里面,一个个喜欢得不得了。
紫砂壶烧制出来还不算完,还需要整口、抛光。各人负责各人紫砂壶的整口,而张巧堂负责全部抛光工序。抛光机刚买回来,摸不透“脾气”,张巧堂就一点点试,劲儿小了不顶事,劲儿大了就可能打崩了壶,她加着万分的小心操作,怕稍有不慎毁了大家的辛苦。那时候正是寒冬腊月,西北风吹得“唔唔”响,张巧堂在那里一坐就是一天,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吹得她膝盖疼。
困难是暂时的,困难打不倒这些韧性极强的女人们。第一批成品紫砂壶成为宁艾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纪念品,也成为宁艾村乡村振兴的一张精装名片。
三
提起“大浪淘沙”留下来坚守的几个紫砂艺人,张巧堂满眼珍爱。
“张金凤,湖南湘西人,性格开朗热情,有湘妹子的泼辣、豪爽,性急手快,干活会统筹,现在不到两天就能做一把半手工壶。工作积极、技术精,不久前向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向党靠拢。”
“葛永燕是村妇联主干,既是身先士卒的共产党员,又是尊亲敬老的表率,家里不耽误照顾年迈父亲、公司还能承担大部分上下衔接的工作,是好女儿、好妈妈更是好员工。”
“冯巧平,性格内敛,心灵手巧,不爱说话但手里有活儿,还获得平定县第三届紫砂行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优秀奖,那可是真才实学的名列前茅,实打实的。”
岭秀华庭的砂淘街建起后,公司也考虑收拾个门面,大家轮流去守店。可是家里都有老人、孩子,一日三餐是她们抛不开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大家依旧在村里的工作室做紫砂壶,放弃了在县城最红火地段的窗口宣传,销路远远比不上其他一同起步的公司、工作室。她们信奉一条真理——坚持就是胜利,在阳胜河畔坚守着各自的梦想。
在上艾紫砂公司的工作室里,张金凤、葛永燕、冯巧平忙着各自手中的活儿,像往日里一样安静,没人闲聊。听着张巧堂对几人的评价,她们有些腼腆地抬头相视一笑。
张金凤左手不停地转着转盘上的紫砂壶,右手不断更换手里的工具,修正着壶嘴、壶把、壶底,一遍遍擦抹,一遍遍审视,一个地方往往要反复做十几次同样的动作,直到那处瑕疵彻底矫正好,不放心,再看一眼,再擦抹几下,不厌其烦,耐心十足。张金凤今年五十岁,披一头漂亮的浅咖啡色波浪卷发,化着适宜的淡妆,鼻梁上架着眼镜,那是做紫砂一年多后她为自己新添的老花镜,做紫砂太费眼了。她穿着时装短裙,身上干净利落,操作台上整洁利索,像办公室职员,不像手工艺人。
张金凤做一会儿,就会抬头看一眼操作台上正对着她的手机,看着抖音直播间里来了熟悉的粉丝,她会心一笑,也不会像那些主播一样招呼人,就静静地认真看看粉丝留言,然后继续忙手里的活。在抖音里开直播没多长时间,许多“引流”的方法她还都不会,边播边学,雷打不动每天上午9 点到11点,只播两小时,有时候会放一些经典老歌,大部分时间不放音乐,工作室里几个人埋头做壶。紫砂工艺在平定还没能妇孺皆知,多渠道宣传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张金凤是湘西人,年轻漂亮的辣妹子在外打工和平定小伙儿相爱、结婚,30 多年前嫁到了宁艾村。勤快的小两口一直在外打工,爱人在广东一家企业做到了人事部门主管,生活稳定、宽裕。2014 年,为了照顾年迈生病的公公、婆婆,她回到了宁艾村,开始洗衣、做饭,陪伴孩子们读书。偶尔打麻将,应季种地、收获,日子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安心做着孝顺儿媳、慈爱妈妈,却也没啥趣味。
为这个家她付出很多,在她开始学做紫砂的时候,丈夫、孩子和其他家人都全力支持。丈夫常年在外,每天视频连线总是关注她的学习进度、比赛成绩,听她分享着学紫砂的点点滴滴。加强班需要到县城学习,而且要持续三个月,正在她因为怕影响公公的一日三餐而一筹莫展时,外村住的大姑姐主动承担了给老人每天做饭的任务。
2020年10月24日、25日,平定县举办第三届紫砂行业职工劳动技能竞赛。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张金凤底气更足了,这一次她做的是全手工的曼生提梁壶。竞赛现场,来自全县的100 名紫砂艺人同场竞技,场面既紧张又激烈。全手工壶很考验艺人技艺,需要自己画图,自己掌握尺寸、壶形、提梁的样式,稍微有一点点尺寸不对,就破坏了整个壶形。张金凤回忆着,评委老师在一张张操作台前来回巡走,边走边看边记录着,刚开始时,她并不紧张,按照平日里操作的流程按部就班,一切得心应手。但随着时间流逝,第二天下午时,她明显感到了压力,偶尔抬头想要直腰喘口气时,看着旁边紫砂艺人正在做收尾工作,有的选择做半手工壶的已经收工,不由地马上低头加快了手里的活儿。空气霎时紧张起来,本来流畅的动作也有了些小小的纰漏。“还是经验不足,功夫欠火候,而且选择做的是只看别人做过一次的曼生提梁壶,难免会出错。”张金凤回忆时说,加上季节、温度、泥料等的差异影响,那次她得了三等奖。说实话,她并不满意:“如果时间宽裕,我肯定能做得更好!名次一定还能提高!”回想上次竞赛,小小的不甘让这个紫砂艺人积蓄力量、摩拳擦掌,期待再来一战!
学会了做紫砂壶,趁着回湖南探亲,张金凤送给妈妈一只自己做的桑扁壶。妈妈十分喜欢,这让她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的遗憾得以点点的弥补。那只壶泥质细腻,色泽暗红,壶身平肩,矮颈,直流,环把,微鼓的圆盖上有只扁圆钮。壶型虽小,色式俱佳,加上她的精心制作,桑扁壶平添了几分韵味。家乡产茶,回乡时候,她和姐妹们上茶山采茶青,浸润在南方湿润的茶香袅袅的氛围中,不由得遥望山西平定的方向,内心里竟然十分地想念做紫砂壶的操作台和紫砂姐妹们,她知道,她的心已经和平定,和紫砂不能再分开了。
以前,张金凤还会和左右邻居小打麻将,唠唠家长里短,如今,她把大部分时间全放在了紫砂上。获奖归来,参加过几次省市展览后,她的心境不同了,眼界有了提升,对紫砂工艺有了更深的理解,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只要坐进工作室,就会全身心投入,忘了时间,忘了身边的工友,忘了说话,忘了一切。
张金凤说,紫砂壶正在为平定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作为县里培养出来的紫砂艺人,坚守紫砂,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壶是紫砂艺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她在丈夫和家人的鼓励下,通过发朋友圈、抖音短视频开直播宣传着平定紫砂,渐渐地,身边不少朋友知道了平定正在打造平定紫砂壶产业,知道了宁艾村有自己的紫砂公司,知道了关于紫砂的一些事。大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南方工作,男朋友是江苏人,得知张金凤在做紫砂后,两个孩子一起鼓励她,这是一项非常好的产业,一定要坚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张金凤开始用紫砂壶泡茶喝了,并且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习惯,她和工友们都觉得,用自己做的壶喝茶,茶水特别香甜。做壶、泡茶、饮茶、养壶,这样奇妙的过程,让张金凤对生活、对人生、对农村、对第二故乡平定有了不同的感悟,她脑袋里不再只是想自己的小家庭,心里有了振兴故乡的概念。“南宜兴,北平定”的宏伟蓝图一头连着小小的她,也改变着她的生活轨迹,她的个人努力与整个县域经济息息相关,让更多的人用上平定紫砂壶也成了她的梦想。她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之前活泼好动的她沉静下来,简单纯粹、执着坚定。
抖音直播间里,粉丝并不多,“平定紫砂艺人”的名头还没有刻印上她自己的特色,一切刚刚开始,她有信心,她不急,传承北方紫砂技艺,有她一份。
四
操作台前,葛永燕在用泥搭子敲打着泥片。她戴一副黑框近视镜,穿小领西装,像严肃的教师,也像一本正经的村干部,围裙一系,泥搭子在手,她又像一位经验老到的紫砂师傅。
葛永燕坦言,其实最初的时候,她并不喜欢做紫砂壶,一点儿也不喜欢。这坐在屋子里半天不挪窝、对着一堆泥抠切半天的活儿,依着自己的性格,她干不来。可是三年来,她是坚持下来的其中之一,为此还放弃了之前的稳定工作。
葛永燕是村妇联工作人员,共产党员,思想觉悟高,有爱心有热情责任心强,是张巧堂做妇女工作的好帮手。三年前,她是村巾帼服装厂的职工,做校服、工作服、被套之类的,每个月不出村也能挣一千多元工资。村里有工作,张巧堂肯定要叫她帮忙,签个到、布置会场、进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她性格大大咧咧,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走路带风,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是个踏实肯干的实干家。
在村子里,葛永燕算不上巧手,虽然是服装厂职工,但那些活都是最简单的缝纫活,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提起学紫砂,她说,刚开始作为紫砂培训学习的召集人,村委会向服装厂借调她到紫砂公司帮忙三个月,她想着闲着也是闲着,就跟着一起学习。就这样,从不喜欢这磨磨叽叽的“绣花活儿”到能自己做出一把漂亮的紫砂壶,她也经历了一场华丽的蜕变。
她接受新东西慢,第一节课拍泥片,她就学了一个礼拜才掌握好。一块泥料最开始要拍拍打打六七天、八九天才终于成为自己想要的形状,这得要多大的耐心啊。
“紫砂壶制作,不是你以为坐着玩泥巴那么简单。光是制壶的工具就有林林总总的百来件,几乎每种壶型都有相对应的工具和程序。”葛永燕边拍泥片,边聊着:“我手里的是泥搭子,这样不停地拍,使泥片打得平整厚薄均匀,这是鳑鲏刀,可以切屑,夹平,扦口,整口,挖盖,裁泥片等。根据不同的用途制作不同大小。这是铜针、铜管、木鸡子、小木槌……”葛永燕指着操作台上的模具、工具,一一介绍着。
没想到,通过学习做紫砂,葛永燕的性格磨炼得不再那么急躁了。以前,哪件事要是太腻歪做不成就不做了,现在可不再那样,不管多难、多麻烦的事,一定要做成,排除万难也要耐心做成。对她来说,做紫砂壶修身养性,也养成了她精益求精的精神,过不了自己眼的一定要做到好才算罢休。她和工友们常去看那第一炉烧出来的次品,那几十把壶谁也没舍得扔,就在那里放着,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去看看,揣摩揣摩初学时候的技术,给自己挑挑毛病。
眼看着三个月培训到期,好多人打了退堂鼓,选择了放弃。2020 年再次培训的时候,葛永燕又一次排除万难坚持参加。在壶盖上用小木锤子敲下自己名字印章的那一刻,那做出每一把壶来的自豪感、成就感,让她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她做的第一把壶是西施壶,当她欣喜地捧着自己辛苦做的壶爱不释手,并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分享时,以后还要一直坚持做紫砂壶的信念无比坚定。
为了加强学习,她关注快手、抖音上的紫砂艺人,学技术、找灵感,掰着手指算算,这三年时间,做了有150多把壶。这期间,身边的姐妹给了她莫大的帮助,离开村子到外做紫砂的俊美、热情开朗的金凤、沉默不语爱钻研的巧平,都是她的良师益友。大家缺少工具,她就主动画出来、网上找照片让自家弟弟给做钢尺、做铁盘、做打磨壶。她掏心掏肺地喜欢着这个小团队,喜欢着这份职业。
冯巧平48 岁,性格内向,在工作室总是埋头苦干,不爱说话,却是出了名的巧手。之前,为了生计,她干过的营生多,裁缝、配钥匙、补鞋,无不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所以,能坐在明亮宽敞的工作室,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紫砂艺人,对她来说,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就像做梦一样,于是她加倍珍惜,信奉着做人要诚实,做壶亦是如此的信条。她话不多,但在紫砂工艺上却肯钻研,做出的壶美观大方,细节处尽显精湛的制作技巧。
五
入夏,莲花山下,溪水潺潺,游人如织,一顶顶五色的露营帐篷在湖水边盛开。人们无不被崭新的宁艾吸引着。新能源小镇,北山上四季大棚蔬果不断,全市最大的奶牛场、鸵鸟养殖基地,开拓“宁艾压饼”,成立上艾紫砂有限公司、创建“上艾紫砂”品牌,开发莲花山文化旅游景区……
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张巧堂她们接待过十几次省市县电视台采访。她们不像过去那样腼腆而不知所措,面对摄像机、话筒,侃侃而谈,谈紫砂,谈生活,谈改变,谈梦想。
壶做好了,如何扩大宣传、增加销售成了上艾紫砂公司、村干部以及张巧堂们最操心的事。3月份,县里传来了好政策,称要在全县建立紫砂仓储中心,大家做的壶有了好去处。“接下来,主要是在销售上群策群力,争取销量提高,姐妹们的工资也能提高,希望让大家不出门在家也能一个月挣到1500元。”张巧堂说,这是支村“两委”的工作目标。
宁艾人把镇里东浮山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雕塑在山下,一脉相承的太行山,传颂着新宁艾的故事。古有女娲娘娘抟土造人,今有宁艾女人抟砂成壶。是紫砂成就了宁艾村的这些女人们,平定紫砂产业发展成就了她们的多彩人生,赋予了她们美梦成真的动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