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蹚新路上

时间:2024-05-04

◇王今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对于***总书记的指示和鼓励,科技工作者们时时铭记于心,科协系统的干部职工们也时时铭记于心。为服务好科技工作者,服务好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服务好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科协人默默无闻,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着科协力量,讲述着科协故事。

同心共铸“中国梦”

曾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积贫积弱,备受外族欺凌。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疮痍满目,哀鸿遍野。不屈的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跟党走,精诚团结共抗敌,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在阳泉这块热土上,也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红色故事。

南庄村,是平定县北的一个小山村。前有温河,后有神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作为阳泉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最经典的红色资源便是南庄地道。看过电影《地道战》的人,一定会记得那些神出鬼没的地道。因了地道的迂回穿越,使得广袤的大平原上村村相通、户户相连,“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打得侵略者魂飞魄散、人仰马翻。南庄村也有这样的地道,且参与了影片《地道战》的拍摄和取景。因此,选择这里作为开展科技工作者政治引领行动的现场教学点,意义深远。科技工作者们穿行于巧夺天工的伟大工程中,亲身体验当年军民在这里隐蔽躲藏、生活战斗的场景,感受人民群众惊世骇俗的创造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不禁感慨万分。大家由衷钦佩南庄人民修建挖掘地道的鬼斧神工,敬佩他们众志成城、抵御外辱的不屈不挠。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党的地下工作者刘才元、刘保年被日军百般折磨、残忍杀害的故事,大家都眼含热泪,甚至轻轻啜泣。

在太行山的万年褶皱里,深藏着一个白发长髯的千年古村——大汖。古村不大,名气不小,曾荣登央视,享誉全国。每年慕名而至者络绎不绝,为它痴迷者也大有人在。他们不仅自己来,还领着亲朋好友来,而且年年不止一次地来。

大汖村位于盂县梁家寨乡。这里青山连绵,绿水长流,古树参天,屋舍错落。整个村子坐落于巨石山坡上,远远望去,像悬挂于天地间的巨幅油画,祥和静谧,古朴醇厚。但是,70 多年前,这里却是日军魔爪下的人间地狱。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人们还在睡梦中,一队日伪军分两路扑向大汖村。一声尖厉的枪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也惊醒了沉睡的人们。睡意蒙眬的村民们一片慌乱,不知所措。日伪军早已层层包围了村子,把村子里的财物洗劫一空,还杀害了18名干部群众。日军把民兵中队长韩双成的牙齿打掉后连牙带血强行灌回他的肚子里,再灌凉水。然后几个日本兵在他肚子上乱踩一通,血和水又从他的嘴里吐出来。一旁的日军以此为乐,哈哈大笑。日军的惨无人道,使参加政治引领行动的科技工作者们义愤填膺。民族的耻辱,百姓的磨难,令人痛心疾首。这不是电影故事,也不是小说戏剧,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真实历史。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彭真渠也是一个政治引领行动的现场教学点。1941年,时任中央晋察冀华北分局书记的彭真途径盂县时,得知梁家寨地区吃水困难,修水渠的经费紧张,便亲自批准并拨给小米三万斤以资助扩建水渠。在长达一年的修渠过程中,彭真同志一直牵挂着引水工程。水渠竣工后,当地百姓为表达对彭真同志的感激之情,经抗日民主政府批准,把原来的“三义渠”改名为“彭真渠”。经过多次复修扩建,彭真渠已成为盂县最大的一条自流灌溉渠道,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着充足的水源。

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在新时代科协工作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通过组织政治引领行动,统一思想共识,夯实思想基础,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与党同心同向同行。南庄地道抗战文化彰显了南庄人民爱党爱国的革命情怀和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大汖惨案启示后人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要居安思危,自立自强。彭真渠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革命真谛,反映了脚踏实地艰苦创业的革命风格。这些不仅是珍贵的红色资源,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灵魂被一次次洗礼,心灵被一次次荡涤,激情被一次次点燃,自信被一次次树立。为了祖国的明天更美好,为了人民的生活更安详,为了我国的科技事业能从跟跑、并跑到领跑,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实现国之繁荣富强,民之幸福安康。这是科技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新时代的召唤和号令。要甘做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创新发展的拓荒牛、艰苦奋斗的老黄牛,在祖国的科技田野里辛勤耕耘,开拓前行,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科技新篇章。

服务创新促转型

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于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市广播电视台的1号演播厅,灯光通明,座无虚席,一场激烈的角逐正在这里进行。主持人的解说激情飞扬,专家的点评言简意赅,路演PPT 精彩纷呈,选手的演讲声情并茂,观众的掌声如雷贯耳。随着比赛进程的不断推进,参赛项目一个个呈现,发明者的奇思妙想,惊艳四座,让全场叹为观止。

这是全市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的决赛现场。举办这样的比赛,在全省11个地市的科协系统尚属首家。省科协领导专程莅临比赛现场并作重要讲话。经过初赛复赛层层选拔,6 个项目进入决赛。最终,“沙漠无水植树”项目斩获一等奖,获得奖金3万元。两个项目获二等奖,奖金各2万元;三个项目获三等奖,奖金各1 万元。大赛圆满收官。

当大赛落下帷幕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里才如石头落地般轻松了。回想几个月来的日日夜夜、忙忙碌碌,真是五味杂陈。这是近年来在全市科协系统未曾有过的大赛。通知怎么起草、什么人可以报名、以何种形式宣传、没有人报名怎么办、评委谁来当……当决定举办大赛后,一系列问题随即摆在面前。科协职工不多,但个个都是能人。面对问题,不抱怨,不退缩。齐心协力,共克难关。

一份份修改文稿,一回回联系基层,一个个咨询电话,一摞摞资料收集,一次次朋友圈转发,繁重而杂乱,琐碎又麻烦,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心、信心、细心和诚心。需以灿烂的微笑接待每一位报名者,需以温和的语气回答每一次询问,需以严谨的态度完成每一个环节,需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项任务。这些,就是大赛成功背后的故事。人人都喜欢鲜花和掌声,又有几人能理解任劳任怨和默默无闻。然而,正是这些任劳任怨和默默无闻,才是托举胜利花环的力量,才是保证大赛成功的支撑。

辛苦是必然的,付出是必然的,流汗流泪是必然的,可是当辛勤的劳动得到丰厚的回报时,那份喜悦也是独一无二的。69个项目报名参赛,大大出乎预期,是有米之炊的喜悦;山西省科协大力支持,积极推荐评委专家,是困难迎刃而解的喜悦;复赛在即,组织赛前实训,是贴心服务的喜悦;决赛现场气氛热烈、秩序井然,是获得价值感成就感的喜悦。这一个个喜悦,足以补偿身体的疲惫、心理的焦虑和情绪的一波三折。

“这些项目都属于基础研究,紧密结合国家创新发展方向,紧贴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通过科学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弊端和短板,以此促进行业技术革新,将原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群众幸福感,比赛有质量、有温度。”评委组专家如是说。

6 个获奖项目中,最令各位专家首肯的当属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沙漠无水植树”。这项技术的发明者叫田新明。

田新明,这个地地道道的盂县人,却与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没有任何资料、数据和先例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仅靠成千上万次在实践中摸索,发明了沙漠无水植树技术,一举扭转了传统沙漠植树成本高、成活率低的局面,革命性地提升了沙漠治理的效率和效果,也将使更多的沙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今,田新明的发明不仅走出了阳泉,走出了山西,而且走出了国门,与世界共分享,让浩瀚的沙海变成生机勃勃的绿洲。

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郝建新在讲话中对大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指出,大赛反映了阳泉市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风貌,展示了阳泉市创新创业队伍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的强劲态势,体现了市科协引领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大赛为阳泉增加了科技创新元素,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在随后举办的山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中,参加决赛的6 个项目有两个获奖。“沙漠无水植树”项目获大赛金奖,“社区智能用电管理”项目获大赛银奖。

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出的一朵美丽的花,她的栽培、生长、绽放,需要肥沃的土壤。

天堂般美丽的苏州,不只有江南的灵秀和婉约,更有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科技。这里的工业园区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并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苏州大学环境优美,历史厚重,阳泉市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就在这里举办。学员们迷恋苏州的湖光山色,仰慕苏州的历史人文,更钦佩苏州的先进理念和前沿思维。知名学者的侃侃而谈,科技精英的真知灼见,园区先辈的深情回顾,使学员们时而沉醉,时而惭愧,时而激动,时而哀叹。知差距才能奋进,知落后才能扬蹄。短短一周的培训,学员们感慨良多。重任在肩,时不我待,重振家乡,舍我其谁?

厚植创新土壤,营造创新氛围,也需要他山之石。天津、晋中的学习考察,深深触动着科技工作者们的内心。那包罗万象的科技馆,使他们意识到家乡孩子们科学体验的缺乏;那温暖如归的科技工作者之家,使他们萌生了被关注被重视的渴望;那创意独特的科普示范基地,使他们感受到肩负科普宣传的责任;蒸蒸日上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使他们体会到科技助农兴农的硕果。每到一处,科技工作者们都仔细看、认真听、专心记、深入思。眼界开了,思路宽了,想法有了,热情高了。聚焦“六新”,努力创新,服务转型,彰显初心。这便是科技工作者的心之所想、力之所发、才之所用的目标。

学会服务站、专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是科技精英服务地方发展的桥头堡,是地方政府柔性引进人才技术的梧桐树。建立一个站点,就有专家、技术团队和资金跟进,一个领域就能注入新鲜血液,企业创新的问题和瓶颈就会迎刃而解。学术交流、技术推广、培训咨询,都是各个站点的“甘霖”,将浇灌出一朵朵科技创新之花,推动地方经济的车轮滚滚向前。

科普走近你我他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城市中心广场人头攒动,乐曲激昂。身轻如燕的无人机在广场上空盘旋,呆头呆脑的摇臂摄像机摇来晃去。广场中央被分隔成几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在激情表演:“足球队员”生龙活虎,“舞蹈演员”婀娜多姿,“搬运工人”憨厚朴实,“合作伙伴”配合默契。这些机器人身量虽小,本领很大,动作娴熟,神情专注,博得围观群众的阵阵喝彩。操纵机器人的小学生们神采飞扬,观看表演的孩子们目不转睛。精彩的表演也吸引了不少成人,他们挤在人群中像看西洋镜般瞪大了眼睛。

这场机器人大比拼是阳泉市2020 年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内容之一,另外还有心肺复苏急救技能操作演示指导及主题科普展览,共三大板块。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主场活动,并首次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在新华网进行全程直播,还上了山西电视台。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阳春白雪的话,科学普及就是下里巴人。也就是说,科普工作就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科学堂前燕,虽通俗琐碎,却如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得到科学的浸润滋养。正如***总书记强调的:“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积极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科技工作者也有义务和责任。

2019年5月29日,“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市委党校五楼大报告厅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科技志愿者齐聚一堂,集体倡议,要以爱国奋斗情怀和爱心奉献精神,投身科普、服务基层,用实际行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科学之光普照山城大地,让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之后,我市科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成立并注册43 个组织,共3100余人。

科技志愿者队伍就是科学普及的生力军。他们身穿红马甲,穿行于大街小巷,奔走在城市乡村,出入于社区学校,忙碌于企业园区。抗疫一线,有他们的身影,重症病患救治、科学防疫宣传、下沉一线值勤,他们始终坚守“疫情不解除,科普不掉线”的承诺;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身影,害虫特性科普、综合防控培训、应急技术演示,他们让草地贪夜蛾这类害虫无处遁形;广场社区,有他们的身影,发放食品安全资料、宣传防震减灾知识、介绍垃圾分类方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们的目标;机关厂矿,有他们的身影,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传授心肺复苏技术,他们为干事创业的人送上贴心呵护。他们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普及者、科学生活的倡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田最适宜播撒科学的种子。每年一次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便是“播种机”。那一件件小制作、小发明,是孩子们走进科学殿堂的金钥匙,孩子们在构思中、制作中、失败中一次次成长,科学的种子在稚嫩的心灵中萌动、发芽、生长、壮大。他们就是将来的钱学森、邓稼先、居里夫人。而“刘慈欣”也在他们中间。那一幅幅异想天开的科幻画,笔法精细,色彩斑斓,是下一部科幻巨作诞生的摇篮。我市的青少年科普工作一向扎实有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成绩斐然。尤其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科协连续四年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基层优秀组织单位”。

一枝一叶总关情

多乐沟的村名,总让人联想到喜剧。村里的先人们该是希望后世子孙的生活永远充满快乐,故取其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民们的确体会到了越来越多的快乐。

2019年底,当多乐沟村的第一书记陈川得知自己的扶贫村被授予全国“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时,感慨万千,兴奋地说:“就差一个国家级荣誉了,这下我的心愿就满足了。”

多乐沟村位于太行山深处,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交通不便。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以种植玉米谷子为生,全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属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两委班子为了摘帽脱贫,经过苦思冥想,多方考察调研,找到了一条以科技助力发展艾草产业的致富路。

艾草本是当地一种随处可见的荒草。人们头脑中的荒草变为能挣回真金白银的“摇钱草”,这个转变过程荆棘丛生、困难频现、波折迭出。而实现这场华丽转身的关键因素便是科技。当人们投入很少,收获很多时,才深刻体会到科技的力量。2019 年底,多乐沟村艾草种植亩产达到3000多斤,种植户收入也增加到每亩3000余元,比种植玉米的收入翻了两番。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到了7000元以上,实现全部脱贫。多乐沟村的脱贫故事,是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典范。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有科技支撑,多乐沟村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广,全国“十佳”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这块金字招牌也会越擦越亮。

千百年来,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种地大多靠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实践经验。尤其在偏远闭塞的贫困村,更是如此。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入千村万户,使经验种地变成科学种田,让农民群众充分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红利。为此,市科协以培训的形式,在农民群众中掀起一场场“头脑风暴”。

“桑梓情——阳泉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班”的举办,似一缕春风,吹开了贫困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们心中希望的花。来自北京、太原的专家,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传技术、讲理论。面对面交流,使他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一对一问答,使他们信心倍增、成竹在胸。感谢专家远道而来为他们答疑解惑,更感谢科协想方设法为他们牵线搭桥。他们的脱贫路上,也有科协的一份功劳。

15 万,不只对个人,即使对一个单位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建成一个科普惠农中心服务站,省级财政就会转移支付15万。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建成8个科普惠农中心服务站,今年将再增加2个。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话。文中提到的覆盆子,其实就是树莓。水红水红的颜色,像一个粉嘟嘟的小女孩,十分招人喜爱。酸中带甜的味道,如玉液琼浆,令人垂涎。这小小树莓还有明目止血,抑菌消炎之功效,被誉为“生命之果”。如今,江南的生命果落户山城,其种苗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走进树莓种植基地,眼前一亮。这里的墙面、门头、展板的色调全是统一的白绿相间。白色象征圣洁,绿色象征生命。主人是要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和生机勃勃。培训室宽敞明亮,图书室窗明几净,陈列室琳琅满目,化验室设施完善,科普惠农中心服务站的各项元素一应俱全。经省科协认定,这里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不仅通过验收,还被作为示范在全市推广。

据服务站负责人介绍,服务站的建成将带动周边地区农户的种植和采摘热情,大力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通过搭建平台、技术培训、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等方式,充分发挥示范引导、技术交流和科普宣传作用,引领贫困户走上致富路,为脱贫攻坚出力添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十四五”的大幕已徐徐开启,“三城两区一基地”的定位已提上日程,“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的宏伟蓝图已绘就,具有鲜明阳泉特色的“湿地型”创新生态框架已基本搭建,广大科技工作者们已严阵以待,摩拳擦掌。各级科协组织将继续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热情、百倍的力量、百倍的奉献,积极投身轰轰烈烈转型出雏型的实践热潮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让科普的大树更茁壮、更茂盛,让科技的成果更丰硕、更饱满,让山城阳泉的明天更美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