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赵狄娜
任重道远。全媒体频道可以不断地去撬动全社会的力量,让资源流进乡村,让实践在这里形成碰撞,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节目是真实生动、轻松有趣的,大家看完之后觉得:乡村振兴太有意思,也太有意义了,我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专题节目部牵头人冯其器目前最大的期望。
当下,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个背景下,如何讲好乡村故事?如何扎实落地,从“最小事件”做起?中国乡村故事又该怎样讲述与传播?《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对冯其器进行了专访,请她讲述农业农村频道一系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节目背后的思考与行动。
《小康》·中国小康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一直致力于讲好农村基层一线的生动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但做出好看的“三农”节目并不容易,您和您的团队对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冯其器:一直以来,“三农”节目给大家普遍的印象是比较“土”,甚至有的人会有刻板印象,觉得农业节目不就是讲怎么养猪、怎么种瓜吗。2019年9月23日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正式开播,在我们的频道里,“三农”节目呈现出了更多的样貌,“接地气”“水灵灵”是我们创作的关键词。我们的节目一定要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节目,要挖掘有旺盛生命力的、新鲜生动、轻松有趣的内容,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表达,而在轻松之余,又传播了国家的三农政策。
因为CCTV-17开播只有两年的时间,我们是一个新组建的团队,很多人对三农题材并不熟悉,只能抓紧时间“恶补”,大量地去学习,不停地下农村,去看去听去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比如我们有一个栏目《大地讲堂》,邀请了很多“三农”领域的专家录制节目,“三农”专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气质还真的不太一样,他们确实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专家,在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多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我们边创作边学习,不仅向专家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还要向农民学习。我们有个栏目《三农群英汇》,里面的每个主人公,都是“三农”问题的探索者、实践者。讲述这些实干家的生动故事,其实也是我们深入基层了解“三农”问题的最好切入点。
因为大量的管理工作,我一年能下到乡村的机会并不多,远远比不上我们的一线编导和记者。但是只要有机会,我特别愿意走村串户,与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聊一聊,真切地体会他们的困惑、问题以及需求。
《小康》·中国小康网:在统筹和负责这一系列节目的过程中,您对三农工作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冯其器:首先是觉得幸运。农业农村频道在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之下应运而生,乡村振兴事业又正如火如荼,“三农”问题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去讲述更多鲜活的时代故事——当下最激动人心的故事一定会是在“三农”领域诞生出来的。其次我也觉得责任重大,相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涵盖的内容更广泛,而我们作为“三农”报道领域专业的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应该站在全国视野上迅速行动起来,尽可能地搜寻大量案例,真实生动地去还原它们,特别是要把人们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所做出的尝试、正在实践的方法,更多地通过我们的节目呈现出来,给更多人以启示。比如我们所做的《乡村振兴人物榜》《三农群英汇》等节目,都是在努力记录这些故事,我们就是想告诉大家,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需要更多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小康》·中国小康网:作为专题节目部的牵头人,您怎样来理解和看待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媒体频道应该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冯其器:我们把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所做的一切探索和努力都记录下来,希望大家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期待能够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传递到更多人。其实除了报道本身,我们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我们也希望不断地去撬动全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资源流入乡村,让更多的人才进入乡村。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们会推出一档新的节目《振兴路上》,大家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一定是个“进行时”的概念,我们不想做典型报道,我们只是想用镜头还原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用不同的视角观察乡村振兴的微观机理,把当下乡村振兴最鲜活的事件、人物尽快地呈现到荧幕上。我们尽可能地去捕捉最生动的细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图景。另外,传统媒体,往往都是一种单向传播,越来越难触达人心,所以我们也在探索用全媒体的方式,通过更多的渠道、大小屏互动的方式,让大家真的能够“同频共振”起来。例如我们也在和技术部门做一个新的尝试——音频水印,它类似于声音的二维码,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可以通过我们总台移动客户端——央视屏平台直接和我们的大屏进行互动,我们也在努力尝试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小康》·中国小康网:您提到过很多次“大家都在摸索”,在摸索前行的道路上,目前还面临着哪些困难?
冯其器:就传播而言,目前我们正处于传媒变局之中,所以必须舍弃掉固有的一些方式和打法,去适应新的“战场”,但尝试和创新就一定会遇到困难和瓶颈。就像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一定会是在不断地试验甚至是不断地试错中前行的。《振兴路上》,我们同样在路上。我希望我们所做的节目是真实生动、轻松有趣的,大家看完之后觉得:乡村振兴太有意思,也太有意义了,我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这是目前我最大的期望。
《小康》·中国小康网:从您的经验来看,乡村纪录片要怎样做到最鲜活地表达?在乡村故事的讲述与传播上,还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冯其器:想要鲜活,首先是创作者要有热情,要能与我们拍摄的主人公共鸣起来,大家都是热力四射地干起来,互相激发,互相影响。其次,要“多视角”。这也是基于对乡村振兴的研判,它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我们需要扎根基层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也需要基层干部、普通村民的视角,还有很多拍摄三农题材短视频的博主,我们也把他们关注的乡村振兴的故事收集和展示出来。再次,要深入观察。因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与地方政府正在共同建设一个新的事物——乡村振兴观察点,我们的三农记者用“蹲点”的方式扎根在一个个村庄里,踏踏实实长期跟踪一个村子的发展,而不是浮光掠影地记录。最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共情,通过我们的节目,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才是真正能直抵人心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