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谢永新
摘要:胡志明创作的华文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对中国新旧社会状况的描写和对中国秀丽山川的赞美,体现在对中国的古典诗歌韵律、历史典故、文言词语和地方方言等方面的巧妙运用。这主要是缘于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深刻体验。目前,在国内对越南华文文学的研究尚不够广泛和深入的情况下,对胡志明的华文诗歌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越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而且对越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胡志明;华文诗歌;中国文化内涵
Abstract:The Chinese poems written by Ho Chi Minh imply abundant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can be found in his descriptions of the New and Old Chinese Societies, his praise for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as well as his artful exercise of the rhythm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historical allusions,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dialects. Due to his visit in China for years, he wa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heavily. This research on his poetry will hopefully help the readers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ts influences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but will also be of great value to the current insufficient studies of Vietnamese-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Ho Chi Minh, PoetryinChinese,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09)4-0077-06
胡志明是越南人民的领袖,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老战友”。他创作的华文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充分反映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稔知和推崇。自古以来,由于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越南一些不同时代的帝王或国家领导人都有用汉文创作诗文的特殊爱好,从李朝的李公蕴、陈朝的陈太宗、黎朝的黎圣宗到共和国时期的胡志明等。他们之所以有这种特殊的爱好,最根本的在于他们都有着深厚的汉学造诣。有所不同的是,黎圣宗等人的诗文创作是在以汉字为代表的汉语文学时期,属于越南的官方主流文学,而胡志明的诗歌创作是在以拉丁文字为代表的国语文学时期,属于越南的华文文学。
胡志明创作的华文诗歌共有139首,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狱中日记”诗133首和其他汉文诗36首。这些华文诗歌深刻反映了越南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赞美了中越两国深厚的友好情谊,印证了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流长,起到了阐释和丰富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
胡志明华文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它对中国新旧社会状况的描写和对中国秀丽山川的赞美。
“狱中日记”诗是胡志明于1942年8月至1943年9月,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等地被国民党当局拘捕关押期间创作的。作品叙述了他自己“在广西监狱中的一段生活,真实地反映了1942-1943年间中国社会的局部面貌。同时,也表达了胡志明这个革命家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情操。”在这些诗歌作品中,有反映其在广西靖西被拘捕时的诗篇,如《入靖西县狱》:“狱中旧犯迎新犯,天上晴云逐雨云。晴雨浮云飞去了,狱中留住自由人。”有反映其辗转天保监狱时饱受痛苦折磨的诗篇,如《初到天保狱》:“日行五十三公里,湿尽衣冠破尽鞋。彻夜又无安睡处,侧炕上坐待朝来。”有反映其在狱中寒夜挨冷受冻的诗篇,如《夜冷》:“秋深无褥亦无毡,缩颈弓腰不可眠。月照庭蕉增冷气,窥窗北斗已横天。”有讽刺国民党监狱可以公开赌博的诗篇,如《赌》:“民间赌博被官拉,狱中赌博可公开。被拉赌犯常嗟悔,何不先到这里来。”有描写广西遭遇大旱,表示对旧中国劳动人民同情的诗篇,如《隆安—同正》:“此间土地广而贫,所以人民俭且勤。听说今春逢大旱,十分收获两三分。”有反映中国抗战的诗篇,如《双十一》之二:“中华抗战将六载,烈烈轰轰举世知。胜利虽然有把握,仍需努力反攻时。”有怀念自己祖国和战友的诗篇,如《忆友》:“昔君送我至江滨,问我归期指谷新。现在新田已犁好,他乡我作狱中人。”有相信自己终获自由的乐观情怀的诗篇,如《开卷》:“老夫原不爱吟诗,因为囚中无所为。聊借吟诗消永日,且吟且待自由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从不同的侧面相当程度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
其他汉文诗,是胡志明在越北抗法战场和越南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中国访问期间创作的。其中,有赞美中国秀丽山川的诗篇,如描写长城巍然的《咏万里长城》:“听说长城万里长,头连东海尾西疆。几千百万劳动者,建筑斯城镇一方。”如描写新疆天山美的《望天山》:“遥望天山风景好,紫霞白雪抱青山。朝阳初出赤如火,万道红光照世间。”如描写广西桂林山水美的《桂林风景》:“桂林风景甲天下,如诗中画画中诗……”如描写江苏太湖美的《咏太湖》:“西湖不比太湖美,太湖更比西湖宽。渔舟来去朝阳暖,桑稻满田花满山。”如赞美安徽黄山美的《黄山日记》:“……黄山风景非常好,一天下雨五天晴。朝随新客送老客,夜听泉声和鸟声……”。有描写抗日抗法反侵略的诗篇,如支持中国抗战的《中国越南如唇齿》:“……努力帮助中国人,中国越南如唇齿。须知唇亡则齿寒,救中国是救自己。”如表现越南人民抗法决心的《登山》:“携杖登山观阵地,万重山拥万重云。义兵壮气吞牛斗,誓灭豺狼侵略军。”等等。不管是赞美中国秀丽山川的诗篇,还是描写抗日反侵略的诗篇,都对丰富中国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
胡志明华文诗歌中的中国文化内涵,还体现在他对中国的古典诗歌韵律、历史典故、文言词语和地方方言等方面的巧妙运用。
胡志明的华文诗歌绝大多数属于七绝,其它属于七律、五绝或杂体诗。中国古典诗歌的五言、七言诗,是非常讲究韵律的,即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胡志明的《难友之妻探监》就是一首运用韵律创作的五言诗:“君在铁窗里,妾在铁窗前,相近在咫尺,相隔似天渊。口不能说的,只赖眼传言,未言泪已满,情景真可怜。”这里,作品是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七言诗如《半路搭船赴邕》:“乘舟顺水往邕宁,颈吊船栏似绞刑。两岸乡村稠密甚,江心渔父钓船轻。”这首七绝采用平起首句押韵,也是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胡志明为了平仄与押韵的需要,在诗中特意把词语弄反,如《公里碑》:“不高亦不远,非帝亦非王。小小一片石,屹立大道旁。人赖你指示,不走错向方。你给人指示,途路之短长。你功也不小,人人不你忘。”这里作者为了押韵,故意把“方向”写成“向方”,“不忘你”写成“不你忘”。其它的韵律诗还有不少,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中国的当代诗人运用古典韵律来创作诗歌的已不多见,而胡志明却能灵活运用,其汉学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胡志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稔知,因而能巧妙地借用中国历史典故或改写中国古典诗词来进行创作。在巧用历史典故方面,胡志明借用《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先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中的“高材疾足”这一典故,来描写自己在狱中学习中国象棋的体会,如《学弈棋》之一:“闲坐无聊学弈棋,千兵万马共驱驰。进攻退守应神速,高才疾足先得之。”引用《庄子》寓言中“鹏飞九万里”的说法,来喻指自己的胸怀大志,如《双十日解往天保》:“家家结彩与张灯,国庆欢声举国腾。我却今天被绑解,逆风有意阻飞鹏。”引用《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之说,来说明其被关押在田东时的苦难状况,如《田东》:“每餐一碗公家粥,肚子时时在叹吁。白饭三元不够饱,薪如桂也米如珠。”借用中国古代关于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故事,来反映狱中赌犯饿死的事实,如《又一个》:“夷齐不食周朝粟,赌犯不吃公家粥。夷齐饿死首阳山,赌犯饿死公家狱。”借张飞与关羽这两个中国老百姓熟知的历史人物的相貌和忠义以自喻,来抒发自己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如《即景》:“树梢巧画张飞像,赤日长明关羽心。祖国终年无信息,故乡每日望回首。”
在巧用诗词方面,胡志明借用中国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加以改造,以表达自己在战胜敌人后的喜悦心情,如《在越北赠陈赓同志》:“香槟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敌人休放一人回。”引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鹤雀楼》的诗句,表达狱中难友思乡的情感,如《难友吹笛》:“狱中忽听思乡曲,声转凄凉调转愁。千里关河无限感,闺人更上一层楼。”改写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急切盼望恢复自由的心情,如《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笼里囚人欲断魂。借问自由何处在,卫兵遥指办公门。”改写《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中的“三秋”为“千秋”,以说明其在狱中难熬的日子,如《四个月了》:“一日囚,千秋在外,古人之话不差讹。四月非人类生活,使余憔悴十年多……”。此外,胡志明在阅读诗集《千家诗》后,提出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如《看<千家诗>有感》:“古诗偏爱天然美,山水烟花雪月风。现代诗中应有铁,诗家也要会冲锋。”越南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颇深,在古代,通常把斯文的封建人士称为“儒雅”,胡志明在《陈科员来探》一诗中也把举止斯文的“陈科员”称为“儒雅”:“一年只见兵和警,今日看见儒雅人。”
胡志明在华文诗歌中对中国成语、文言词语、地方方言和拆字游戏的巧妙运用,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充分体现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阐释。
在利用中国成语方面,胡志明借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来表达自己连累广西友人杨涛被捕入狱备受折磨而致病的心情,如《杨涛病重》:“无端平地起波涛,送你杨涛如坐牢。城火池鱼堪浩叹,而今你又咳成痨。”借用“否极泰来”这一成语,来表达自己终获自由的乐观心情,如《早》之二:“早起人人争猎虱,八钟响了早餐开。劝君且吃一个饱,否极之时必泰来。”借用“倦鸟归林”这一成语,来描写其在广西农村进行革命时看到的农民生活情景,如《暮》:“倦鸟归林寻宿树,孤云慢慢渡天空……。”
在文言词语运用方面,胡志明运用较多的是“余”,如“余原代表越南民……送余入狱作嘉宾”(《世路难》之二)、“可怜余作囚中客,未得躬亲上战场”(《越南骚动》)、“试问余所犯何罪,罪在为民族尽忠”(《到第四战区政治部》)。此外,胡志明还运用中国旧式文书中的常用词语“奉此”、“等因”,来替狱中没有文化的犯人写各种文书,如诗篇《替难友们写报告》:“同舟共济义难辞,替友编修报告书。‘奉此、等因今始学,多多博得感恩词。”
由于胡志明在广东和广西各地进行革命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对两广的地方方言较为熟悉,并且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巧妙运用。例如,两广有把粮食作物中的玉米称为“包粟”之说,胡志明就在《暮》中写到“……山村少女磨包粟,包粟磨完炉已烘。”此外,诗中的“烘”在两广方言中,是炉火旺的意思,作者作此解。广东粤语通常把双脚俗称为“双马”,胡志明则把此词巧用在《夜宿童泉》中:“白天‘双马不停蹄,夜晚尝尝‘五味鸡。”在两广方言中,常常把人死了说成“硬”了,胡志明以此词《一个赌犯“硬”了》作为诗题,描述了狱中犯人被折磨致死的状况:“他身只有骨包皮,痛苦饥寒不可支。昨夜他仍睡我侧,今朝他已九泉归。”两广方言“成日”是整天、整日的意思,胡志明在《癞疮》中运用此词来描写自己在狱中整天被虫虱叮咬的状况:“满身红绿如穿锦,成日捞搔似鼓瑟。”在两广人的日常用语中,常常有词语倒装的用法,胡志明在《秋感》之一中用此法写成:“囚人不管秋来未,只管囚笼何时开。”这里的“来未”是“来了没有”或“有没有来”的意思。在《陈科员来探》中也用此法:“雅人使我心兴奋,我发黑反两三分。”这里的“黑反”的“反”,是两广方言词语“返”,“黑反”就是“返黑”,即头发转而变黑了的意思。两广人通常把10里路称之为一“塘”路,把臭虫称之为“木虱”,胡志明用这些方言在《秋夜》的诗中写道:“……木虱纵横如坦克,蚊虫聚散似飞机。心怀故国千塘路,梦远新愁万缕丝……”。
拆字游戏中的拆字,也称析字,离合,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离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于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胡志明熟悉这种拆字游戏,写下诗篇《拆字》:“囚人出去或为国,患过头时始见忠。人有忧愁优点大,笼开竹闩出真龙。”这里,“囚”字去“人”加“或”变成“国”(國);“患”字去掉顶部那个“中”变成“忠”字;“人”字部首加上“憂愁”的“憂”字变成优点的“优”(優);“笼”字去掉“竹”字(部首)变成“龙”字。其实,胡志明在这里不是纯玩这种拆字游戏,而是用这种游戏来表达自己走出监狱,获得自由,为自己的国家效劳的心情。
胡志明还充分利用汉字的遣词造句或中国的地名、官署名来进行创作,可见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春水是胡志明一个战友的名字,在一个元宵晚上,他与胡志明在越北某地一起商讨抗法斗争方略,其后胡志明在坐着小船经过春江返回驻地时,触景生情,即兴吟咏《元宵》:“今夜元宵月正圆,春江春水连春天。烟波深处谈军事,夜半归来月满船。”这里,胡志明把战友春水的名字巧妙地融入描写景物的诗句中,可见其运用汉字遣词造句的功底。
有一年,胡志明从越北进入广西边境靖西县,前往重庆,在途经广西德保县足荣圩时,被当时的国民党乡警盘查扣留,后写下《在足荣街被扣留》:“足荣却使余蒙辱,故意迟延我去程。间谍嫌疑空捏造,把人名誉白牺牲。”胡志明在诗中巧妙借用“足荣”这个地名,把“荣”和“辱”两个意义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以表达自己无端被扣押的愤懑心情。后来胡志明由德保县城押往靖西县城,关押在靖西县监狱。靖西县是广西少数民族壮族的居住地之一,壮族群众喜爱唱山歌,农历的“三月三”歌圩自不必说,就是平时,每逢赶圩的日子或有人结婚办喜事时,都会有人唱山歌。胡志明在靖西被关押期间,在狱中就曾听到壮族群众唱山歌,群众的歌声使其心有所触,写下诗歌《晚》:“晚餐吃了日西沉,处处山歌与乐音。幽暗靖西禁闭室,忽成美术小翰林。”“翰林”即翰林院,中国历史上的官署名,胡志明在诗中把“翰林”引申为小艺术馆,用以说明其在禁闭室听到的山歌犹如在艺术馆中欣赏音乐。
同正是广西扶绥县中东镇的一个地名,平马是广西田东县的一个镇,胡志明在广西开展革命活动的过程中,曾被关押在扶绥县和田东县的监狱中。后来,胡志明在《同正》一诗中把“同正”两个字翻转过来写成“正同”与“平马”连接使用,以说明同正的监狱正同平马的监狱一样的糟糕:“同正正同平马狱,每餐一粥肚空空。水和光线很充足,日日还开两次笼。”
三
胡志明华文诗歌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主要缘于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深刻体验。
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可谓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无论是在越南的“北属时期”或“第二次北属时期”,还是在越南独立后,都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主要是朝廷的命官或使节、躲避战乱的文人、入仕中原的进士以及通商贸易的商人和移居越南的华侨等等。由于那时处在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影响不是平衡对等的,处在社会发展阶段更为先进的中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胡志明就曾说过:“在教育上,从前安南人是读中国书的,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有学者认为,“一个民族全面地接受并发展了外族的文学,决不可能仅仅是文学形式和语言的借鉴与移植。它必须首先使那个民族的文化根须扎进自己祖国的土壤,然后,文学才能在其间生长、繁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越南士子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很深,自幼就学习儒家经典,熟读汉赋唐诗。用汉文作诗写文,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士子们的风尚,在此期间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作品。”胡志明自幼就开始学习汉语,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熟读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深厚的汉学造诣。例如,胡志明在北京访问时,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小一年级的教室,看到语文老师写下“捡”和“检”两个字,回忆起自己幼年时学习汉字的情景,在黑板上写下“析”和“折”两个字,借以说明自己对某些汉字难以分辨的情况。《新越华报》是越南河内唯一的一份由华侨办的中文报纸,胡志明不但每天阅读这个报纸,而且还亲自修改报纸的一些通讯稿件,对“才”和“就”等关联词的使用,“义”和“宜”、“关”和“观”等字的不同涵义应用进行修改,这充分说明其正确应用汉字的能力。还有一例可明证:胡志明当年在广西柳州进行革命活动时,与越南革命同盟会成员阮海臣和第四战区政治部主任侯志明一起参加宴会,当时阮海臣看到两位“志明”在一起时,出了一副上联:“侯志明,胡志明,两位同志,志皆明”,在没有人能对出下联的情况下,胡志明自如应对:“你革命,我革命,大家革命,命必革。”后来胡志明作为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访问中国。在访问新疆时,胡志明看到某农场瓜果园里的桃树硕果累累,触景生情,向大家讲起了《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故事;在甘肃酒泉公园,看到葡萄架的一串串葡萄,吟诵了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曲》;在河西走廊,经过黄河时,随口吟诵李白《将进酒》中有关黄河的诗句;在陕西西安的大雁塔,吟诵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述种种,都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胡志明影响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胡志明在中国生活长达十几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越南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广东和广西等地进行革命活动的时期,以及越南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进行访问活动和疗养的时期。在中国生活期间,他从农村到城市,从普通老百姓到国家领导人,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这样说,他的华文诗歌正是其在中国生活多年深刻体验的结果。
从前期活动来说,在广东,胡志明以中国人的名字——李瑞进行活动:看书写作,写文章揭露西方殖民者对中国的掠夺,与越南其他同志一道,为建立越南共产党组织做准备。他当时穿的是中山装,讲的是广东话。他的广东话讲得很好,以致于别人误以为他是广东人,当时他公开身份的籍贯也是广东的。在广西,他以中国人的名字——胡光进行活动:收听广播,阅读报纸,为《救亡日报》写稿件,筹建“中越文化工作同志会”等。除编稿和抄写外,有时他还仿照中国旧体诗的格式写诗歌。在广西边境县的靖西、龙州等地,胡志明住在农民家里,和广西边民拉家常,饮酒结拜,称兄道弟,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他穿着中国对襟唐装衫,留着胡子,一副广西乡村风水先生的打扮,深受边民的喜欢。正是有了上述的生活体验,胡志明就两广的地方方言,运用自己娴熟的文字技巧,写出大量朴素无华、意境深远的诗歌。胡志明不但对两广方言有深刻的了解,而且还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一次,胡志明在越南接见中国援越建设的专家时,还风趣地对山东籍的专家说,“俺不仅会讲普通话,还会讲山东话啊!”
越南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越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这些友好访问,除了重要的国事活动之外,还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胡志明与友好人士的往来赠诗。例如,在安徽黄山观光时,陪同的董必武副主席赠诗胡志明《别黄山四绝》:“……胡公更是当事人,好整以暇斗强横。既荷子肩不愿卸,定将纸虎付牺牲。”胡志明当时回赠《黄山日记》:“……董公赠我以长诗,我与作诗奉和之。可是抗美救国事,完全占据我心思……。”此诗表明胡志明在赞美黄山的同时,还在关注着自己祖国的未来。陈毅副总理在一次访越宴会上,为胡志明的古稀之年吟诗祝寿:“世纪之初阮爱国,而今建设新越南。红河流水永不绝,祝公再寿七十年……中越相依如唇齿,后方前线互支援。一柱南天欣顽健,英雄肝胆福寿全。”这里,陈副总理借祝寿来表明中越两国在当年共同战斗中结下的友好情谊。叶剑英元帅访越时,在扇面上题了给胡志明的赠诗:“重访亲邻瞬隔年,中南光景倍增妍。金瓯愿祝园无缺,铁马昂扬蹶又前……。”此诗表达了叶元帅对胡志明主席的崇敬之情。彭真副委员长率人大代表团访越时,胡志明在晚宴讲话中,借用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加以改造,说成:“北京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两国人民的坦诚相待。上述这些往来赠诗,既有胡志明在中国生活时的一些感受,同时也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四
胡志明创作的华文诗歌在数量上虽然不是很多,但仅就“狱中日记”而言,在中国、越南乃至东南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是对于越南华文文学来说,还是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来说,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学遗产和精神财富。目前,国内对越南华文文学的研究尚不够广泛和深入,例如对越南华文诗歌的研究,大多是以华侨居多的越南南方的一些诗歌团体和诗人为主。所以,越华文学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发掘的“空缺”领域,而且是一个充满期待的“空缺”。在这个意义上,对胡志明的华文诗歌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中越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影响,而且对越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胡志明在接见中国友好人士时,经常说“你是我们的老朋友,老战友”。
黄铮:《胡志明汉文诗抄•注释•书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黄铮:《胡志明与中国》,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86-87页,第36页,第219页。
形容人瘦一般称为“皮包骨”,而胡志明为了押韵,有意写成“骨包皮”。
在诗句“处处山歌与乐音”中,胡志明也是为了押韵的需要,把“音乐”写成“乐音”。
越南故称“交州”、“交趾”,唐朝时称“安南”,清朝时称“越南”。
颜保:《越南文学与中国文化》,《东方比较文学论文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页。
梁立基,李谋:《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胡志明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时给自己起名”阮爱国“。
庄钟庆主编:《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导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