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有海外学者称 :“郑和下西洋是民族之间进行平等交往的光辉典范。”[1]郑和航海所体现的和平秩序与合作发展的主题,也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所需要的。对郑和的纪念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有着寻求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郑和下西洋在政治上建立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局势,经济上发展了亚非诸国之间的贸易,文化方面则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认识和了解。
在政治方面,中国与亚非诸国间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除隋、元两朝曾一度征伐琉球、爪哇之外,历代帝王对海外都奉行“和平共处”的方针。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曾告诫诸臣:“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2]有明一代基本执行这一国策。凡将命海表者,自然成为受到各国欢迎的和平使者,郑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致力于解决东南亚及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建立区域和平的局势,因此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天书到处腾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摅忠诚。”[3]在郑和下西洋以前,东南亚及南亚各国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随着彼此势力的消长,常起冲突,不时发生纠纷。郑和到南洋后,一方面告诫一些国家要循理安分;另一方面从统一宗教信仰着手,谋求诸岛国间的和平。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至爪哇时,以自己是回族人,劝服当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与此同时,郑和在锡兰劝国王亚烈苦奈儿“敬崇佛法,远离外道”[4],对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宗教信仰问题而导致的各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而郑和之战舰,由南洋撤回时,诸小国及散居各处之岛屿,亦皆立即瓦解,而恢复其往昔互相内讧之状态焉。”[5]说明郑和使团对亚非国家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与维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方面,亚非各国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自汉唐以迄宋元,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已经很发达,南洋更是中外商旅荟萃之地。郑和访问亚非各国,在与各国建立一定的藩属关系后,即开展广泛的贸易活动。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中国的特色物资,在海外换取所需货物,采取以物易物或用钱币购买的方式。在公平交易的前提下,明朝得到了所需的香料、染料、象牙、珍宝、异兽,等等;西洋诸国则对明朝的陶瓷、丝绸、茶叶、纸张等极为喜爱。郑和使团在与亚非国家发展国际贸易方面获得巨大成功,因其有雄厚的物资储备,所至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诸国,为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中心区,可以同各国人民广泛地进行贸易。“由是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6]应该说明的是,郑和船队“充舶而归”的物资,一小部分是奇珍异宝,大部分是五金、香料、布匹、药物等日常用品。这些货物,有的经过变卖,即可供国家开支各项经费;有些商货直接充作官吏俸禄,为明朝政府节省了大笔开支;至于少量贵重物品如黄金、珍珠、宝石,也是国用所需,郑和下西洋进行采办,亦有必要。在郑和船队停航三十余年后,明朝政府即因库藏空虚,感到有再下西洋的需要,如天顺二年(1458)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7]天顺三年(1459)又奏:“内外衙门,累年成造各王府宝册仪仗,关用黄金数多,官库收贮缺乏,乞照永乐、宣德年间差内外官员往西洋等处采买。”[8]在郑和下西洋的时代,不仅明朝政府从发展海外贸易中获得了经济利益,甚至有贫民因此致富。
在文化方面,15 世纪初期,中国是世界上文明程度较高、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郑和在亚非各国进行访问时,本着“王者无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一视同仁”[9]的精神,努力宣扬文教,以提高其文明的程度。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空前密切,史称“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靡不献琛恐后”[10],满剌加、浡泥、苏禄等国国王还携妻带子,亲自率领众多亲属僚臣来华访问。亚非国家国王和使臣在中国受到优厚的礼遇,亲见中国文物典章之美、军容仪威之盛。回国后,仍为中华文教的魅力所吸引,“其各国王贡献方物,视前益加”[11],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使团在海洋上活动近三十年,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此前对亚非国家的知识大都出于传闻,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往返于东非的新航路,局部区域还开辟了多种新航线,使船队能遍历东西洋各国;通过进行实地探勘和调查,弄清了许多原本未知的国家和地方。黄省曾说:“西洋之迹,著自郑和。”[12]一语道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认识海外国家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在马欢、费信和巩珍的著作中,都有比较充分的反映。马欢的《瀛涯胜览》成于景泰二年(1451),记二十国;费信的《星槎胜览》成于正统元年(1436),记四十国,其中亲览的有二十二国,其余得自采辑传闻;巩珍的《西洋番国志》成于宣德九年(1434),记二十国。这三本书对郑和使团所访国家的位置沿革、重要都会、形胜名迹、山川地理形势、社会制度、政教刑法、生产状况、商业贸易、人民生活状况、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以及气候、物产、动植物等都作了生动翔实的叙述[13]。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仇英《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局部)中有“东西两洋货物俱全”“西北两口皮货发客”等招牌
在人类文明史上,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文明。古代文明间的交往互动,主要依赖亚欧大陆自古形成的陆上通道。汉代张骞通西域,其重大意义在于为陆路交通开辟了新时代,而郑和则为海路交通开辟了新时代。郑和远航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改变人类历史的航行。在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关系方面,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以前,15 世纪初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在当时是世界上最稳定也最为繁盛的国际贸易网之一。它的形成,与郑和下西洋密不可分。郑和率领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开通了海上航道,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将“和番”与“取宝”结合在一起,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在所到之地进行互惠互利的贸易,促使国际市场繁荣,推动了贸易兴盛和区域经济发展。由此东西方商路大开,民间私人海外贸易及移民海外热潮兴起。一种以东方的航海模式、贸易模式和国际交往模式建构起来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由此形成。这种区域和平与繁荣持续了一个世纪,直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才被打破。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揭开了世界一体化的序幕”[14]。
郑和远航也标志着海洋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世界一体化的走向,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文明互动中心大转移的现象从此发生。古老的文明中心转向了大陆外的新地区,偏离了大陆上人们构筑的交通网络,也偏离了几大帝国的中心,在海上形成了新的文明互动中心,东南亚奇迹般地崛起;第二,宣告了人类以人力与马匹为主的交往阶段的衰落,以科技占重要地位的交往新阶段的开始,这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名副其实的进步。而奠定这一切的,正是郑和[15]。
从全球史的角度,郑和下西洋拉开了15 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如果将郑和远航置于人类文明史进程这一长时段进行考察,郑和下西洋每次必经满剌加,推动了世界文明互动中心转移到这里的进程,并持续繁荣了一个世纪。下西洋是中外交往从陆向海的转折,使得东西方文明汇聚中心从亚欧大陆转移至海上,一个整体的世界开始在海上形成。15 世纪初明代中国从农耕大国转向海洋大国,郑和下西洋形成了畅通的东西方海上交往网络,构建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新体系。作为一次全球化运动,郑和远航丰富了我们对全球史的认知[16]。
“一边带来的是火和剑,一边送去的是丝与瓷。”[17]郑和使团的远航与西方海盗式的航海截然相反。在印尼家喻户晓的“荷兰人要求土地”的传说记录了荷兰殖民者在印尼的行为:荷兰殖民者初到印尼,他们向当地居民请求给一张牛皮大小的土地,以便建办公楼和仓库。当其请求获准后,他们竟把那张牛皮制成细绳,然后用细绳圈了一大块土地。于是,“荷兰人要求土地”成了印度尼西亚语中的一条成语,寓意“狡猾与贪婪”,与郑和的传说形成鲜明对比。传说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在海外各民族心中的形象和地位[18]。西方资本主义依靠殖民掠夺获得了巨大经济收益,保持了上百年的领先地位,但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长河中,不过是短暂一瞬。历史证明,和平友好、兼容并包的中华文明,能够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精神,一直令世界人民怀念和神往。
距离郑和下西洋已过去六百余年,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郑和下西洋不为人们所重视,甚至有刘大夏销毁航海资料的传说。在明清长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的状态下,郑和的航行止步于那个时代,成为尘封的记忆。20 世纪初,梁启超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被认为是郑和研究的肇始之作,在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成为爱国主义史学思潮和新史学思潮结合的产物。我们对郑和的关注,也始终紧扣时代的脉搏。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出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纪念郑和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活动的推动下,郑和研究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氛围中引起广泛关注,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1 世纪以来,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学界举办一系列活动,推动郑和研究与现实更密切地结合,又一次掀起了郑和研究的新热潮。2005 年是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郑和首航日,即每年的7 月11日,被定为中国航海日。
2013 年秋,***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当今的郑和研究,被纳入全球化视野和“一带一路”倡议体系内予以重新审视。***总书记在谈到“一带一路”建设时,多次引用郑和下西洋的事例来表明中国政府一脉相承的和平外交理念。郑和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亮眼的名片,“郑和模式”的文明海权已被世界公认,甚至有学者提出,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郑和学院”, 以体现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精神层面和谐共赢的共通性[19]。
2023 年正值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十周年。20 世纪的百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与发展,郑和下西洋研究负载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定位问题,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20],始终关注国家盛衰、前途命运,贯穿着爱国主义激情,是郑和研究的基本特征。走向世界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现实,对中国人如何认识外界、走向世界历史过程的探讨,仍然十分重要。
21 世纪,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会更加新颖,对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更加迫切,更加卓有成效,对于海洋权益的争夺也必将更为激烈和多样。回望历史,我们更应该坚定自信,在加强自身国力的同时,发扬郑和精神,谱写中华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篇章。
郑和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率领两万七千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行程十万余里,访问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航程之远,船舶之巨,规模之宏壮,影响之深远,可谓世无其匹。木帆船时代的远航活动,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经受着生死考验。郑和曾言:“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回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21]《周闻墓志铭》则描写道:“西洋诸国,去中华数千万里,鲸波㳽漫天日,遐荒绝域,窅蔑人迹,冒险履危,生还者尠。”[22]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扬帆起航,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浩瀚无际的海洋。他们的活动,创造了人类征服海洋的空前壮举,极大地丰富了人类航海知识的宝库;他们的事业,扩大了古代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促进了彼此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文化交流。作为这一伟大航海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郑和,更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同他领导的航海事业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纪念[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