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左 鹏 王文权
摘要:自由是人类无比崇高的理想。探索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式。艺术是科学、愈是高扬了主体的艺术个性,就愈是接近自己的内在气质。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采用新材料、新的技术、创造新的风格,把面貌一新的作品奉献给公众,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将绘画的形式要素以前所未有的面貌充分地开掘出来。
关键词:绘画;自由选择;艺术创造;现代与传统;东西方
一、自由是人类无比崇高的理想
自觉地弘扬以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基石的当代绘画是以马克思说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为依据的。
从这个指向出发,当代绘画首先是全面而深刻地丰富人的感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把益人心智、怡悦性情,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使社会时代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人本质的人作为文化使命。当代绘画在文化意识上把宽容性和协调性作为各种风格流派共处一体的基本生态环境,以保证有创造性的艺术不受到压抑。尤其是把个体的自由理想,即把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发展方向创造自己的艺术形象,包括对传统艺术自由吸收,对西方艺术自由借鉴,让艺术家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抒发自己的感情,激情和表达自己艺术思想的充分自由并与社会群体理想达到统一的真正实现。这将是一个真正自由选择、各显神通的时代。
艺术的自由选择,是把发掘主体的潜能提到中心的位置上。这就意味着一个艺术家就是一条道路,每个个体所开辟的都是他自己未知的领域。
对艺术的自由选择,是个性价值的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的加入,展示给观众的是一种饱满的文化色泽和文化品格。这种个性的自我建设已大大超越出个人的范畴,显然它就是对个体的文化品格的强化,是内涵更深刻的个性风格,因而也是更具创造意义的自我完善,同时在整体上标志着中国新文化的崛起。
二、被称为国粹之一的中国画,经受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历史迫使它自我针砭,与中国的现实相互生发,蹒跚地进行着自身的扬弃和变革,应当说成绩是巨大的。就中国知识界的整体而言,本世纪在观念上的变革是历史上任何时代都不可比拟的。他们为更新中国的文化付出了巨大代价,因而也造就和锻炼了一代具有新的思想观念的志士仁人,为我国的文化艺术迅速崛起奠基开路。
在探索中国绘画从古典形态墨迹为现代形态的时候,由于两种价值尺度的不同,以致发生相互间的不够理解乃至不能宽容。受古典艺术薰陶深的人,隐藏着自己难以觉察到的排他性心态。受现代文化观念影响深的人,对作品感兴趣的不是对固有形式的陶醉,而是把热点聚集在变革时代的特征上,深表对“龙的文化”的反感。两种尺度,各执一端。
我们现在要确认的前提是,艺术必须与时代并肩同步,自觉地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当然也要力求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结点,而不是另起炉灶;力求找到东西方互补的融合点,而不是用西画代替中国画。这是两个既充满着矛盾,又能使我们受益不浅的相当复杂的问题,是当代画家必须面对的挑战。
很遗憾,近现代史上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设有解决好的问题,最突出的是,由于压倒一切的救亡运动淹没了启蒙运动,对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以宗法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思想系统缺乏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今天在考虑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问题时,绝不能绕过个前进中的主要障碍。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文化发展战略。
鲁迅曾经说过:“没有冲破一切传统思想和手法的闯将,中国是不会有真正的新文艺的。”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避风港已经崩溃,青年人再也不能忍受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了,堤坝已被冲决了。然而否定了错误的,并不等于就已建立起新的,新的也未必全是好的,新与美不可相悖,更难的事还在于如何建设,如何消化、同化与合成。
当今实行多元的内外交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又一次机遇。一个民族的文化,必须具有包容和吸收各种新因素的机制,把民族文化投射到世界文化的背景之上,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族文化置放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中去思考和解决,抛弃一切狭隘偏见,容纳一切新的因素,以一种气包洪荒的胸襟,充实和建立起新的传统内容,把我们的文化建立在牢固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将东方与西方两种艺术元素积聚起来,予以消化、同化和合成,谁就有可能成为大手笔。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创造性行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参照,参照是超越的前提。同时,艺术家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也会不断地纳入自身的系统,丰富和发展新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条历史长河,是流向现实和未来的动态结构,是不断更新的机体。艺术品作为文化传统的载体,是由开拓进取的艺术家们不断处在更新的起点上,持续地除旧布新的结果。艺术变革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艺术家自我完善的永久需要。与其说是越历史,倒不如是超越自身。
当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停滞以后,中国就迫切需要停滞后的大变革;当人们告别了附庸于政治的诠释性绘画时,便迫切需要创作自由。由于扩大开放,人们便渴求国际化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沟通。客观现实也要求人们在多元化中进行自主选择,在竞进中成为多元中的一元。多元化的基本含意是指导艺术风格流派谁也不妨碍谁的共存共荣,是以多层次的精神作品去满足社会各种成员的精神需要。
随着观念的更新、视觉语言和视觉形式将会不断地更新和突破。方位调整后的新的画家群,甚至有可能成为观念更新的先声。他们将以更大的注意力去寻求更大自由的视觉形式,以适应人类感觉的无限丰富性。画家们将不断地调整角度,变换方位,从而实现艺术形式纷呈、并列和横向交叉。
三、像研究人类生命奥秘究竟在哪一样,艺术的奥秘也难穷究
一个画家一生中始终都要做的事,就是要不断地解决绘画语言中的矛盾。没有强烈的对比,没有响亮的视觉效果,画面就显得“瘟”,因而也就没有强劲的表现力,不能使视觉因刺激而得到一种振奋。但如果没有形成一种贯穿于整体的协调力,没有因比例关系适当而构成的整体调和,把互相排斥的紧张力统一起来,就构不成一种有秩序的美。画画面上的体、面、线、空和横竖、曲、斜等多种形态构成元素,都不应是各行其事或比例失调的。它们应当是相互联结的整体生命不可增减的元素。从审美心理角度来说,人们既怕构图中的不稳定和杂乱,也不喜欢单调乏味的空虚躯壳。只有使自然的运动节奏与心灵的运动节奏同步和谐的时候,审美心理才能得到满足的平衡。所以画家总是试着将两种相对立的东西在画面上求得适当的调和,寻求到类似于音乐的和声。他们把解决造化与心源、形与神、形态和色彩这些对应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冲突,作为绘画探索的课题,进而追求和谐而完美的境界。
艺术创造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倡和容许人们选择各种各样的道路,探索不同的形式风格。因为世界是异常复杂的,绘画便率先以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启示它的观众。艺术的解放是推动全社会变革的前奏。没有艺术的解放,就很难想象有人的解放,个性的解放。而艺术的真正发展,则有赖于一代具有崭新文化素质的新人出现。就目前状况说,除了观念的更新,还要从微观的艺术语言要素上(包括技法、工具材料上)着手。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采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创造新的风格,把面貌一新的作品奉献给公众,是时代对我们的呼唤,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美展就已体现了方方面面。画家与工具材料之间是有意味的对话,是可控制的意外和默契。为了内在的需要,画家有权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工具材料。
处在变革时期的中国绘画,我们要怀疑和否定的只是那些陈旧的、丑陋的、虚假的东西,从而唤起对革新探索和实践理性的肯定,把人们的创造力推到最优指向的范畴,激发起更新理念的创造意识,并非寻求虚妄和怪诞,迷失中国自己的艺术精神。
在艺术的演进中,矛盾冲突是起点,调和、融合、消化、同化、合成是归宿。当两种不同的艺术相撞时,调和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与西方,寻找传统转向现代的内在机制,更自觉地把握住调和与融合这两个调节机制,新的艺术形态便孕育其中了。如果说徐悲鸿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先驱、那么林风眠则是架通了东方与西方的第一桥。
只要我们潜心于对西洋画和中国画之间作深入的比较研究,就会发现对这两种绘画的艺术价值有许多未被认知的东西。首先是,一切艺术的观都要受民族性的制约。艺术的民族性是艺术生成的母胎,审美观的民族性是艺术的生命基因。在一切卓有成效的艺术家的经验中都隐藏着理解文化史的奥秘。丧失民族文化精神,遗忘了抽象写意的超迈,就会脱离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独到成就,很难创作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绘画。因此,不应无知地去蔑视文化传统。但如果迷醉于传统文化而抱残守缺,忘记了去追求传统艺术的现代品格,不把现代人的情感注入传统,给传统艺术注入现代精神和生命,认真地解决表现现代世界新要求的适应性,那就是还没有从旧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一个现代画家的价值观念应当是超越区域、超越国界面对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去拥抱全人类的文化成果,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文化视角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把两种传统在当代的联接点找到了,也就找到了揉合东方与西方,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内在机制。由于画家每个人的内在气质、参照系和选择点不同,就不必担心成果的相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4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73页。
[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5页,第649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