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油画专业学生创作意识培养探研

时间:2024-05-04

梁卫民 尉艳丽

摘要:油画教学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顺应当今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果。油画教学中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油画名作的鉴赏与分析培养创作意识;对习作的改忧与延展培养创作意识;对材料技法的探索与拓展培养创作意识;对油画家个案的剖析与研究培养创作意识;对学生艺术观的疏导与深化培养创作意识。

关键词:油画教学;创作意识;材料技法

创作意识隶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它往往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学生的年龄与阅历、受教育的程度、掌握技法的多寡等等,这些客观的存在都决定着他们的创作意识。油画教学中学生的创作意识是需要经过教师的培养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现。通过对油画名作的鉴赏与分析培养创作意识;对习作的改忧与延展培养创作意识;对材料技法的探索与拓展培养创作意识;对油画家个案的剖析与研究培养创作意识;对学生艺术观的疏导与深化培养创作意识。创作意识也许天生便已具备,每个人均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的使然造就了懵懂状态下创作意识的萌发,孩提时的一次手工游戏便能凸显出原初的创作意识的萌芽。

一、对油画名作的鉴赏与分析培养创作意识

对油画名作的鉴赏过程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观画者除却了解画家的创作背景资料外,更为关注的是画作本身。一幅优秀的绘画,能够引领观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大师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在无言的审视中,会激发起观者再创造的欲望。观者内省、消化着作品,化为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审美观照。只要是艺术的执着追寻者,无不会在美术馆的展厅里来回徘徊与瞻仰;无不会在画作前驻足停留;无不手不释卷地捧着画册翻阅、思考,几近蜕变。

“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1] 同样,油画教学也必须结合作品的鉴赏。油画是外来画种,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自接触油画后,似乎两眼懵懂,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名作的鉴赏与分析,以达到培养创作意识的目的。教学中可以有比较地去分析画家的作品,只有在对比中才能更凸显出作品的独特面貌,同样是19世纪的绘画,可以把莱顿的作品与阿尔玛·塔德玛的作品去比较,找出异同,更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作品,体验形式与色彩,在无限的艺术之美中寻出有限的线索,潜移默化中培养起创作意识。通过纵向的对比与横向的联系,找出脉络,把握特征。

虽然艺术的流派与风格都是后来者(评论家)的一种追加,但却是受到大众默认的事实。无可厚非,我们也可采取拿来主义的手段,使鉴赏的过程更为适时和有效。也有一些油画欣赏的光盘可供选择,根据不同的画风配以不同的音乐,在形、色、声的律动中进行一次艺林漫步。“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的是通过艺术鉴赏的实践。”[2] 而创作意识的培养同样也需要这样的鉴赏能力。

二、对习作的改忧与延展培养创作意识

油画是一门内容丰富而庞杂的学科,是经过历代油画家不断探索而趋于完善和成熟的画种。在中国的油画教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把习作与创作当作两个概念来对待,孰不知莫奈写生出来的作品,即是很好的一幅创作作品。在画家的观念里,不存在习作与创作之分,只存在着面对景物后的蓬勃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欲望,画家已把笔触和色彩赋予了满腔的热情,已达到近乎写意的至高境界。在日常的油画教学中,就应使学生养成习作创作化的习惯,进而通过教师的调整与修改,使创作意识得以培养的目的。

对于油画教学中学生的习作,教师应适时地给予评价,或结构、或用色、或笔触、或肌理、或质感,通过示范,借鉴优秀大师作品等手段,对其改忧,使平凡的画面有一个视觉的聚集点。学着改变原来定性的调色模式与笔触的运用,向着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迈步。“色彩的和谐与不和谐都能造成令人愉快的效果。”[3] 抓住学生习作中有利于发展的一面进行改忧,并拓展出无限的可能性,使他们意识到习作延展的多种可能。

这样一次次地对习作进行改忧与延展,使学生一次次感受到创作意识的先在性,培养起创作意识来。

三、对材料技法的探索与拓展培养创作意识

由写生到创作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又如何使学生的作品由匠而艺呢?技术只是表达观念的手段,它更多地是科学而非艺术,然无技术的作品又只是观念的一种宣泄,这似乎是一种矛盾,该如何把握技术,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艺术?

就油画的材料技法而论,教师在从事油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索与拓展,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创作意识来。对于刚接触油画的学生而言,往往摆脱不了画水粉的粉味,运用直接画法一味死画,使画面闷而不透,缺少灵动性。这时需引导学生采用薄而透明的画法与亮面的厚画法相结合去处理画面,暗部有一种油色淋漓感和松动感。可以探索材料的质感和在画幅表面上所产生的各种可能性,从而引导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从简单走向丰富。但材料与技法是无限丰富的,这时就需要去“取舍提炼,作出选择。从一张画的格调趣味,到语言方式的选择开始,最终用有限的艺术语言传达出对象意味的无限丰富性,创作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品……”[4]

通过对材料技法的研究,学生有选择地运用,并放下对以往技巧的迷恋,使创作意识进一步强化,在纯粹的个性化样式中,探寻出至美的境界。而选择材料技法是贯穿艺术始终的,它使创作意识具有了可依性。“选择能力的教学是暗中进行的,是通过对学生画面中好的趋势作出肯定性提示,使学生掌握判断与选择的标准与依据,从而获得对画面内在的一贯性的把握能力。”[4]

对于不同画法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懂得因材施教。使技法的探索具有了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从而使创作意识进一步加强。

四、对油画家个案的剖析与研究培养创作意识

在对某一油画家进行个案剖析与研究的过程,也是油画教学中学生创作意识得以培养与提高的过程。通过剖析画家风格形成的原因、个人的阅历、师从、技法特点、作品面貌等等,演化出对自身的一种内省、对照,激发起学生内心对油画创作的深切渴望,有了这样的意向之后,学生便会有意识地试图去创作、去模仿自己崇拜的油画家的作品,在不断地模仿中,掌握到一定的技法,提高了一定点审美能力。但“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3]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从中挣脱而出,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去发展自我的风格,达到创作意识与作品共融。

中央台曾一度做过“中国油画人物志”的节目,介绍了国内不少有名的油画家,如吴冠中、徐芒耀、杨飞云等等,难能可贵!教学中也可建议学生去学习、观摩,根据自己的技法取向去有目的地学习、研究。而还有一些学生更对西方美术史中印象派的画家感兴趣,当梵高的作品深入人心时,应建议学生去阅读关于梵高的一些个人传记、随笔、技法的研究与探索,更深入地了解画家,了解作品,了解画家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激越、渴求与彷徨。梵高一次次地画出了《向日葵》与《自画像》,他那短促有力的笔触、鲜亮的色彩所呈现出的是对阳光和生命的渴望,他是用生命在作画,于穷困潦倒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归属。

对画家了解得越深入,学生的创作意识越能被调动起来。在感受与体验中,在剖析与研究中,悟出真理,悟出“大美不言”的境界。

五、对学生艺术观的疏导与深化培养创作意识

要培养创作意识,必须立足于拥有正确的审美观,而审美观的形成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审美观的提高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不断引导的结果。

之前的诸多观念,需要去纠正;对画作的审美,需要去疏导。正视纷纭的画坛,在多元的文化语汇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画坛。引导学生去重视看、重视真实、重视情感、重视绘画的过程,在读图时代泛滥的今天,辨明绘画与图片的界限。“绘画在这里已超出它自身意义,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它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的活的载体。”[5]

当有学生说他(她)无法解读一些现代的油画,说其荒诞;当有学生唯写实而写实时,他们的审美观是不健全的。“所谓荒诞,实际上是人类未知的一面;所谓无法解读,实际上是作品反映出来的感觉和经验超越了理性知识所能控制的范围。”[5] 要引导学生去鉴赏现代的油画,因为,现代艺术本身承载着传统,它是传统分支上的发展。使学生积累起新的知识经验来,补充以往的知识面,使思维能够全面打开,只有广博地吸纳有益的艺术观念,才能明辨是非与真伪。一次次地对学生的艺术观念进行疏导与深化后,方能培养起健全的创作意识。

创作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对以上五点进行整合与运用,在最大范围内调动起油画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艺术的道路千差万别,于有心处皆能摘得丰硕之果,使创作意识付诸于具体的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第5页。

[2]全国中师美术教材编委会.美术鉴赏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3]何尚.接近天堂的美[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4]周长江.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材料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5]周长江.油画家工作室报告解读创作 [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