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写意油画与道庄美学

时间:2024-05-04

侯 昀

摘要:写意油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一种特殊风格,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碰撞,形成了绘画艺术领域的多样性文化局面的结果。其绘画理论与实践,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是中国文化,中国画论,及道庄美学对舶来品影响发展的自然结果。

关键词:写意油画;道庄;美学

一、 写意油画的概念界定

油画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可谓经历风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迄今百年历史。由于具体的国情,真正正视油画艺术发展性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由于以往长期封闭造成的艺术单一化状况,所以当开放的国门敞开以后,基于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望,我国的艺评家和油画家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对西方油画艺术各时段的发展与成果,一并加以推介和引入。油画家们在各自的艺术实践中积极的进行相关的思考与研究,同时进行不同取向的东西文化追求与探索。从而迅速的形成了油画艺术领域的多样化与多元化局面。其中,研究本土文化(道庄美学在油画中的具体应用与表现)与外来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果就是油画“写意”,简言之,写意油画。油画作为外来文化,它的传统美学追求是:艺术对自然的真实模仿始终 是绘画的中心问题。而写意油画是中国本土文化道庄美学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结果;它从传统的写实走向了写意。它也是中国画论视野中油画发展的结果;是形而上纯粹精神性的。

二、写意油画的美学渊源

要清晰的把握写意油画的美学追求,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写意”的美学渊源,即其产生的审美文化背景,写意的发端。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美学因素。它基于中国人对待宇宙中形与色的基本观点,通过特定的内容描绘和特定的笔墨意趣表现,追寻心灵与精神的、共鸣和满足。所谓写意,就是借物抒情,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和内心主观情感表现的有机结合,是心与物交融的产物,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所形成的不同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味。 所谓写意是道的精神在中国文人画艺术中的本质表现。油画加上“写意”它的美学渊源就是中国文人画的美学渊源。它发端于六朝时代,确切地说应该是南齐谢赫时代。然而六朝美学仍然不是中国写意画的真正源头。如果要探寻六朝美学的渊源,必须要追溯道老庄上面去,特别是庄子美学思想。在庄子看来,“道”是宇宙事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变化的归路。人是道所创造,所以道便成为人的根源性本质。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中国油画家一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表现、抽象和写意成为新的艺术取向,并成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绘画原本就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使中国油画家在理念与趣味上 ,即由老庄美学思想演变来而来,他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写意油画家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界、常常都是庄学美学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写意油画本质上是庄子美学思想与外来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

三、写意油画的美学追求

追溯写意油画的美学渊源,也就是我们深切感受到写意油画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高度自觉,具体来说,可以主要概括以下几点。

1.气韵生动,以气取韵。这是道在中国绘画美学中的本质表现。庄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下的“物”是底下的。庄子一开始,就不是以美为目的的,以艺术为对象加以思考和体认的。正是在这种美学思想影响下,写意油画,气以立形,气是基础,决定画的有无;韵以拔俗,韵是气之辅,决定画的高低。韵是绘画追求的目标,气韵的本质,决非仅仅技术技巧,更是一种技巧的升华,或者说是艺术创作主体的凸现,即生命力的升华。

2.虚实相生,妙在无处。从写意油画的章法来看,不仅讲求虚实相生,各有奇妙,更重要的是重虚而轻实,认为虚处比实处更重要,并进而运用了“秒在无处”的美学主张。(《东庄论画》)戴照认为:“画在有笔墨处,画之秒在无笔墨处。”“肆力在实处,而索趣乃在虚处”。(《习苦斋画絮》)这种美学见解,同样源于老庄美学思想,老子从“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有”生于“无”,“无”也就是“道”。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至乐无了”,要求超脱世俗纵情于官能的快乐,而追求一种内心恬淡无味的快乐,以寻求精神的超脱。王弼《老子注》云:“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天下之物,皆以有为无,有所始,以无为本”,这种以“无”为本的美学理想,反映在中国写意油画上就是追求“虚实相生,妙在无处”的美学境界,在空灵简淡,朦胧含蓄处,寻求情思的飞扬、精神的超越、心灵的自由,最终获得生命的无限张力。

3.朴素天真,虚静恬淡。庄子在《天道篇》中提出:“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宗统,人只有顺从道,才能得到自由与解脱。因此,他要求弃绝一切私心杂念,保持虚静无为的心境,以默契大道,超脱物我,得到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在这种画论下,中国写意油画只要达到某一境界时,便于不知不觉之中,常与庄子的精神相凑泊。

4.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绘画艺术的形象是直观的,由于画面空间的限制,常用部分代替整体,有限替代无限,使欣赏者从有限局部推知画面以外的无穷意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同样成为写意油画的一大美学追求,譬如唐张彦远认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论画》),宋郭熙也说过绘画要有“景外意”、“意外妙”。这种美学追求,与庄子学说美学的思想一脉相承。“道”在庄子看来,是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荀粲甚至提出不仅言不能尽意,象也不能尽意,因为理之微妙之处,不是语言和图像所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因此,写意油画所追求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不是静止的和有限的景象,而具有生命的活力、灵动的思想、无穷的意蕴的美学境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