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舒曼《笛子和提琴》分析

时间:2024-05-04

王欣欣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其创作思想和实践始终强调音乐情感表现的目的和意义,具有19世纪30到50年代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他的创作和评论活动,对德国以至欧洲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音乐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艺术歌曲是音乐殿堂宝贵的财富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创作性,久唱不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舒曼;艺术歌曲;笛子和提琴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萨克逊州茨维考小镇的一个殷实的书商的家庭,父亲热爱文学,在他的熏陶下,舒曼从小对读书写诗发生莫大的兴趣,并显示出诗人般抒情与幻想的气质。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通过音乐评论证实感情为艺术之魂的观念和主张,并宣扬和捍卫优秀的欧洲音乐艺术。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声乐套曲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女的爱情与生活》等。舒曼音乐丰富的想象力、表述内心细腻情感和幻想的特征,是通过特性的旋律、多变的节奏、错综复杂的织体等精微的笔法而达到的,这些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同样体现在他的《新事曲》、《幻想曲》、《童年情景》、《林中草地》,以及他那著名的《a小调协奏曲》等钢琴作品中。艺术歌曲是舒曼创作部分的一大亮点,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是音乐和诗歌,声乐与钢琴的完美结合,有着极大的幻想空间,为艺术歌曲高峰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笛子和提琴》选自舒曼的套曲《诗人之恋》,写于1840年5月底,这一年也是舒曼的“歌曲年”,一个礼拜内就完成,它也可以说是舒曼的爱情日记,这一套曲的重要主题是爱情欣喜的苏醒与痛苦的失去。《笛子和提琴》是舒曼最为著名的歌曲之一,是套曲《诗人之恋》第九曲,此曲采用德国诗人海涅《抒情插曲》中第二十一首诗写成,曲中诗与音乐的结合趋于完美,钢琴伴奏一气呵成,是旋律流动的非常自如。

一、《笛子和提琴》的曲式分析

每首作品首要的注意点就是曲式结构,演唱者首先要对曲式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本曲是四段体分节歌的曲式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1—4),d小调,右手和弦分解和左手柱式和弦的伴奏为整曲奠下了一个欢快的基调,奏出了流动不息的旋律。

A段(5—15),由两句组成,第一句从d小调开始,结束在d小调半终止,第二句开始转到F大调,是对前一句材料的发展,两句旋律采用相同的节奏型,轻巧明快,为方整型开放性乐段结构,音乐用诉说的语气唱出了此曲的情境,是一对笛子和提琴混杂着喇叭之声的情境,为后面的情景做了铺垫。

连接(16—19)是A段与B段的过渡,中间调性进行了变化由F大调转到g小调。由大调的明朗坚定转到了柔和的小调。

B段(20—31),是在A段材料基础上通过对音高的变化使得旋律有一种轻轻低诉的情境,第一句从g小调开始,结束在g小调半终止。第二句始于bB大调,旋律由细腻转到明朗,诉说出跳新婚舞的是我最亲爱的人。

连接(32—37),这一个小小的过渡,调性从bB大调转到d小调,左右手的伴奏织体仍然采用前面的材料,右手一气呵成,直接进入到A1段。

A1段(38—49),采用了A段的材料,由两句构成,第一句为d小调,第二句转为F大调,在F大半终止上结束。从这一段的歌词看出作者在赞美优美的笛声,其实是在赞美亲爱的人,借物喻人。

连接(50—53),四小节的过渡由F大调转到g小调。

B1段(54—65),这一段是对B段材料的展开,第一句始于g小调,结束在g小调半终止,第二句转为bB大调。这一段的两句的意境有点淡淡的忧愁,写出了作者对恋情的无奈和向往。

二、歌词的情感表达

是一对笛子和提琴,混杂着喇叭之声,混杂着喇叭之声;在那里跳新婚舞的是我最亲爱的人,是我最亲爱的人。

乐声悠扬,丝管纷纷,乐声悠扬,丝管纷纷,大鼓和箫笛齐鸣;还听到叹息和呻吟,还听到叹息和呻吟,是爱神的嘘唏声。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情感色彩较浓厚,作曲家多是采用著名诗词作为创作的歌词,注重人物的内心变化,表现手段比较自由。本曲的歌词是选用德国诗人海涅《抒情插曲》中第二十一首诗,诗的意境决定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基础,舒曼对海涅的诗有所感应,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因为海涅的诗具体表现了舒曼本人感受到的强烈情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会比较真实生动。作者借笛子和提琴的美妙歌声来赞美心爱的人,旋律平稳中有起伏,演唱时应注意歌词的意境,听着美妙的笛声和琴声,想象着优美的舞姿,有一种幻想的空间,表达出对爱人的赞美和对爱情的期待,将诗所表达的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笛子和提琴》是艺术歌曲歌词和音乐相结合特征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三、调性的变化

本曲由四段分节歌组成,每段的调性都进行了变化,A、A1段均是由d—F大调,使旋律由暗淡转为明亮,由细腻转为开朗。音乐色彩也随之进行变化,A段在静静的夜晚能听见琴声和笛声最初觉得不可思议,但再仔细一听(音乐转为F大调)大胆的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就是一对笛子和小提琴在演奏。A段到B段的连接是由F大调转为了g小调,B段的旋律由柔和暗淡的色彩开始,中间转到bB大调,旋律变得开朗明亮,也诉说出跳舞的就是心爱之人。B1段的调性也是这样变化的,旋律最后变得明亮,唱出了对爱神的迫切期待。全曲的调性变化都是在关系大小调和近关系调之间进行的,调性转换频繁,旋律色彩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写出一个处在爱情到来之前的青年的期盼,调性的变化是随内心的复杂变化而导致的,这首歌曲及具抒情的浪漫主义色彩,调性的多变促使了旋律的发展。

四、钢琴伴奏

本曲美妙的钢琴伴奏可以说是舒曼的创意之处,钢琴奏出了流动欢快的旋律,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性,全曲右手的旋律是一气呵成,采用柔和的和弦分解将舒曼对爱神期待的心情表达出来。左手的柱式和弦也有其独有的特点,采用舞曲的伴奏型,烘托出心爱之人美妙的舞姿。节奏型基本是全曲各句是一样的,有一种诉说的语气在其中。这首作品偏重于钢琴伴奏,不追求歌唱与钢琴的均衡之美,从而达到一种描写洋洋盈耳的乐声,与演唱部分构成了二重唱或三重唱的关系。

结语

舒曼作为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及具浪漫主义色彩,他对声乐创作有着极高的创作热情,他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告诉人们,我们能够深刻细致的刻画每个人物的心灵,并传达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演唱他的作品对声乐训练有极大的帮助,是学习西洋美声唱法学者的必唱曲目之一。演唱时必须把握它的音乐特点,注意细腻的旋律与调性的多变,将音乐与钢琴伴奏完美结合,表现出作品的浪漫意境,注意音色的柔和变化及吐字的清晰。舒曼的作品及创作思想为以后艺术歌曲的创作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2]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3]顾建华.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