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日语的特点看日本人的性格

时间:2024-05-04

汪 洋

摘要: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化的,封建社会的人绝对不知道自由,民主是什么。语言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技术还不很发达的半个世纪前,没有人会把“520”和“我爱你”联系在一起,更不知道“克隆,下载” 是什么。然而,有了人类之后才有了语言,所以语言和人类才是真正密不可分的。说到人,从个体的人到一个民族,每个人有其自己的性格,各个民族也有各个民族自己的特性,语言是否因民族性格不同而带上自己的特性呢?日语是日本人的语言,而且只有日本使用日语,这为我们研究日语与日本人的性格带来了方便。

关键词:日语;性格;民族特性

学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是独立语,不属于其它任何语系。而且,日语与日本人的语言,日本之间可以用等号连接,即,日语=日本人的语言=日本。众所周知,加拿大的通用语是英语和法语,瑞士的通用语是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而日语只在日本被定为国语。汉语虽然只有中国使用,但新加坡也把汉语作为其国语之一,而且,汉语在中国56个民族中只有汉族使用。日本民族是单一民族,因此日语是全日本人的公用语。常言道言由心生,所以,从语言可看到这个人乃至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又因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的性格而各异。前面讲到日语是孤立于其他语言的,那么,日语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与日本民族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一、易紧张又性急的日本人

很多人都说日本人不擅长学外语,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但也有人说日本人富有语言天赋。比利时的某位神父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日本人在电话里讲话非常有意思。他们在给不同的人打电话(如在家乡的父母,亲密的朋友,自己的上司)时使用的措辞完全不一样。在欧洲人看来,这简直是完全不同的三种语言。

的确,在日本人看来,如果不能正确的使用敬语是要被别人笑话的。日本人在交谈时善于区分场合和对象。什么场合使用普通敬语,什么场合使用尊敬语和自谦语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課長、○○件について部長から何か伺っておりませんか”(科长,关于那件事部长有没有问什么)和“部長から何かお聞きになっていませんか”(部长有没有问什么)这两句话,到底应该用“伺う”还是“お聞きになる”呢?“伺う”是自谦语,以说话人为中心,如果这里用了“伺う”,那么部长的地位就会下降到和说话人同等的地位,因此用后者更贴切。日语中很多关于敬语方面的词都来源于中国。如:“令弟”(令弟)、“賢兄”(贤兄)、“厳父”(严父)、“慈母”(慈母)等。另外,把对方来的信称作“玉簡”、“朵雲”等。这些在中国人看来都有些文绉绉的,所以已经不怎么用了。中国也有“ご苗字”(您贵姓)、“ご芳名は何ですか”(请赐教您的芳名)这样的说法,但别人要是这样问你的话,你立刻会感到不自在。外国人对复杂的敬语实在头疼,因此说日语时总是很紧张。从敬语的使用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性格——过于谨慎。

日本人的急性子在日语中也能看到。日语的结构是宾语在谓语的前面,也就是说结果永远先与动作被提出来。把结果放在前面,对象或事情的结果更明确,这没什么不好。可是当遇到长句时就显得特别麻烦。过去在日本的车站经常听到这样的广播:“本次列车开往新潟,途中大宮、熊谷‥‥‥等站”,报了一大堆站名后最后说:“‥‥‥等站以外都不停”。如果你不听到最后,你就完全不知道本次列车到底会经停那里,极容易造成误会。然而,就算你一直听到了最后,前面所提到的站名也差不多都忘了。在日语学习过程中会经常碰到类似的事情。谓语放在最后也是日语的一大特点。

二、“以和为贵”的中庸之道和小心翼翼的待人接物

美国的人类学家《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曾经在《菊与刀》这部作品中写道,如果你没有任何理由的送日本人东西,他们一定会感到万分痛苦。如果你毫无理由的送中国人东西,中国人会很高兴的认为对方是喜欢和信任自己才送东西的。而日本人绝对高兴不起来。相反,他们会冥思苦想为什么对方会送东西给自己。因此,日语中便出现了授受的区别使用。当以我为中心,我送东西给别人,即送出去时用“やる”“あげる”,当别人送东西给我,即我得到别人送的东西时,用“くれた”“下さった”。此外,日语中还有“もらう”“与える”“譲る”“よこす”“受け取る”等都是表示授受关系的词。在汉语中,无论是我给别人还是别人给我都用同一个字——给,只是通过变换主语来区分到底是谁给谁。注重礼尚往来是日本社会的重要特色之一。

圣德太子在“十七条憲法”的开头写了“以和為貴”四个字。日本人把自己称作“大和”民族,他们非常重视“和”。两人在说话时总是力求站在对方的立场,和对方保持一致。比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よ”和“いいお天気ですねえ”中的“よ”和“ねえ”虽然都是感叹词,相当于汉语的“啊”,但它们却有不同的含义。“よ”强调自己的感受,不太在意别人的感觉和想法。而“ねえ”则想表达“你也有同感吧”这样的含义,含有征求别人的意见和想法的意思。如果是中国人的话,肯定爱用“よ”,而日本人则更多使用“ねえ”。这也正好印证了日本人求大同的中庸之道。“いいお天気ですよ”和“いいお天気ですねえ”这两句话的区别很难用汉语翻译出来,其中潜藏的差别只有日本人才能体会到。

中庸的理论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交流中随处可见。无论做什么即不出头也不落后。说话时也是如此,不会直接说“悪い”(坏),而是说“よくない”(不太好)。很少用“です”(是,就是)这类斩钉截铁的语气来结句,而更多使用“思う”“ だろう”(我想)(也许是……吧)等带有很委婉的语气的词结句。日语中还有很多表示不确定,模棱两可的词,如:“まあ”,“ つまり”、“ やっぱり”、“ ぐらい”,“ ほど”、“ ばかり”等。总之,日本人认为说话含蓄才显高明之处且更有韵味。

三、喜新但不厌旧的日本人

日本人是一个喜欢模仿的民族。它们不停的接受新技术,新思想,这也是日本迅速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然而,尽管日本的科学技术世界一流,日本人仍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惯和迷信活动,而且丝毫没有减弱的倾向。在别国看来,日本简直就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矛盾统一体。而这种矛盾统一在日语中更显突出。现代日语的语法,发音从古日语演变而来,并保留着大量古日语的用法,与此同时,每年新增的大量的外来语为日语注入了许多新元素。尽管在年轻人中外来语泛滥,这些外来语却全部用片假名书写,因为这些外来语来自其他的地方,不属于日本人自己的“和语” ,这种日本式的习惯在其他国家恐怕看不到。

常言道模仿才有创造。但是一味的模仿也容易丢失自己的东西。日本人虽然喜欢模仿,却始终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

四、对大自然情有独钟的日本人

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也创造出了独特的语言。长期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的中国人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改造自然,而在地震频繁的日本,人们以一种独特的顺应自然的方式生活着。也许是因为能在这弹丸之地每天感受着日月交替,享受着四季变换带来的无限美景,日本人格外地珍惜和热爱大自然,以至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感受他们对大自然的崇尚。茶道和花道自不必说,他们可称是自然与生活完美的结晶,更有趣的是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通知书。考上了则写上“ハナサク”(花开),没考上则写“ハナチル”(花落),真可谓是别出心裁,本来令人紧张的一张通知书,也因这“花开”“花落”而频添一份情趣。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激发了日本人的创造欲,也创造出了与自然有关的丰富的词汇。日本是个多雨的国家,因此与雨有关的词汇极其丰富。例如:菜種梅雨(油菜花开时的连天雨)、狐の嫁入り(太阳雨)、秋雨前線(秋雨锋面)、雨男、雨女(某个人一出现,准要下雨)、春雨(春雨,粉丝)、五月雨(梅雨,延绵不断的小雨)、夕立(雷阵雨)、時雨(秋冬之交的阵雨)、雨脚(雨势)、雨宿(避雨)、雨雲(雨云,阴云)、雨垂(从房檐流下的雨水)等等。这些词在日语中是以单词的形式出现的,而在其他外国语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单词,只能用短语来解释。尤其像“雨男”这样的词更是日本人的独创,恐怕只有深爱着大自然的日本人才能创造出来。

五、结论

以上就日本人的性格特点对日语的影响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实际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对语言产生各种影响。日本是岛国,大海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日语中有很多与鱼相关的谚语。如“腐っても鯛”这句谚语,译成汉语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海洋文化与中国的农耕文化的特色。从语言还可以看出饮食文化的差异,汉语的“煮饺子”是形容人多得像下在锅里的饺子挤来挤去,日语中与“煮饺子”的意思相同的说法是“芋を洗うよう(洗红薯)”。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不论南北,逢年过节就不必说,就在平时也经常吃。把饺子丢进锅里煮的样子,就好像一大堆人都挤在一个地方的情形,所以叫做“煮饺子”。而日本人洗红薯的时候,是将水到进装满红薯的大桶里,然后用棒子搅,这和煮饺子很相像。

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的话,会觉得很无聊,了无生趣。我们应该通过学习语言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和民族性格,这才既有趣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2002)《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

[2]靳卫卫(2005),《走进日本—透视日本语言与文化》[M]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上原めぐみ(2004),「ことわざ辞典」 [M],Can·Do。

[4]「広辞苑」第五版,[M],岩波書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