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半个多世纪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赣方言词汇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对科学构建汉语方言学乃至汉语史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从总体上说,赣方言词汇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大多仅注重方言词汇共时平面上的分析研究而忽视其历时源流方面的探究论析。因此,在对赣方言词汇进行共时研究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着重地“追问”它的“语源问题”,全面而系统地对其进行历时层面上的探究。
关键词: 赣方言;词汇研究;共时平面;局限性;历时源流
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开始了赣方言的研究。那么,赣方言研究的肇始者究竟是谁呢?迄今为止,学界一般认为,罗常培先生是最早开始研究赣方言的学者。其实,在他之前,赣省南康一个名叫邬心普(字荣治)的人就对它进行过研究,并且在他的《赣方言考》稿本里最早使用了“赣方言”这一称名。其书稿还专辟“赣方言字考”,把它作为稿本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音义方面作出考释。[1](p2-3)其次在音韵、词汇等方面对赣省单个方言作了较为完整记录与分析的才是罗常培。诚然,不容否认,罗常培的《临川音系》(1940)对赣方言的研究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拓之功。[2]在这部著作里,他不仅完整地记录、分析了音系,而且还从“天时”、“地理”等二十多个类别方面系统地考察了临川的特殊词汇,这是赣方言词汇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
但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临川音系》出版之后)至70年代末,赣方言词汇研究这一领域几乎一片空白,只有余心乐《赣西北方言词考释》(1964)一文而已。
赣方言词汇研究出现复苏的生机,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熊正辉率先在《方言》期刊上推出了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系列研究论文,其中有几篇是词汇的,如《南昌方言里的难字》(1980)、《南昌方言词汇》(1982、1983);还有颜森《高安(老屋周家)方言词汇》(1982)、《新干方言本字考》(1983);此后,其他学者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谢留文《南昌县(蒋巷)方言词语举例》(1993)、陈昌仪《江西余干方言词汇》(1995、1996)。与此同时,其他各地的学术刊物,先后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赣方言词汇的研究论文,诸如:孙刚《铅山方言本字考》(1985)、刘宗彬等《吉安方言中的古语拾零》(1995)、马春玲《萍乡方言词汇管窥》(1996)、曹廷玉《南昌方言中的近代汉语词例释》(2000)、练春招《从词汇看客家方言与赣方言的关系》(2000)、林亦《从方言词看广西粤语平话与江西客赣方言的关系》(2001)、陈昌仪等《江西汉语方言主要常用口语本字考》(2003)、温昌衍《客赣方言关系词与客赣方言的关系》(2003)、邵百鸣《南昌话词汇的历史层次》(2003)、刘泽民《客赣方言中的侗台语词》(2004)、饶星《袁州方言词汇》(2004、2005)、肖九根《赣方言古语词及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实践价值》(2007)以及《从词汇成分看古汉语对赣语形成与发展的影响》(2008),等等。
当然,这个时期最可喜的是出现了几部重要的学术专著。其研究的侧重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立足于赣方言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单点,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作可靠而详细的记录与描写,如魏钢强《萍乡方言志》(1990)、颜森《黎川方言研究》(1993)。第二,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整个赣方言的基本面貌。陈昌仪《赣方言概要》(1991)是这方面的代表,它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赣方言的专著。这部三十万字的专著,“从积累数据到成书历时30年,可以说凝结着笔者大半辈子的心血。”[3](p1)在这部专著中,词汇专列一章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开创性的探讨,如:“不同历史层次的活化石”、“特殊词语”、“十三个代表点方言词条比较”等,其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兼备学术性与实用性两大特点。另有陈昌仪主编的《江西方言志》,定稿于2003年3月。该志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层面进行调查,广涉全省90多个市县中的70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县,其中赣方言区市县占有48个。毫无疑问,它对境内赣方言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着眼于方言与方言之间异同关系的全面对比,从其共时平面与历时层次方面进行比照,以此来反映它们各自的基本特点,从而揭示出它们的本来归属。这方面的力作有:一是李如龙、张双庆主编的《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992),第一部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的专著;二是刘伦鑫主编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1999),“它不仅将客赣方言本身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其他方言的研究、汉语方言学、汉语史和语言理论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4]两部鸿篇巨制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把方言词汇研究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曹廷玉的《赣方言特征词研究》(2001)和胡松柏的《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2003),这两篇博士学位论文从不同侧面对具地方特色的赣方言词汇作了有益的、富有成效的探讨。
在词汇研究的成果中,最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莫过于由李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的分册中,研究赣方言的就出版了三部,即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1995 )、颜森《黎川方言词典》(1995 )和魏钢强《萍乡方言词典》(1998)。这三部词典的问世,不仅便于人们“查考方言词语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者们还“可以据此从事专题研究”,[5](p1)实是赣方言词汇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赣方言词汇研究,其性质基本上属于现代方言研究的范畴。它体现了两个“共时平面”上的特点:其一,绝大多数研究侧重于对赣方言的语言事实进行共时平面上的分析描写。确实,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于认清方言的性质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其二,相当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对客、赣两种方言的语言现象进行共时平面上的比较研究。这无疑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探明方言归属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之一。一言以蔽之,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与参考作用,它们对往后赣方言或者客、赣方言词汇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汉语方言学乃至汉语史重新进行客观而科学的构建都是有非常积极而重大意义的。
从上所知,新时期赣方言的词汇研究,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可喜成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展。不过,从总体上来看,赣方言词汇较之其音韵研究,还是薄弱了许多;与其他方言区相比,其词汇研究步伐也显得有些滞后。就其整个成果而言,赣方言词汇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以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也就是说,大多仅注重方言词汇共时平面上的分析研究而忽视其历时源流方面的探究论析。除零星的几篇论文外,我们至今还未见到过一部系统的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古籍语料为纬,从历时的层次上对赣方言词汇进行溯本探源的专著,这于赣鄱有着“只几个石头磨过”①的悠久发展史来说,确是很不相称。
陈保亚认为:“当语言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进展到一定深度时,都要追问语源问题。”[6](p294)当然,方言学也不例外。如前所述,赣方言词汇在共时平面上的研究成绩可喜,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现在该是“追问”它的“语源问题”的时候了。因此,全面而系统地对其进行历时层面上的探究,已是势在必行了。
注释:
① 据考古发现,赣省还在距今约50万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揭开了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序幕。毛泽东同志把这悠久的发展史形象地喻之为“只几个石头磨过”,故本文引用之。详参臧克家《毛泽东诗词〈贺新郎·咏史〉鉴赏》(第二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83页。
参考文献:
[1] 李军.近代江西赣方言语音考论[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6。
[2] 罗常培.临川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3]陈昌仪.赣方言概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 东石.《客赣方言比较研究》评介[J].南昌大学学报,2000,(3)。
[5] 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地方言词典总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6]陈保亚.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