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郑力乔
摘要:经典蒙学教材《幼学琼林》遵循《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的逻辑,以“致知”为目的,以“格物”为方法,注重儿童的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具有类书的功能。这一特点启示现代语文作文教学应当开发知识类的教材,既能够让学生兼顾学习百科知识,又可以进行词语和典故积累。
关键词:《幼学琼林》;类书;格物致知;知识教学;写作教学
《幼学琼林》是一本经典蒙学教材,一般认为,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所撰,原名《幼学须知》,清朝嘉靖年间经邹圣脉增补,改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全书4卷,33类,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典故,编为骈语。是蒙学教材中除了“三百千”外,影响较大的一种。历史证明,《幼学琼林》对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客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而“今天翻检这样一部儿童读物,即便是成年人,即便是大学文化水准抑或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会感到许多新鲜的信息扑面而来,大有裨益,不论是文学的,还是思想的。”①
这些新鲜的信息来源于《幼学琼林》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类编。涉及天文地理、古往今来、婚丧嫁娶、神话传说、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宗教迷信、节令时尚、衣食住行、人物掌故等。又因为多用成语,几乎相当于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成语典故小词典,其释词精要,取譬得当,解析浅近,均令人赞佩。“内容上大致归类,便于检索,具有类书的功能和作用。”②
知识类编的特点使得这本蒙学教材在语文积累上具有积极的意义。积累,分为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幼学琼林》在这两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并能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如在常识方面,有天文、地理、岁时等,学生可以分门别类地学习这些方面的常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与之相关的词语,可以说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
夏至一阴生,是以天时渐短;冬至一阳生,是以日晷初长。冬至到而葭灰飞,立秋至而梧叶落。上弦谓月圆其半,系初八、九;下弦谓月缺其半,系廿二、三。月光都尽谓之晦,三十日之名;月光复苏谓之朔,初一日之号;月与日对谓之望,十五日之称。(《幼时琼林·岁时》)
从这段文字可见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把握体现出非凡的智慧,以此形成了及其丰富而极具特色的自然节气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解答儿童眼中的自然现象,使之能理解事物的本源。如对于“晦”“朔”“望”三个词分别指的是每月“三十”“初一”“十五”三天,单个地去识记不容易记住,但将之与月之圆缺相联系,就形象道出其中命名的由来,使得儿童在常识的学习中又积累了数量相当的词语。又如:
莲乃花中君子,海棠乃花内神仙。
国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贵;冰肌玉骨,乃梅萼之清奇。
兰为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
竹称君子,松号大夫。
明日黄花,过时之物;岁寒松柏,有节之称。(《幼学琼林·花木》)
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教学,是《幼学琼林》的一大特点,也是蒙学教材的特点,这样的知识教学实际上是超出了现代语文的学科内容范畴(现代语文知识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但我们如果站在儿童学习的角度,这样无所不包又简约明了的知识教学无疑对语文阅读和写作有积极的意义和明显的效果。在这本蒙学读物的博大的内容面前,看当代的语文教学被诟病为“少慢差费”,是有理由的。相比之下,中小学教材在积累方面显得量少、无序,给人东鳞西爪的感觉。③究其根本,在于现代分科教学是以专门知识学习为目标,而传统教学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后者恰恰是契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幼学琼林》的类书功能提供了儿童词语学习的好办法。事实上,分类编排也是现代语文教材重要的编写原则。新世纪课程改革后编写的语文阅读教材大多以主题为纲编纂,将范文系统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编排,如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这样的编排方式区别于以文体为纲的编纂体例,充分顾及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主题式的教材编写,在客观上具有类书的价值和功能,只不过现代教材主题之下由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选文选编而成,古代的类书类别之下由同一作者根据典故以偶句或韵语编写而成。前者长于文学性,后者便于记诵积累。若论对写作的功效,似乎后者更强,因为它更加全面,前者一麟半爪的文学欣赏,不能求得个体知识的通达,以致对写作的影响甚微。这是我们在讨论阅读教学对写作教学的作用上不得不注意的。
事实上,如果考究一下《幼学琼林》的编撰体例和主旨,不难发现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大学》。明代解释演绎《大学》的书有邱濬的《大学衍义》和湛若水的《格物通》,其编纂的体例与这本同为明代编撰的《幼学琼林》非常相似,可以说它们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幼学琼林》针对的对象是儿童,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知识程度,用语更为浅近通俗。据《大学》中记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明确说明推求事理的本源是求道的必经之路。更不用说大家熟悉的下面这两段话了:
“古之欲明明徳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看到了童蒙知识教育的基本逻辑,为了治国平天下,需要修身齐家,为了正心诚意,需要格物致知。因此“格物致知”就成了启蒙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而《幼学琼林》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总结起来,传统的蒙学教育的目的除了认字识字(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和文学教育(以《千家诗》和历代文选为代表)之外,大概就是“格物致知”了,三者构成了蒙学教育的三大系统。
当然,知识教育不是纯粹的,必然连带和蕴含着思想和道德的教育。“格物致知”背后有一个道德准则,这个道德准则只能是由主张立身行己、言辞醇正典赡的儒家来提供。四库全书中,许多的蒙学教材就是收录在儒家类目录中的。如子部儒家类中收录的蒙学教材就有:伸蒙子(唐林慎思撰),家范(宋司马光撰),注解正蒙(清李光地撰),正蒙初义(清王植撰),童蒙训(宋吕本中撰),袁氏家范(宋袁采撰),少仪外传(宋吕祖谦)等。
当代出版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教材,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文选,或选入某年龄段学生优秀作文,或收入中考、高考的满分作文,或收入名家名篇,作为学生写作的典范和教师作文教学的例子。如《中考满分作文选》、《高考满分作文选》。第二种是以文体为纲,按照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要点和模式编撰的写作指导丛书;或是以考纲为准,应对考试评分要求而编撰的,如《高考作文文采专项训练》、《中考议论文训练大纲》等等。第三种是名家谈写作的心得,或学者关于写作的研究论文。如叶圣陶《文章例话》,张中行《作文杂谈》等。这些书籍各有侧重,特色鲜明,但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都不是“特效药”。换句话说,这些书籍只能供短期训练教材用,不具备常规教学所需要的系统性和积累性。因此,我认为只有解决选材和词汇积累问题才能够真正从源头上治疗作文教学的顽症,因此,如果需要开发作为常规教学的作文教材,应该可以从《幼学琼林》中得到很好的启示。总结起来,这些启示就是:视角要宽,内容要全,分门别类,语句成对,必须背诵。
举个例子来说,议论文写作需要明确论点,找准分论点,并提供充足的论据,这通常是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幼学琼林》有很好例证,如要写作《论朋友》,可以看这两句:
肝胆相照,斯为心腹之友;意气不孚,谓之口头之交。
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前两句可确定为分论点,将朋友分为两种,一种为“心腹之友”,一种为“口头之交”,进行对比论证,条理分明,容易把握;后两句可以作为论据,既能使得议论言之有物,又能表现出人文历史的积累,作文的情思与文采可得兼长。
再比如,《幼学琼林》中有大量的典故,为写作更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人物为主,又能生动不枯燥,易记易学。如:
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开卷有益,宋太宗之要语;不学无术,汉霍光之为人。
汉刘向校书于天禄,太乙燃藜;赵匡胤代位于后周,陶谷出诏。
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扬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李守素通姓氏之学,敬宗名为人物志;虞世南晰古今之理,太宗号为行秘书。
再以成语的学习和积累为例:
沧海桑田,谓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文章全美,曰文不加点;文章奇异,曰机杼一家。
披星戴月,谓早夜之奔驰;沐风栉雨,谓风尘之劳苦。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为善者流芳百世;为恶者遗臭万年。
管中窥豹所见无多;坐井观天知识不广。
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成语最大的用处在于它的语用价值,也就是说,学习成语重在能够使用,而不是仅仅了解背熟它的意思。如上所列,在对句中学习成语,至少有两点好处:简约明白,一目了然;成双成对,同类比照。心理学的原理说明,词语的储存系统,并非按照一般词典的顺序排列,而是以词语的类似与相关性排列。《幼学琼林》把同类或意义相反的词语排列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这些句子时候,能够通过对比自然领会其中的多个成语的意思和构词方式,既清楚多个词语的共性,又明了单个词语的特征,并容易延伸到生活中使用。这比起让学生翻成语词典,苦背释义要经济有效的多。
《学记》中说:“古之学者,比物融类。”,古代学者治学往往追求“知类通达”,“知类”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重要思维,事实证明它有助于语文的阅读和写作。因此,现代语文作文教学应当开发知识类的教材,既能够让学生兼顾学习百科知识,又可以进行词语和典故积累。
注释:
①成益方.从《十三经》、《幼学琼林》等的识字功能看我国当前小学识字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第1期。
②陈雪虎.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0。
③陈小叶.中小学语文教材该怎么编[J],教育科学研究,2007,3。
参考文献:
[1](明)程登吉.幼学琼林[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陈雪虎.传统文学教育的现代启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成益方.从《十三经》、《幼学琼林》等的识字功能看我国当前小学识字教学[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陈小叶.中小学语文教材该怎么编[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