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时间:2024-05-04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提到,过去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在中国的文明史中,陶瓷向来是“国之重器”。它不仅是一种工艺技术的呈现,更是中国人生活哲学与审美理想的艺术化表达,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标志性的徽章。景德镇作为陶瓷艺术的圣地,无疑是江西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在今天,景德镇已经由传统的工业模式,转型探索出了一种涵盖人文理想、艺术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独特区域性社会发展模式。如何进一步创新求变,推动其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现代化提供一种地方性经验,是近年来千年“瓷都”景德镇所孜孜求索的命题。在此大前景下,本刊编辑部特策划了“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系列专题。2023年,本刊将以访谈、综评等形式,对此系列作出持续报道。2022年11月7日下午,由《创作评谭》编辑部、江西省美协主办,江西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江西省美协瓷画艺术委员会和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承办的“2022年景德鎮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成功举办。艺术家们紧紧围绕如何将当代景德镇陶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创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让釉彩的流动与火焰共同绽放出陶瓷独特的艺术魅力,各抒己见,表达了各自的思考。

本刊以此次会议的发言作为“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系列专题的开篇。

吕金泉(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教授,江西省美协陶瓷艺委会主任):

这个研讨会很契合当前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主题。当代陶瓷艺术如何传承与创新,也是目前学术界很关注的一个话题。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或者说,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这十年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0年陶艺市场最红火的时候,因为收藏热,改变了传统陶瓷艺术的面貌。外来的艺术家大量涌入景德镇,形成特有的“景漂”现象,为景德镇当代陶艺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13年后,大多艺术家回归理性,开始思考如何沉淀和创新,一个又一个团队或个人举办了作品展,其学术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景漂”队伍的不断扩大,艺术家们对陶瓷艺术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入。

2019年以来,八大美院纷纷进入景德镇,用他们的创作实践,改变了人们的固有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探索研究和不同风格流派艺术的吸纳,景德镇传统的陶瓷艺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新表达、新思想和新理念。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是大家目前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景德镇各级政府也很重视,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去年成功举办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这个展览已有整整一年了,仍影响巨大,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省文联对陶瓷艺术的发展一直非常重视,并于2021年年底成立了省美协陶瓷艺术委员会和省美协瓷画艺术委员会。未来,景德镇陶瓷大学将进一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力度,为推动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罗小聪(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江西省美协瓷画艺委会主任):

关于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我认为传承的是传统陶瓷艺术的品格,是古人对陶瓷艺术载体的理解。例如陶瓷中的釉色美、古代陶瓷绘画中的留白,就是要让观众感受到釉色之美。但现在很多陶瓷作品却把釉色美遮蔽了,画得很满。如何传承陶瓷中的釉色美是陶艺家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古代瓷器窑口分为两种:民窑和官窑。真正好的瓷器大都出自官窑,因为官窑瓷器更有设计感。官窑瓷器的造型设计由宫廷造办处提供,造办处的设计师对陶瓷烧成成型不是特别了解,在设计时更多追求器型的优美,因此官窑瓷器烧制成功的概率很低,但成功的都是精品。现在很多制瓷人做造型设计时会考虑瓷器的烧成率,从而减弱了陶瓷造型难度,也削弱了造型美感。这是现在的陶瓷艺术传承存在的一个问题。

此外,陶瓷艺术传承的不仅是工艺、品格,还应有精神美的传承,即要找到古人精神性的表达。创新不是单纯改变颜色就叫创新,创新应是革命性的。现在很多陶艺展览都提倡创新,但从技法、工艺、材料、构图及理念上都没有真正的创新。景德镇传统陶瓷绘画很少有主题性创作,大部分作品以梅、兰、竹、菊为创作题材。当下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应该有更多主题性的创作。

景德镇陶瓷绘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江西省文联的主导及江西省美协的促进下,于2021年成立了瓷画艺术委员会,这是一件特别可喜的事。陶瓷绘画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中国陶瓷业委会没有重视瓷画这个概念,每一届全国美展的陶瓷都以陶艺为主,瓷画作品几乎没有。景德镇有一大批从事瓷画创作的艺术家,瓷画艺委会的成立是瓷画创作者迎来的一个春天。将来我们要把拥有几千年历史的陶瓷绘画从景德镇推向全省,推向全国,继续薪火相传地延续下去!

邹晓松(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江西省美协陶瓷艺委会副主任):

在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传承是基础,若是没有技术的积淀,尤其是在陶瓷艺术领域,没有陶瓷技术和陶瓷文化的积淀,创新也无从谈起。创新是有条件的,脱离了传统的创新很难立足。

近十几年来,全国有一批艺术家聚集到景德镇,用陶瓷材料作为艺术表达的介质。他们选择景德镇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成熟多样。在景德镇,每一道制瓷工艺都社会化了。

二是外来艺术家的聚集与学术交流。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明清两代御窑的陶瓷文化积淀,它的每次崛起及高度的发展都与外来艺术家紧密联系。比如说清末,安徽籍的一些艺术家来到景德镇催生出景德镇的浅绛彩。另外,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大力推进分不开。实际上,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一些青年艺术家为创作主体,已开始推动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先期发展。

三是景德镇市政府对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视,建立了很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及展示中心,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

景德镇的学院派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学院派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与景德镇当地的陶艺大师互相交融、相互交织。例如新评选出的陶艺大师中相当一部分是陶瓷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当中既有家族传承,又有受学院教育的背景。

制约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艺术家自我的发展定位问题。一味追求商业化会导致个人艺术风格的固化,缺少创新。商业运作与艺术追求、经济利益与艺术理想之间的矛盾,将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界要认真面对的问题。理想重要还是现实重要?这是每个艺术家的抉择,也需要政府和院校积极地去引导。

陶瓷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定要跟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陶艺家要如何去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如何探索一条既具有陶瓷本体语言,又能够贴合时代发展的艺术道路?这是陶瓷艺术界的从业者们应该要关注以及努力去实践的。

黄胜(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我觉得以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创作群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是景德镇的根基。这个群体庞大且稳定,他们守住了传统。景德镇的优势就在于传统一直是鲜活的存在,窑火没有断过,这也是我们陶瓷艺术创作非常可靠的一个基础。这些手艺传承人不仅传承,也在不断地提升。比如说他们进修学习,与学院派以及外来艺术家交流合作,拓展思想观念,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入创新的意识。

以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创作群体,非常重要,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景德镇陶瓷大学与其他地方的艺术院校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根植于景德镇这块肥沃的陶瓷文化土壤。陶艺家们充分利用传统陶瓷文化资源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如陶瓷大学的很多有影响的老师们,比如施于人,他的创作结合了民间艺术和青花的装饰;秦锡麟先生提出了民窑青花和现代陶艺的结合,这种形式很好地拓宽了景德镇的陶瓷创作;周国桢老师最大化地利用了景德镇的匣钵土,把这个用来支撑陶瓷烧制的材料运用到陶艺创作中去,这是传统材料的创新;姚永康把宋代的影青瓷塑、青白瓷塑等符号资源吸纳到创作中,形成了他的现代陶艺作品《世纪娃》;等等。景德镇陶瓷大学还有个优势在于它跟国内外的艺术院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交流。这种艺术院校间的交流开阔了艺术家的视野,激活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创作。

最后我谈一下“景漂”创作群体。从历史上看,景德镇一直是有“景漂”特色的城市,“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就是“景漂”概念的最早体现。 “景漂”一词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景漂”艺术家参与到景德镇陶艺的传承与创新中,丰富了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表现形式。自中央美术学院入驻陶溪川以来,全国的其他美院相继入驻景德镇,国内知名艺术院校的加盟,使景德镇变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艺术创作大舞台。2019年景德镇正式被批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也是因为有这个基础。我觉得未来的景德镇将会代表国家的声音、国家的文化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

赵传玉(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馆长):

我谈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陶瓷绘画。从彩陶的装饰到青花瓷的高温窑变,从釉上粉彩、古彩、新彩到如今的高温颜色釉的大放异彩,陶瓷绘画艺术在当代越来越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越来越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就我熟悉的青花藝术而言,从业者在景德镇成千上万,其中不乏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青花艺术作品。如吕金泉、杨冰、罗小聪、干道甫、高阳等一大批长期从事青花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他们创作出了符合时代审美理念、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青花作品。

在最近的二十多年,新的陶瓷装饰形式—高温颜色釉异军突起且大放异彩,这得益于艺术家们的奇思妙想、大胆尝试及创新表现。很多的外来艺术家在颜色釉上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如李菊生、宁钢、范敏祺、龚循明、何笠农、戴清泉、麻汇源等艺术家。李菊生研究高温颜色釉怎么表现更具特色,麻汇源的颜色釉更是获得了日本第12届美浓国际陶瓷展的金奖,这也是对景德镇颜色釉新表现形式的一种肯定。

陶瓷绘画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其艺术表现一直以来是以中国画和油画为蓝本进行的。西方的油画早就脱离了客观写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了,进入到主观意识的现代主义。中国画虽然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文化审美,但受西方文化及艺术观念、表现的影响,也有了新时代的创新表现。陶瓷绘画受油画、中国画及各种绘画潮流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多元并更具个性。

窑火的介入使得陶瓷绘画会有很多不确定性,窑变让陶瓷绘画获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是陶瓷绘画独特的魅力。陶瓷绘画与火的相得益彰,是其他绘画艺术难以比拟和替代的艺术形式。

艺术当随时代,景德镇陶艺近年呈现出较明显的创新性、时代性。如这次陶瓷艺术双年展,张琨老师获金奖的作品《画像系列》就带有很强的创新性。

瓷画创作要求艺术家一定要用陶瓷的语言来进行创作,需要把握好艺术与工艺之间的微妙关系,特别是在窑变层面。陶瓷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审美,因此,相关的主管部门包括学校,也要发挥引导作用,多办一些相关的展览来提倡和引导这种审美。

范敏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江西省美协瓷画艺委会副主任):

景德镇确实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躺在辉煌的成就下停止前行,当代陶瓷艺术需要创新。我认为传承与创新同众多领域存在共性,并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追寻进步、追寻美的前提下,传承与创新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标准。创新、创美要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瓷的精神”的展览,是近年来在传承与创新上非常成功的个案。传承与创新可归纳为一个“变”字,但是这个“变”是要有条件的。对于景德镇来讲,这个条件是什么?第一,大量艺术家的涌进并参与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团队、艺术空间给景德镇带来了新血液、新思路、新活力。第二,大量的创新陶瓷艺术作品。跨界的非陶瓷艺术作品,包括“瓷的精神”双年展,很多作者原本不是做陶艺的,但艺术是相通的,做设计的、做艺术的、做理论的都在参与,百花齐放。第三,是从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中感悟而到的创作灵感。

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我对传承与创新有几点认识:一是科技。传承与创新要借力于科技的进步。近几年,景德镇在窑具的改变、新材料的发现、审美与工艺的多样性为艺术创新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保证。二是意识、思想的不断更新、变化对生活审美提出需求。三是专业。工作的要求、专业的进步和事业的发展相关。

赵兰涛(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西省美协陶瓷艺委会副主任):

我认为传承对应传统,创新实际上是某些个体的突破和个体风格的形成。当前的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是多元化的,这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是从业人员、创作群体的多元化。第二是陶瓷材料、技术、工艺的更新以及创作理念的多元化。我们今天的论题把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群体分为成三大类:一是以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创作群体;二是以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创作群体;三是“景漂”创作群体。我认为这样划分基本是合适的,但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首先我觉得学院派并不是院校框架之内的群体。学院派指的应该是艺术创新,即一个作品风格的群体定义。如果一个艺术家有艺术创新的意识,并且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体现出个体意识、个性风格,创作思路也是自由的,那他就可以划分为学院派。

学院派的特征来源于原创性的艺术风格或艺术形式。我认为原创性主要由三个因素来界定。第一,有突破性的原创。一个艺术家做出了某种艺术的新风格、新形式,可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流派或艺术风格。这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原创性。第二,在于艺术家有没有个体意识,其作品是否充分体现出个体的特征以及个体对社会、自然的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比如绘画中常见的梅、兰、竹、菊,这是典型的集体审美意识的观念外化。单从题材来讲如果现代人还在画这些题材,这是没有创新的;但从形式感来讲,如艺术家在画梅、兰、竹、菊时,表现出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构图、色彩、线条,那毫无疑问这也是一种创新。第三,陶艺的创新指的是技艺和材料上的创新。技艺包括烧成、釉料的调制、成型的手法和手段等,从某个层面讲,具有很强个体特征的技艺创新也是一种创新。如果这种创新意识、风格很成熟地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里,那么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就有学院派的特征。

随着陶瓷艺术的发展,很多原本不是从事陶瓷材料创作的艺术家开始使用陶瓷为媒介进行艺术表达,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首先是技艺的简单化使外来艺术家能够在景德镇生存下来。第二是分工合作所提供的可能性。景德镇与宜兴、龙泉以及其他陶瓷产区有很大不同,景德镇陶瓷的整个产业、技术等方面从制作泥料开始到烧成一直是分工合作的。便利的分工合作使外来艺术家只需从事他最擅长的绘画就可以,其他技艺都可以交给合作方。第三个是陶瓷市场的诱惑。十年前景德镇的陶瓷市场非常好,吸引了一大批的油画家、国画家来做陶瓷艺术。这当中包括有志在景德镇长期扎根以陶瓷为业或是尝试新材料的艺术家。但也有一些短期创作的艺术家,他们对陶瓷本体语言的把控不足,对陶瓷美感的呈现考虑不足,再则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带有急功近利的成分,作品没有浓厚而纯粹的陶瓷艺术积淀。

当代陶瓷绘画该往何处去,怎么走?首先陶瓷绘画应该有更新的艺术风格。外来艺术家带来了很多新的绘画形式,他们可能对工艺掌握不足,对材料预估不够,但他们却能带来新的绘画样式、新的形式美感。第二,陶瓷绘画艺术应该追求主题性及重大题材的艺术创作,这也是陶瓷艺术发展到今天需要思考的。這样陶瓷艺术才有可能同其他艺术门类如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拥有更多机会和平台并进行平等对话!

虞锋波(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副教授、江西省美协瓷画艺委会秘书长):

结合研讨会的主题,我想谈谈艺术当代性的问题。我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审美是有别于非当代的,这其实很难划分。比如是从塞尚还是从杜尚开始划分现代绘画或当代绘画?我不做史论的整体研究,只对自己的创作负责。我认为无论是绘画还是陶艺,都应将其边缘模糊化,不要划分得太清楚,不要给艺术家贴上标签,如画国画的、画瓷画的。艺术是共融的,可以相互借鉴。陶艺家的立身之本应该是自我人格的完整性。作为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应该具有时代审美。所有的艺术门类不是艺术家掌握技法就行,而是有没有能力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能够表达出来,不是人云亦云、哗众取宠。若是为了创新而去创新,为了形式而去形式,这其实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感知、认知,来源于自身日积月累的学识与艺术素养。

关于材质,我不仅研究瓷画,也接触漆画、水墨画等艺术形式。我希望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能为我所用,能为我的陶艺创作打开思路。我的作品有从平面到立体、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并接近于装置形式。这不是单纯的装饰,如在“十二相—当代陶艺邀请展”中的“对话生命系列”大型手模装置。我认为很多的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陶瓷语言、装饰语言及艺术的感知语言。

我在三宝蓬美术馆展出的一件手模作品,灵感来源于世界各地的人到景德镇疯狂采购丁腈手套的“热钱”现象。事实上,对于传统,我们自小开始接受,传统其实已经植入了骨子里。而如何更敏锐地用陶瓷创新语言去表达个人眼中的时代,是陶艺家们应当重点探索的。

刘寒(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江西省美协陶瓷艺委会秘书长):

我个人觉得,传承陶艺的道路上有时过于重技轻道。在传统领域,陶艺的学习是从模仿与临摹开始,按统一标准来学。青花瓷的发色及年代都得与标准相似,选择的题材也是山水、高仕、童子、飞禽走兽之类,这与当下的时代生活相距甚远。

创新还需依托于材料与技术。从瓷土变成陶瓷作品,这其中有很多道工序,是一门大学问。由此,陶艺创作考验的也是创作者的艺术综合能力。我主张陶艺家多深入生活,多去写生再创作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另外在技艺方面,可结合新彩、粉彩、五彩、青花以及颜色釉等,去创造新的可能。

中国陶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颜色釉作为陶瓷装饰也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颜色釉通过窑变后的效果使陶瓷绘画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包括除了强调釉色外,也注意釉与器型、釉与画面的结合,为色釉彩、综合工艺装饰、色釉瓷雕等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

随着科技进步,景德镇窑炉烧制也有了长足发展,这使得釉料更加丰富多彩,景德镇很多外来艺术家用颜色釉进行窑变创作,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

杨震(江西省美协秘书长、教授):

2021年省美协换届成立了19个专业艺委会。形成了一支专业水平精、学术力量强、社会威望高的专家团队,团结了全省各地区的美术家,在鼓励指导艺术创作、加强学术引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美协陶瓷、瓷画艺委会的成立,为全省陶瓷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瓷画艺委会成为全国各省美协中唯一的艺术委员会,给陶瓷绘画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上千年的陶瓷绘画正式命名,开创了陶瓷绘画的新纪元,为江西本土的文化艺术发展输入了新内容、新血液、新故事。这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拓展我省美术界的陶瓷、瓷画专业人才培养,助力我省美术事业、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我省文艺事业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省美协陶瓷、瓷画艺委会的成立是我省美术事业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也是推动当代陶瓷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艺委会作为学术领头人要有清晰的学术定力,需要不断推进陶瓷艺术的学术规范、学术机制、学术标准的建立;在创作上要注重学术引领,鼓励创作在技术上有含量、形式上有创新、审美上有深度的与传统陶瓷艺术相关的手工陶瓷艺术作品,提倡传统技艺在材料、造型、装饰、烧成等方面进行创作并兼具创新的作品,鼓励全省的陶瓷艺人、艺术家在优秀传统陶瓷审美体系中的个性化演进并体现时代新风的陶瓷艺术创作。艺委会需要举办具有鲜明学术主题的陶瓷艺术专业展览,开展形式多样的作品研讨和积极的创作评论,提高陶瓷艺术创作的文化共识和专业学术含量,体现艺委会自身的学术价值,扩大我省陶瓷艺术在业内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知度。

叶青(江西省文联主席、中国评协副主席):

省文联十分重视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对景德镇持续推进陶瓷文化发展繁荣充满信心和期待。《创作评谭》杂志在新的一年将加强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推介与关注,这是一个很好的策划,体现了辦刊思路的拓展。希望在省美协和相关艺委会的支持下,《创作评谭》杂志把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个选题做好,做出质量和影响力。今天受邀参加会议的专家们围绕会议的主题和话题设置,谈得很有深度、很精彩。众所周知,2013年以后陶瓷艺术的市场有些趋冷,但关于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的探索反而更丰富起来。这说明艺术与市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可能更有利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省文联十分关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当代发展,特别是对具有特色的瓷画的当代创新、走向全国,一直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前不久,在省文联党组的支持下,省美协在艺术委员会换届工作中,分别成立了陶瓷艺术和瓷画艺术两个专门的艺术委员会,正是旨在进一步推动具有优秀传统和当代传承的瓷画的健康发展,在与当代陶瓷艺术的借鉴交流中,形成自身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的独特探索,取得更具有说服力的丰硕成果。传承与创新密不可分,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着眼点,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传统的价值。就推动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而言,我提三点意见:一是要积极推动陶瓷艺术实践与学术研究的融合发展,充分利用行业、刊物的对话,做好现象、群体和个案研究,推动景德镇陶瓷艺术向更深领域拓展;二是要充分加强对瓷画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学术探讨,让瓷画在传承创新中跟上时代步伐,构建成熟的、富于特色的瓷画艺术的本体语言,提升艺术界对瓷画艺术的认知与认同;三是要充分发挥好省美协瓷画艺术委员会与陶瓷艺术委员会两个艺委会的作用,携手团结好广大陶瓷艺术家和广大美术工作者,加强对外联系与交流,请进来、走出去,为瓷画艺术的发展壮大,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