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侠与超级英雄:造梦师的遗产及其文化反思

时间:2024-05-04

刘勇

迈入2019年的门槛,国内外各大媒体又到了盘点过去一年文化事件的时刻。回首2018年,为数众多的文化名人相继陨落,令人扼腕叹息。特别是金庸与斯坦·李先后去世,立刻成为当时的重磅新闻,引发东西方文艺界的广泛讨论,这足以证明他们生前盛名与影响力。毋庸置疑,数十年来这两位文化名人都在大众文化领域内产生了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他们通过小说与漫画的流行艺术形式建构出了一个气象万千而又令人痴迷的虚拟世界:“江湖”和“漫威宇宙”(Marve]Comics Universe,简称MCU)。

于是侠与超级英雄就有了各自纵横驰骋的疆域,他们的传奇故事令无数粉丝血脉贲张、情难自已。而在当代空前发达的媒体工业和娱乐产业的助推之下,这些虚拟形象转瞬之间活色生香,颠倒众生,立刻就能兑换成真金白银。如今,金庸与斯坦·李驾鹤西去,功名利禄已成云烟,是不是也到了任人评说、盖棺论定的时刻?

斯坦·李在金庸之后去世,相差不到两周。国内有文化记者撰文宣称斯坦·李是“美国的金庸”,这种比附自然是简单粗暴,不着边际。不过,细细追溯他们两位的职业生涯以及毕生成就,居然有诸多若合符节之处。

金庸与斯坦·李出道成名都离不开香港与纽约。但严格说来,他们都不是土著。金庸原名查良镛,是浙江海宁人。而斯坦·李原名斯坦利·马丁·利博,虽出生于纽约犹太家庭,其实是罗马尼亚后裔。香港与纽约骨子里都是商业气质极其浓厚的大都市,寻常人谋生不易。虽然金庸与斯坦·李都以文人自居,创作武侠小说与漫画却并非其理想目标,但在商业大都市中他们还是不得不为稻粱谋,最终都成为此中圣手,成就了一世功名。

众所周知,中国新派武侠小说诞生于香港,而美式漫画的原产地就在纽约。金庸与斯坦·李都不是创始人或开拓者,但这两种大众艺术都在他们手上获得了新生,也被他们推上了创作的巅峰。个人的才情禀赋与时代契机达成了某种奇异的效应,英雄与时势的古老话题由他们书写出新的篇章。更巧合的是,他们的创作高峰都集中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且均在1972年停止了各自的创作。

金庸与斯坦·李都是文人气质浓厚的创作者,这也是他们的成就远远高于同辈作者的根本原因所在。武侠小说与漫画都在他们手里得以脱胎换骨。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位大师的作品视野更为宏阔,文化格局也更为高远。这集中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态有极高的敏感度,并力图表达出自己的个人关切与观照。

金庸对中国传统政治机制与运行规则了然于心,因此在写作当中展开了颇具深度的批判与反思。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作品对某段错误历史的影射,流传至今依然发人深省。斯坦·李则喜欢将漫画与社会政治现状联系起来,以此来批判现实。读者在他的漫画中经常看到他对具体社会议题的关注,比如毒品、战争、赌博、种族歧视以及平权主义,甚至因此还推动了漫画审查制度的改革。而对于冷战时期压抑阴郁的社会氛围的敏锐体验,斯坦·李创作了《绿巨人》《x战警》以及《钢铁侠》等上乘之作。以上种种都证明了他们一直秉持了超越一般大众消遣读物的艺术雄心与追求。在金庸看来,武侠小说应该具备历史小说的文学水平与思想高度,而斯坦·李证明漫画不应该被视为低幼水平的商业创作,完全可以拥有文学高度的复杂个性和丰富情节。

无论是金庸的侠还是漫威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奇技淫巧的因素更多地让位于主人公的人性因素。无论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都是作者为笔下英雄注入人性特征的鲜明标签之一。因此他们所塑造的人物,不论是东方的侠(郭靖、杨过、萧峰、令狐冲),还是西方的超级英雄(钢铁侠、蜘蛛侠、绿巨人、美国队长),都不是天生的无敌勇士。他们在百炼成钢的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英雄亦凡人”的底色。譬如斯坦·李最钟爱的人物就是彼得·帕克。他原本就是个青春期饱受欺凌的小宅男,后来即使有了超能力能够变身蜘蛛侠,也有一次因为罹患甲沟炎而不能使用超能力。熟悉斯坦·李的粉丝一眼就看出这其实就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金庸当年因为长子查传侠自缢身亡而抱憾终身,因此对生离死别的体验刻骨铭心。一旦他的作品涉及此类场景就格外感人肺腑。《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绝情谷生离十六年,《倚天屠龙记》中张翠山被围攻只得白刎于师父张三丰身旁,这些都是金庸小说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经典段落。

无论是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是斯坦·李的漫威漫画,都是以连载的形式赢得读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都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商业逻辑,与流水线生产本质并无根本不同。不过天才的创作者总是不甘放弃与体制博弈周旋的生存空间,他们总是冀望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个性与人生体验。再苛刻的批评家也不得不承认,金庸与斯坦·李的确是其中极少数成功的范例之一。

颇为有趣的是,国内在翻译美国漫画中超级英雄名字时基本的策略就是凡是后缀是man的一律翻译成侠。因此不论是漫威漫画中的Tron man,Spider man,还是Dc漫画中的Barman,Wonderwoman,统统在中文语境中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侠”(钢铁侠、蜘蛛侠、蝙蝠侠以及神奇女侠)。这当然是翻译中常见的归化策略,但也指明了侠与超级英雄的某些共同之处。

最重要的共同点在于,无论在金庸小说中的“江湖”还是在斯坦·李的“漫威宇宙”当中,侠与超级英雄大多是作为被遗弃的孤儿来到这个世界,童年生活颇为压抑甚至于非常凄惨,然后从底层崛起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一举成为能够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

借用美国著名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理论,这是古代神话传统中“英雄旅程”(the herosJourney)母题的现代书写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金庸与斯坦·李都是编织这种英雄梦想的非凡造梦师。稍显不同的是,金庸负责完成“千古文人侠客梦”(陈平原语),而斯坦·李擅长的是“千古卢瑟(Loser)英雄梦”。

中国的武侠小说历来被称为“成人的童话”。而斯坦·李在被问及为何要创造超级英雄时坦承,人们总是对超越现实、充满想象的故事一往情深,而这些超级英雄故事就能够唤起这种情感,让你重拾儿时阅读童话的简单快乐。童话说到底就是在编织梦想,抚慰人心。曾经创作出《霍比特人》《魔戒》的英国作家托尔金曾经谈到童话中幻想的三大价值:恢复、逃避与慰藉。恢复指的是童话能够找回成年人失落良久的童心童趣;逃避当然是通过沉浸于童话世界当中暫时忘却现实世界的各种烦恼;慰藉实则就是表明童话予人心理按摩的功效。在大多数学者眼中,这是流行艺术与大众文化的价值所在,当然也是它的局限所在。

漫威官网曾经用斯坦·李说过的一段话来悼念这位漫画巨人:“我曾经感到难堪,因为自己只是个漫画作者,而别人能建造大桥或行医救人。后来我开始意识到——娱乐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没有了娱乐,他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困境。我觉得如果你能娱乐别人,那你就是在做好事。”由此可见斯坦·李对漫画所蕴含的娱乐价值颇为认同。

对此金庸却有保留意见,他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说:“这部小说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他对自己名下15部武侠小说始终有所希冀,因此才会花费半生心血反复修改他的作品,目的就是希望它们能够登堂入室成为实至名归的文学经典。虽然依旧存在许多争议,但金庸作品的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逐渐得到广泛讨论与认可。

不过在比较东方的侠与西方的超级英雄所代表的价值观问题上,有批评家撰文试图分出高下。在他看来,中国的侠都是向后看的,总是从历史与传统中寻找信心与灵感。而西方的超级英雄基本上是向前看的,习惯于眺望未来以此激发人类对科技的反思。这个评价是否公允呢?

毫无疑问,金庸所描绘的武侠世界对应的是中国人特别熟悉的一个名词——“江湖”。它不妨看作是中国前现代语境下家族以外的社会空间。按照南京大学教授李恭忠的定义,江湖是熟人社会以外非熟人、非透明、乏规则的互动空间。金庸小说所建构的“江湖”,就是一个由侠客这一行为主体勘定、划分与争夺的虚拟世界。毋庸置疑,这一虚拟世界其实是古典社会在文学中的反映与投射。侠虽“以武犯禁”,但他始终严守传统道德的底线,矫正时弊,赏善罚恶,匡扶正义。

斯坦·李所创作的漫威漫画完全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物。超级英雄往往是具有各种缺陷的普通人,超能力的获得往往与发达的现代科技有关。对于现在的年轻观众来说,这一“人设”比较能够得到他们的共鸣。相比之下,金庸世界中的侠则需要约束自我、修炼心性,这一点对于现在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古典,太古典了”。

由是观之,金庸与斯坦·李各自建构的世界都是各有所本的,只是前者与古典中国息息相关,后者则与美国现代社会形成镜像关系。它们并不能必然成为价值判断的根据。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成为文学艺术创作极其深厚的土壤,而相对传统包袱不重的美国文化则喜欢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这一点同样在本国的流行文化中也得到了异常生动的体现。不过金庸始终不甘心在通俗文艺的疆域内拥兵自重,而斯坦·李似乎非常满足于在西方流行艺术的王国中收获各式各样的礼赞与崇敬。

2018年11月下旬,我走进影院观看了漫威大片《毒液》。结束放映时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似乎有些眼神迷离。我心想这片子在美国毕竟是PGl3的分级影片(即13岁以上未满18岁的未成年观众需父母陪同观看),八成吓到孩子了。我笑问:“多大了?没吓着吧?”陪同的父母赶紧解释:“他7岁了,从小就是漫威迷。每部都要看,没事没事!”果然是漫威,粉丝都从娃娃培养起。

对于粉丝而言,金庸的“江湖”与斯坦·李的“漫威宇宙”都是与现实生活并存的“平行宇宙”。那里诞生了无数天马行空的英雄传奇和浪漫传说。而对于影视工业来说,金庸与斯坦·李的作品无疑都是超级大IP。两位伟大的造梦师都被东西方的“梦工厂”(邵氏公司与好莱坞)视若至宝。双方合作亲密无间,各取所需。如今邵氏公司早已烟消云散,好莱坞却势头正盛,影响力无远弗届。以2018年为例,国内上映了几部超级英雄大片,除了《海王》出白Dc外,《复仇者联盟3》《黑豹》《蚁人2》以及《蜘蛛侠:平行宇宙》均是漫威作品。它们的国内票房高达80亿元,而这一年全国总票房才首次突破600亿大关。

而多年来金庸改编的影视作品一直不温不火,影响力也大不如前。最新消息是著名导演徐克拿下了《神雕侠侣》的电影版权,但他的新片《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口碑与票房双输,因此也不能抱太大期望。

美国漫画在国内并无多少铁杆粉丝,但好莱坞经过多年布局已经精心喂养出一大批漫威电影粉丝。美轮美奂的电影特效、炫酷无比的人物造型以及轻松幽默的电影台词,这些都是吸引青少年观众走进影院的精巧噱头。他们对冗长夸张的漫威英雄谱系津津乐道,甚至会为钢铁侠与美国队长的战斗指数孰高孰低引发争论。这一点倒与我們当年争辩谁是金庸小说中武功最强者如出一辙。

此消彼长,江湖已远,英雄梦犹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