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四人谈

时间:2024-05-04

历史的伤痛和文学的责任

□李炳银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红军走了,可因为伤病、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留在闽赣苏区的人们从此开始了一个更加艰难的斗争生活。数十万白匪的涌来,苏区原来的政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完全改变了惯性,黑云压城,暴风骤雨,日月倒悬,泪涌血溅,使不少曾经活跃战斗在革命洪流中的人们,遭遇到因为失败而需要承担的所有灾难。

瞿秋白被捕惨遭屠杀,陈毅、项英等人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敌后游击战争,更有不少曾经的女性革命者,或因身负伤病,或因怀孕在身,或因夫君无踪,或因与丈夫联系中断,或因曾经是红军的妻子而滞留在苏区的女人们,从此开始了人生最为不幸和苦难的日子。有关红军长征及胜利的记载很多,而这些因为长征而衍生的社会人生内容,过去却很少有人提起。

但是,真实的事实具有穿透时空和历史的力量,事实总归是会因存在而被人发现和光顾。在长征70年之后,江西作家卜谷,经过长达十几年时间在当地山乡的走访调查,终于发现和伴着辛酸眼泪,真实地为这些当年处于革命战争漩涡,后来虽又经历苦难但却长期处于社会生活边缘的人们做了历史的告白。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说是长篇纪实,其实是一个个人物历史生活记录的汇集。这里有坚持当年的约定,一直等待丈夫80年,仍然深情守望不变的池煜华、有与瞿秋白同时被捕的周月林、张亮,经历艰辛,最后却是张亮误死、周月林竟被怀疑是出卖瞿秋白的叛徒含冤27年,遭受许多打击、有漂泊的红军孤女、有失落的元帅妻子、有遗落的红军歌手、有等红军丈夫不回而成“红军尼”的女人等等。在遭受过各种酷刑、奸污、屈辱等境遇后,各种各样因与红军有关而从此出现人生变故的传奇命运,因为和红军有关而存在的血泪遭遇情形,看了使人惊心和感叹。这些曾经的红军故事,这些因与红军有关而出现的人生经历命运故事,是那个革命的岁月造就和遗留下来的革命苦难传奇和不幸人生故事,它的存在因为革命历史的复杂曲折或许不可避免。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是在芜杂浮躁的纪实文学创作中表现出庄严和深情的写作。它突出地表现着作家的社会人生态度和文学创作态度。他不在社会的表层游荡,不在自己的个人世界找寻波澜,他不计辛劳地在山区、乡村和都市奔波,去探究历史的真面目,探视许多因革命而导致的人的命运传奇和惊心动魄的情感故事,在认识感受历史的同时,感受一种人的精神和命运。因此,卜谷所记述的对象,尽管有不少传奇的色彩,像池煜华因为长期倚门等待,竟然将1.1尺高,1.5寸厚的门槛踏出一个大凹槽,仅差一寸就要穿帮的情形,就非常的奇特和富有意蕴。但是,这不同于很多只着眼对象传奇特点而较少内容开掘的猎奇之作,是有很强的真实象征意义的。这种自觉坚守历史观察和肩负文学责任的行动,在现实的文学创作中非常有益和可贵。

革命者人性的善与美

□石一宁

卜谷的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通过14组“红军留下的女人”的故事,写出了一段少为人知、或者说其中的细节少为人知的历史。“红军留下的女人们”这一书名初看起来不是很含蓄和雅致,但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觉得这个书名颇为耐人寻味。因为作品的内容十分凝重,也非常沉重。作品写出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故事、沉重的人物。沉重,是因为苦难;而苦难,是因为信仰,因为理想,因为责任。作品所写的一个个历史片断,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令人潸然泪下,也令人陷入久久的沉思。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心中的波澜可谓大起大伏,感情随同主人公们大喜大悲。这样的阅读效果,体现了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这就是作者深度地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潜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人物的灵魂。

卜谷对这部作品中所写的这些女性人物,对她们的思想、情感,有着透彻的理解和同情。他理解她们的苦难、她们的悲剧命运,更理解她们的崇高,理解她们的善,理解她们的美,理解她们的内心世界的伟大和光辉。如作者对池煜华和李才莲的爱情的理解,对池煜华几十年的等待(实际上也是终生的等待)的理解(《一诺百年的爱情守望》);对彭国涛不讲待遇、不计代价地照顾、侍候46位烈属老人的理解(《46个烈属老人的孝女》)。这些苦难中的女性被苦难所伤害,然而她们对美与善的价值的坚守,却又使她们超越了苦难。

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红军留下的女人们》这部作品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透彻理解,还因为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深刻理解。他所表现的女主人公的苦难和命运,也是革命的艰难和命运。他写出了革命的“后院”,写出了革命的“第二天”,写出了革命与人性的关系,写出了革命与牺牲的关系,写出了革命的代价;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善待每一个革命者、如何善待每一个革命儿女的严峻问题。但如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们一样,作者对革命没有怀疑,没有悲观,而是以一个个女主人公的传奇遭遇和命运,诠释了中国革命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作者对中国革命的思考,不是以理论的雄辩的语言,而是以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所怀所想,来启发和引起读者的深思遐思。

此外,书的有些篇章似可再加充实。如《美丽如狐的女“红匪”》一篇,主人公廖秀姑后期的经历事略有些模糊,颇让人有扑朔迷离之感。对再现革命历史的艰苦卓绝,或折射革命与人性、革命与人的命运的深层关系和主题,可有更充分些的采访和更开阔一些的思路,或许应是卜谷下一步创作的用力所在。

红土地上的坚守

□贺绍俊

红土地是典型的江西地貌,有时候我们会用红土地来指代江西。记得20年前,江西文学界曾经发起过一次“走出红土地”的讨论,江西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痛感江西文学因循守旧,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认为作家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江西这块土地,而应该开阔眼界,吸收新的思想,才能在文学上有所作为。今天,再次提到这场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看来,红土地应该有两层含义。一个自然是指江西的地貌特征,另一层意思是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了红色历史的辉煌。

我以为身处红土地上的作家们,不仅要有“走出去”的胸怀,而且还要有“坚守住”的信念——坚守住红色历史的精神价值。

卜谷深深懂得红色历史的分量,红色历史也成为他最为重要的写作资源。他这方面的作品就有《少共国际师》和今年出版的《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卜谷是一位很有心眼的作家,也是一位不辞辛劳的作家。他生长在红色历史积淀最深厚的地方,可以说身边到处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源,随手拈来就可以敷衍成篇,但他并不做讨巧的写作,而是花很多时间进行艰苦细致的采访,挖掘更多的一手资料。《少共国际师》是他30余年体验生活和采访积淀的结晶。《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前后也进行了十来年的采访,获得大量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卜谷还善于寻找特别的角度,通过特别的角度,能够触摸到历史的皱折处。《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卜谷在这部作品中写了十多位红军时代参加到革命洪流中的女人。专门写革命队伍中的女性,这就是一种特别的视角。

今天,红色历史似乎又红火了起来,但这种红火是被消费主义裹挟着的红火,在娱乐至上的原则下,人们不惜以亵渎、歪曲、颠覆其精神价值的方式去书写红色历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坚守住”的写作姿态就有了特别的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就应该对卜谷的写作给以大力的支持。当然,这种坚守住不是守旧,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不求发展,这种坚守住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坚守住。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又应该对卜谷的写作赋予更大的期待。因此我情愿将卜谷的作品看成是一块璞玉,如果施以更加精细的打磨,一定会变得更加璀灿夺目。

革命、牺牲与文学的本色

□陈福民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是卜谷以自己真切的责任感历史感,为中国革命的女性树碑立传所做的一次成功努力。

红军这一代跟抗日这一代,差别很明显。因为抗日是全民族的抗日,各界精英奔向延安或者奔向重庆,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准相对说是比较高的。但是红军这一代,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主体都是我们土生土长不识字的农民。正是这样一批人养育和支撑了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为中国的现代历史转型奠定了一个基础。革命是从这里出发的,它就是中国农民与中国革命的命运或者宿命。卜谷通过《红军留下的女人》这部书的写作,挖掘了呈现了或者说再现了我们所熟悉的革命历史之外的一种真正的革命历史。当我们从农民和女人的视角去看历史,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革命,你就会看到,原来在中共党史或者中国革命史中那些波澜壮阔、伟大光辉的革命之外还有这样一个革命。然后你会去想,究竟哪种革命是最符合革命的真相呢?这样的设问当然是没有意义的,应该说都是真相。但是卜谷这个作品,从一个鲜为人们关注的视角,给我们补上了一个更为原生态的、更关乎我们生命感受、更容易为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理解的历史。

第二个启示,就是在“革命之外”。每当说到革命,很自然就会想到政党、战争、国家、未来等等,这都是革命题中应有之义。但同时,革命是要死人的,革命是要吃饭的。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所说的,马克思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因此,使每个人以及这些人构成的一个族群或者国家能够拥有吃饭的权利,是革命最伟大的定义。《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在这里所呈现的革命,正是由那些具体到了“吃、喝、住、穿”的生活元素所构成的。比如革命胜利后黄明生军长寻找他失散多年的瞎妹妹,按照通俗的想法,哥哥当了将军、军长,要从贫苦破落的地方接妹妹到北京那么神圣高贵的大地方去享受荣华富贵了。兄妹团聚的背后是成功者对牺牲者予以弥补的革命逻辑,而放弃团聚,似乎是一种生活逻辑。仔细想,哪个逻辑更强大更真实呢?这是需要作出选择的。最终,这个女人选择留在瞎丈夫身边。这个老瞎子不仅是她的丈夫,还是她的老师,她落难时的救命恩人。如果革命离开了这些很真实的元素,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

第三个启示,就是在“江姐之外”。这部书的主题是红军留下的女人们,主角是女人。战争让女人走开,但中国革命请女人参加了。以往我们所了解的中国现代革命中的女性,基本是江姐、赵一曼、刘胡兰这一类慷慨赴死、英勇就义的形象。这固然是非常真实的一面,但是卜谷写红军留下的女人们的这一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在江姐之外,还有如此平淡悲惨的牺牲——我们说的这个英勇牺牲,不是喊着口号的英勇牺牲,而是跟生活逻辑相关的令人震撼无言的一系列的牺牲。这牺牲,不仅是死亡,还有生离死别、颠沛辗转,恐怖、饥饿以及被强暴、被贩卖,无数次的生育。她们是一群被作践、被压迫的人,然后她们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屈辱一生支撑和养育了革命。在江姐之外,中国革命的女性,是有相当这样的一批人。关于女性在战争和民族动乱中所付出的牺牲,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个视角。革命暂时失败了,这失败以及更为悲惨的牺牲,同时是由女人来承担的。关于中国革命这样一段由女性承担的历史,此前很少被正面触及过,偶有触及也会刻意拔高渲染英勇,但是卜谷并没有用那种特别深情的文学手法去夸张伟大的意义,而是写出那如生活一样的平实、质朴与艰难。

在历史之外写历史,在革命之外写革命,在江姐之外写女性,不管在哪个之外,最终都要回向文学之内,都要通过文本来说话。如何去面对纪实文学在叙述上的困难,可能是卜谷在未来写作中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一个问题。

(《红军留下的女人》,卜谷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出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