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沈阳故事:写在盛京戏曲论坛成立五周年之际

时间:2024-05-04

郑永为

2016年金秋,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原沈阳市文化广播和新闻出版局)、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的领导及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代表共同为盛京戏曲论坛徽标揭牌。盛京戏曲论坛的成立依托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办发〔2015〕52 号)的大背景,而成立五周年又恰逢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作为一个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典型案例,讲述了文艺评论阵地建设的“沈阳故事”。

天时、地利、人和。盛京戏曲论坛的发展依托沈阳日新月异的艺术实践和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它的品牌建设和学术影响则有赖于全国艺术名家、青年学者、新闻媒体的广泛支持。五年来,盛京戏曲论坛成功举办了主题论坛、专题研讨、名家讲坛等板块近20次活动,与西湖论坛、万科地产等品牌强强联手,戏曲研习社进入了万科社区,戏曲进校园走进了清华大学。就像戏剧艺术本身一样,论坛是一种综合化、交互性、现场感、仪式感极强的模式,是一种在现实空间思想碰撞、深度交流、即时互动的评论活动。如何避免单摆浮搁的分散形态,进而形成成果积累并产生叠加效应,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品牌化。盛京戏曲论坛的徽标被沈阳市文旅局副局长马今誉为“盛京印”,它是由“盛”和“京”构成的一个“戏”字,不仅具有极高的品牌识别度,同时将沈阳和戏剧巧妙地融为一体。标识虽小,却蕴涵着清晰的思路,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精确的支点,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为“振兴地方戏曲的重要举措”。沈阳作为戏曲在东北发展的热点区域,京剧有“关外唐”,评剧有“韩花筱”,也确实具备戏剧前沿理论传播节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积淀。毋庸置疑,作为对思维密度和影响范围要求极高的文艺评论平台,地域特征仅仅是它的根基,面向全国才能体现出应有的开放性。尤其在信息相对闭塞的东北,如何以观念更新促进戏剧发展和艺术生态优化,通过增强艺术思维的活跃度增强品牌影响力,都是盛京戏曲论坛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如果以此为视角,应该说盛京戏曲论坛具有不凡的先天禀赋和不俗的全国基因。盛京戏曲论坛依托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研修班群体,最初的定位就是将沈阳打造为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的聚集地。正是在这一层基调之上,先后有来自全国的青年戏剧评论家50余人次参加了论坛,宣读的学术成果,并获全国性和省级权威奖项,充分保证了盛京戏曲论坛的学术品位和全国影响力。青年戏剧评论家郑荣健表示:“听到盛京戏曲论坛发出青年的声音和时代的声音,真是感到心潮澎湃,有感触有激动,但更主要的是骄傲。为这个时代对文艺的重视而骄傲,为这个时代所赋予我们的使命而骄傲,因为我们‘聚是一团火’为戏曲奔走发声。若干年后,也许我们会欣慰地回忆起,曾经有一次意气风发、激浊扬清的美好相聚,它的坐标在沈阳,夏花盛开,人面如妤。”

盛京戏曲论坛是沈阳市具有全国影响的品牌文化活动,它的发展离不开宣传文化系统领导的重视和扶持。辽宁省和沈阳市宣传文化系统领导不仅多次亲临论坛,相关领导还曾亲自主持研讨活动。但政府对本论坛重视而不深度介入,资助但不具体运作。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沈阳大学先后主办论坛,但始终坚持专业的事由专业人做,充分赋予论坛的学术独立性。正是这种张弛有度、呵护有加的托举,跨区域、高规格的学术委员会承担起重要职能,在选题、阐述、发布各个环节深度参与、缜密策划,保证了论坛运作的学术性和创新性。也正是这种类似于课题组的项目化运作模式,使其规避了机构整合等行政建制的调整,增强了持续性,减少了波动率。作为一个戏剧主题论坛,盛京戏曲论坛的运作也渗透着戏剧理念,学术委员会的选题及策划案由指导单位把握方向,具体运作和实施由依托于沈阳艺术创作研究所的秘书处执行,然后邀请各个研究领域的名角走上前台。

“理论与实践共振,学术与艺术交响”是盛京戏曲论坛的鲜明特征。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剧作家罗怀臻主持了“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现实题材的戏曲创作”“新时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三届主题论坛,精准聚焦前沿性问题、方向性问题,充分凝聚了全国青年戏剧评论家的思维结晶。论坛无疑是发扬艺术民主、学术民主以形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的最佳形式。罗怀臻曾在论坛上指出:“盛京戏曲论坛是青春的聚会和思想的砥砺,希望我们不是重复一些问题,而是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回应这些问题。我相信盛京戏曲论坛会留下一些印迹,产生一些思想,留下一些观念,可能载入史册,成为这个时期值得记载的标志性理论话语。”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策划的专题研讨板块紧密结合艺术实践,以全国视野聚焦本地新创剧目,通过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提升艺术生产品质,先后举办“评剧《孝庄长歌》作品专题学术研讨会”等多次专题研讨活动。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文章,时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等资深专家在盛京戏曲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观点,为相关剧目的打磨提升提供了权威依据。思维的碰撞、深度的交流,拓展了艺术家的思维和视野,而这必将对区域艺术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需要跨区域聚集的文艺评论活动,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使论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也彰显了立足区域的独特优势。2020盛京戏曲论坛以退为进,提出了“拓展、融合、跨界、转化”的口号,通过“区域收缩、领域拓展”的思路,将重心向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梳理这一路径转移。老北市是老沈阳市井生活的缩影,在其重新开市之际,盛京戏曲论坛以“盛京戏曲,北市梨园”为主题,通过《墨戏·开场——盛京戏曲人物画研究展》《北市梨园——盛京戏曲之夜》《校园和梨园——沈阳戏曲进校园推进交流会》及“盛京戏曲舞台最佳印象推介仪式”,让戏曲成为老北市的新热点。尤其是文博专家与戏曲名家对话的“戏曲与博物馆”话题,拓展了思路,引起了热议。盛京戏曲论坛的专题研讨不仅在理念上对盛京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中也收到了实效。

2021年在举国庆祝建党百年的氛围中,盛京戏曲论坛精心策划了系列专题研讨活动。《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第一个口述史研究项目,为辽宁省艺术学科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奋进百年:党领导下的辽沈艺术发展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辽宁艺术名家口述史研究》研讨会”,不仅对该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同时也是一堂回顾党领导下辽沈文艺发展的生动党课。而对于沈阳戏曲流派传承的发掘与梳理,无疑为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提供了新的素材。“唐韵笙风——唐派传承暨唐派传人张宏伟从艺五十年专题研讨”,探讨唐派京剧的艺术精髓和审美风范;“俊俏百年——纪念筱俊亭诞辰100年专题研讨”,在筱俊亭百年诞辰之际追忆筱派形成和独特风韵。音乐剧《镌·刻》是辽沈舞台庆祝建党百年的代表作,首演次日举办的 “音乐剧《镌·刻》剧目研讨会”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近40位嘉宾汇聚沈城,就该剧的创新价值、艺术特色、打磨提升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相对于绚丽多姿的艺术实践,盛京戏曲论坛是文艺评论活动;而从文艺评论阵地建设这一角度,盛京戏曲论坛又是足迹清晰的实践者。产生于新时代,走过五年岁月,又逢文艺评论发展的新契机。盛京戏曲论坛将夯实现有基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通过更为广泛的合作、更高层面的扶持、更为灵活的机制,将盛京戏曲论坛建设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阵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