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晓军
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必然先是去欣赏作品的,而不是事先备好一套理论、几条法规去衡量作品的。因此,深入艺术现场、熟悉创作实况、感受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思维是每一个评论工作者的“第一课”、每一次评论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切实做到“第一课”“第一步”,才有可能与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形成一种对等共话的关系,从而奠定开展交流、作出评论的基础。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的要求。在文艺领域中,“精神食粮”的丰富性不仅指创作“百花齐放”的丰富性,同时还指评论“百家争鸣”的丰富性。究其原因,一是众所周知,文艺包括创作与评论,两者犹如双轮和两翼,同步并进、缺一不可;二是随着大众精神生活数量的提高与质量的提升,凭借线下尤其是线上媒体评论功能的大量供给与广泛流行,人们对文艺评论的需求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有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社会公众已不满足、不局限于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单向度欣赏,而是大面积、多层次、多向度地延伸至对作品、产品的评论和评价了。对文化的高要求,实际上是对民主的高要求。这些现象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们对文艺评论作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质量需求越来越高;二是人们对文艺评论作品的评论,即“再评论”越来越多,与评论家交流、切磋的愿望越来越强。当下人们对评论文章的阅读量、点击量明显增加,对各类思想观念、评论观点的点赞者、批评者明显增多,由此导致“大咖”“砖家”成为流行词,都是对上述两点的印证。三是人们对评论写作的浅层参与和深度介入越来越普遍,前者如公屏弹幕、公号微评;后者如论坛发声、专业投稿等。例如去年在浦东新区举办的一次全国文艺评论征文大赛上,有专业背景的评论工作者与没有专业背景的评论爱好者的应征稿件的比例为4:6;又如某位酷爱评弹的理工科教授,退休后通过撰写发表评论文章,进入了评弹圈和评论界,不仅加入了中国评协,而且收获了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奖项。这显然是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现了整体进阶,并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现象和趋势。为此提供平台、作出贡献,文艺评论正当其位、责无旁贷。
这对文艺评论界而言,既是一次期待已久、令人雀跃的机会,又是一个前所未有、使心悸动的挑战。为应对和迎接这一现象和趋势,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任务和工作有很多。首先要继续提升专业水准、提倡优良学风、夯实文化底蕴,在推优驱劣、去伪存真时充分做到以理立论、以理服人—这是文艺评论家的立身之基、立言之本;其次要扩大业务涵盖、增强交流能效、努力改善文风,力求深入显出、雅俗共赏,以便更自觉和更真诚地接受社会大众的鉴赏和评判。这是当前形势的需求,更是社会主义文艺人民性的要求—既然创作与评论均属于文艺,那么既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家”,也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评论的鉴定家和评判家”,前提便是做到“接地气”“说人话”。对有志愿和有能力的人而言,没有什么深奥的知识和艰深的道理是不能向公众表述的,关键不在于“讲什么”,而在于“怎么讲”。这一点需要向在线成功的网红专家们加以学习。其三是用高尚的道德、深厚的学养、真诚的态度及作为,迎接并融入日益增加的文艺评论爱好者群体,引导他们进入理论的大殿堂和评论的百家园,自觉地接受他们的请益,坦诚地接受他们的评判,力求与他们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朝着具备正确文艺观念、拥有相应专业知识、培养辩证理性思维、提升艺术审美趣味,增强对文艺作品、人物、现象、思潮的是非鉴定能力与美丑判断能力的方向进步,为推动文艺创作繁荣、文艺界德艺双馨和全社会风清气正作出应有的贡献。
笔者认为,这正是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背景及动因。《意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问题意识和履职意识,研析了新时代文艺评论事业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现阶段文艺评论工作的新目标新任务,从方向的把握和坚持、价值的标举和引领,到阵地的巩固和开拓、体系的构建和扩展、组织的保障和运作,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在文艺评论领域的坚决贯彻和具体实行,是推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文艺创作繁荣、社会风尚积极向上、文化强国早日实现的纲领性文件。
笔者对《意见》感受最深的,是认为其充分体现了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在原则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尤其是在专业性和群众性的高度统一,指向了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导向的与时俱进、与势俱进和与人俱进。与此同时,《意见》充分尊重了文艺评论的内在规律,为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科学、系统、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须知,以人为本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領域的达成是不尽相同的。哪怕与文艺创作相比,文艺评论领域也有着自身理念的独特性与实践的规定性。
那么,新时代文艺评论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笔者注意到《意见》第三点“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分别从文艺评论标准的健全、严肃客观的评价态度、“批评精神”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既击中了当前文艺评论的短板和软肋,又抓住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要害与重点,尤其是那一句“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将政治性与文艺性相结合,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涵盖了上述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三大任务。以此标准进行考量,可保证在众声喧哗的当代社会中,清晰辨别什么是文艺评论,什么不是;什么是好的文艺评论,什么不是;什么是人民需要的文艺评论,什么不是……从而作出或坚持、或纠偏、或引导、或抵制的倡导及行动。
1.“历史的观点”。首先,这是文艺评论在哲学层面上的保证。作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一大精髓,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深刻把握、综合运用,可对人类文艺历史发展的总体和细部作出科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训梳理,作用于当下的文艺评论工作实践。其次,这是文艺评论在中国智慧上的继承。中国人向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传统,这对考察历代文艺的兴衰成败、总结中国艺术发展规律同样极为适用。中国拥有大量独特、杰出的优秀文艺评论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加以创新性发展,辅以世界优秀文艺理论,可成为当代文艺理论创新、文艺评论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反之,无视甚至贬低历史,必然堕入历史虚无主义,绝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评论。其三,这是文艺评论在具体实践上的功课。对于某个文艺作品、现象、思潮,若不对该品类的历史有足够的认识、清晰的研判,那么就算有所见解,至多仅为零光片羽,不可能是完整的,更不可能是深刻的。
2.“人民的觀点”。首先,这是文艺评论在政治层面上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那么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的文艺评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评论。因此,《意见》作出了将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相统筹,将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阐述。其次,这是文艺评论在文化建设上的任务,当代的所有文艺评论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满足人民群众对文艺评论的参与愿望和介入要求,并同时从人民群众在文艺评论的创造实践中获得教益与进步。这也正是文艺评论的人民性所决定的,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当前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发现、培养社会公众中的文艺评论爱好者,使他们更好地拿起和运用评论这把“水果刀”,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其三,这是文艺评论在自身构建上的标的。要主动拥抱群众、接受群众的鉴赏和批评,就要将深刻的思想、广博的学识与通俗的表达彻底打通,能用常用语汇表达的,绝不生造语汇;能用常规句式表达的,绝不故弄玄虚;能用母语表达的,尽量不用外来语—尤其是对诗词、戏曲、书画、民乐等中国独有的传统文艺品类而言。“说人话”的意思和意义,是说圈内外的人都能听得懂的话,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理论评论界的老前辈们好好学习。其四,这是文艺评论在自我完善上的境界。随着对文艺评论的关注度、认同度、支持度、参与度的不断上升,人们必然会对评论家的人格形象、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产生更好、更多、更大的期待。表面上看,这与对作家艺术家的期望类似,但实际上要求更高,因为在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领域里,盲从、趋同、无脑类似于“畸形审美”“饭圈乱象”的发生及程度,会大大地低于文艺作品和文化娱乐产品的领域。
3.“艺术的观点”。首先,这是文艺评论在本质属性上的规定。与时政评论、财经评论、工业产品评论等不同,文艺评论需要同时具备文艺审美的能力与专业学理的配置。换言之,文艺评论是从审美出发,并始终伴随审美进行的一种理性行为。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必然先是去欣赏作品的,而不是事先备好一套理论、几条法规去衡量作品的。因此,深入艺术现场、熟悉创作实况、感受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思维是每一个评论工作者的“第一课”、每一次评论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切实做到“第一课”“第一步”,才有可能与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形成一种对等共话的关系,从而奠定开展交流、作出评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们提倡评论家与作家艺术家们“交朋友”的原因。另一方面,文艺评论家又须在专业知识、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具备一个相对稳定、不断发展的审美价值观念,努力对评论对象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作出客观的评价、科学的研判,提出中肯的意见及改善的建议,并通过交流不断纠正和提升自我。总言之,文艺评论是一种半感性、半理性并互相融汇的工作,难怪有不少人认为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门类—其因创作而生但不依附于作品,虽靠理论而出但不依赖于理论,是集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文艺创作”。其次,这是文艺评论在社会责任上的体现。文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即是通过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人类灵魂净化、社会道德提升。这就是文艺评论必须敢于批评、善于批评的理由。由此可见《意见》倡导“批评精神”,要求文艺评论工作者在艺术质量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地评价,“讲真话、讲道理、讲正气”的深意之所在。其三,这是文艺评论在追求真理上的必然。笔者认为,“讲真话”主要是从艺术审美出发来讲的,“讲道理”主要从专业学理出发来讲的,对应上述“半感性半理性”的本质属性。而“讲正气”既是从政治立场和道德立场来讲的,又是从艺术立场和文化立场来讲的。可见“讲真话”是文艺评论的最低要求,如果一个评论家或因人情、或因红包而不讲真话,岂止不是在评论,更是有违于道德,比之于讲真话的文艺评论爱好者都不如。“讲道理”则是文艺评论的进阶要求,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统领,以专业知识、专业理论、自身审美价值系统开展工作。而“讲正气”才是文艺评论的最高要求,因其同时注重了政治、道德、艺术、学理等各方面的要求,并且注重用正气来凝聚、汇集那些“讲真话”“讲道理”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彼此坦诚相见,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须知文艺评论家并不是神仙上帝,不是天生的真理代言人,所以在追寻自己的文化理想时,也必须时刻向内反思自己。那些把“说真话”演绎为“说真理”的评论家要么是愚蠢的,要么是浮夸的,因其既缺反思之心,又乏争鸣之愿,更无自我提升之志。“讲正气”的重要内容,在于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争鸣空气,通过互相争鸣,促进自我反思,才能有效避免在“讲真话”时可能出现的感性偏激,在“讲道理”时可能出现的理性偏颇,通过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将文艺和社会的真理、人性和人类的真理越争越透、越辩越明。
4.“美学的观点”。 首先,这是文艺评论在民族精神上的归依。中华美学精神的外在表现为深厚、博大、独特的美学观念及审美趣味、审美偏好、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其内在特质正如***总书记所提出的“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同时,中华美学精神内含的兼收并蓄、中庸和谐,则对外来文化具有接受的度量、包容的雅量、融汇的能量,正所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新时代的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者,首先应通过对中国文学精神、艺术精神的解析、提炼,加以传承与弘扬,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合成新时代的中国美学精神,进入当代中国人的美好精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性的存在,其潜存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意识深处,因此文艺评论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意蕴阐释、生发及表达上是否成功,特别是在“双创”上是否成功,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鉴定家和评判家。其次,这是文艺评论在人格完善上的召唤。就社会性而言,文艺评论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美学教育。评论家虽然看似不在讲堂、没有课本、没有学生,但因其研究、传播具有很强的美学教育功能,所以社会便是他们的讲堂,评论便是他们的课本,社会公众随时随地会成为他们的学生。这些极可能为人师表的人,既然他们崇尚、宣扬、传播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他们自己应该也是美的,至少是在不断地追求着美的—是在追求高尚道德情怀的人、追求高度文化修养的人、追求高雅人格魅力的人、追求高度真诚坦白的人。因此,在新时代培养、壮大文艺评论人才队伍的进程中,应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人格完善的指标,作为衡量文艺评论家的尺度,将“德评双馨”与“德艺双馨”等同起来、融为一体。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与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共同担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和职责,才能让我们的优秀文艺评论与优秀的文艺创作共同构成“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才能让优秀的评论家与作家艺术家们并肩同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作者 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