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钟金
本文以刘海粟美术馆策划的“天潢贵胄—从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展览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该展的策展理念和展览运作,进一步探讨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下,传统艺术策展的新思路和新观念。“天潢贵胄—从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展览围绕着这幅画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古画鉴定、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跨学科的探讨。展览把相关争议呈现在公共美术馆中,向公众抛出问题,借此形成思考和交流的平台。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美术馆以学术研究为主导,主张体现问题意识,整合相关的学术资源,利用灵活的策展方式向观众展现古画藏品的独特魅力。
古代书画作品需要策展吗?
显然,展览有没有策展人,观众的观展体验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当下的美术馆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即以观众、公众为中心,“策展”这一角色也开始介入传统艺术展览。在展览策划上,古代艺术展不像当代艺术展览可以參考西方的策展方法和模式,比如上海双年展、广东三年展可以去借鉴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策划中国传统艺术展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和模式可以借鉴,只能通过不断的操作性实践和探索,去系统地研究关于展览策划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策”从竹,马箠也。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展”,转也。有扩大、扩展,陈述、陈列之意。故,“策展”需有尖锐的观点,能够引发讨论,为不同见解碰撞和交流搭建平台,由此推动或扩展在某些领域的新认知。侯瀚如不久前写道:“策展人的作用是文化批评的知识产生。在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内激发和促进辩论……将某种观点形象化,挑战或打破固有的秩序。”1对展览策划理念和手段的讨论往往针对现当代的艺术品,尽管以博物馆为首的一些机构开始尝试以不同的展览方式来解读古代作品,但仍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刘海粟美术馆是国内少有的拥有古代藏品的现代美术馆之一,这些藏品主要以刘海粟个人收藏捐赠为主,藏品几乎贯穿整个中国美术史,但并不足以像博物馆按美术史编排陈列的方式进行展出。所以,为这些古代藏品找到一个合适的策展角度和方向将是一个新课题。在策展实践中,从研究到策展再到释展这一系列的环节,做到丝丝相扣,才算是一个成功的展览。
案例分析 以展览“天潢贵胄—从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为例
刘海粟美术馆自主策划的“天潢贵胄—从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谈起”展览,以其独特的策展理念和形式,荣获了2018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优秀项目。以该展览的策展理念与展览实践为例,本篇章将探讨策划传统作品的一些新思路。
该展利用馆藏的一幅署名为石涛、八大山人合绘的《松下高士图》展开研究分析,并以此引发讨论。石涛和八大同为大明皇室后裔,朝代转换之间的野逸。在中国绘画史上,两位可谓是具有独创意义的大家。在对两人的研究中,两人的交往是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因石涛、八大相距太远,他们一生并未见面,像合作此类的作品数量并不多。2所以,本馆馆藏的这幅合绘作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同时也能引起一些话题讨论。关于展览的具体内容,并非本文的重点,在此不做过多陈述。 中央美术学院曹庆晖教授曾说道:“这些企及研究的专题展览在叙事方面与文本写作有很大的不同。一是美术馆尽可能通过一手文献资料(包括出版物、档案、照片、影像、笔记、信件、生活实物等)以及原作(含手稿、草图等),构建穿越历史的视觉途径,通过有逻辑主题、有故事线索的引带,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知话题对象的艺术呼吸和人生遭际。而实物场景和身体经验正是文本写作叙事与之匹敌的地方。”3这个案例的主要论点为:建立在多位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策展人如何将这些文本知识进行整合与精简;对知识解构和重建的过程中,如何把研究文本转化为展览语言。展览语言即为展览与大众沟通的语言,通过阐释与对话,由陌生变为熟悉的过程。策展人通过对文本信息重新梳理,选取了一个切入点,以故事叙述的方式,由主线和辅线相互交叉联通,从而构建展览的叙事框架。在这个框架下,配合展陈设计和空间营造,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这个过程中,策展团队一直带着以下的问题进行工作:这种内容和形式设计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阐释?如何通过形式表达策展人/研究者为展览提供的知识与思考?如何通过阐释提炼学术研究中具有时代感并能和观众发生共鸣的当代元素?如何将这些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因素,通过喜闻乐见的视觉设计和趣味化的大众传播形式传达给观众?4
从一幅画谈起
本展围绕着一幅古画进行故事叙述。现在的观展环境早已脱离了古人赏画的情境,已不再像文人雅集一样邀请三五好友围坐一起,在品茶饮酒之余,徐徐打开一卷手卷或挂轴。当今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观看这些古画,这种体验是有很大差别的。为了消除这种感觉,我们把古画直接装框上墙,并且极力营造空间氛围,例如:以花道插花来点缀空间,以及在展厅里举办文人雅集活动。从展览结构来看,为了突出这幅作品,展览前部分进行了大量的铺垫,例如:展出馆藏石涛和八大的作品,让观众初步了解两人的艺术风格之后再去欣赏《松下高士图》,从而引导观众进入展览主题情境。我们把主角《松下高士图》安排在展厅中部,单独悬挂在一面墙上,这样可给予空间上的留白,让观众在安静的环境中慢慢欣赏和思考。展览从一幅画延展出去,涉及到多学科,如历史学、鉴定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严肃学术课题。通过对这幅画的构图、款识、题跋、花押、创作风格、印章的分析和对比,并结合文献以及影像资料将研究和鉴定的过程展现给观众。5从这一幅画延伸到先后陆续发现与此作高度相似的作品,借此向观众抛出问题:这散落在不同地方的“三胞胎”究竟是何关系?
从一封信谈起
这封由石涛写给八大的信拉开该展的序幕。此信反映两位皇室遗胄的生平情况和交往友谊,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朱良志先生是这样解释此信札的重要意义:“此札大致作于1699年。时石涛大涤草堂初成,八大山人为之作巨幅中堂,因屋小而不能悬挂。石涛托友人转致书札,再请八大为之作。由此看来二人至此时已结下深厚情谊,同时也可见石涛这位眼高八代的大艺术家对八大的推崇。八大山人的艺术于康熙中后期在扬州的流播,与石涛的推崇密不可分。”6该篇章在本展中承上启下,作品《松下高士图》的产生与这封信有很大的关系,后世经常利用此来进行伪造。造假,历代皆有。这引发出一个学术论点,即古代赝品书画的价值讨论。
信札以册页的形式装裱,为了方便阅读观看,设计人员将信札平铺放入展柜,然后将展柜固定在墙面上,用丝网刻字把信中内容刻在墙面上,更方便观众对照阅读内容。同时,以这封信为题材,撰写剧本,为展览制作了相关视频,把研究的过程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
从展品的多样性谈起
该展集结了国内外美术馆重要的古画作品。作品涉及书法、绘画,包含册页、手卷、轴等多种形式,但这些形式并不都利于公众的观赏。因此,在展览中以原作为核心,结合作品的形式,采取了多样化的展览方式。如,以装框上墙的方式展出了几套册页的全貌,这样既能够相对完整地呈现作品,也填补了大片展墙上的空白。展厅还分割出一个小区域,用来播放影片。当观众看完原作后,可以驻足这里观看关于这幅画的短片,让古画欣赏更接地气。
综上所述,通过对一幅画和一封信的研究分析,策展人把文本中的元素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建构,展览试图还原和重现研究过程,并提出了新的焦点讨论以及抛出问题,即这三幅相似的画作究竟是何种关系;从石涛和八大山人交流合作,引申出古代文人之间的社交和游学,以及赝品在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价值讨论。
策划美术馆古代藏品的挑战和思考
策展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需要以大量的实践为基础。中央美术学院校长范迪安先生在近期发表的《建立中国策展学》7一文中是这样解释的:“策展首先是一种实践或者是实践性特别明显的学术活动;策展的过程是一个思维与操作互相促进、相向并举的过程;策展的目的既在于归纳艺术创作现象,又在于提出学术命题;策展学术命题的价值既在于指向创作实践,又在于引发社会文化认知;策展活动的空间更是既在艺术发生的现场,又在社会文化生活的领域。”这短短几句话说明了策展的目的和意义,这同样适用于古代艺术的展览策划。策展人为作品提供特定的语境,艺术作品便纳入到某种叙事逻辑和空间秩序中,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经过策划的展览。
策展激发了美术馆的藏品研究。展览、研究、典藏这三者互为一体,相互成就。该展览以学术为主导,主张体现问题意识,作品与观众互动交流,包括从展览策划到现场实施,从空间展线设计到公共宣传的推广,从学术研讨会的组织到展览图录论文集的出版,将少数人所知道的研究成果变为广大观众所接受的展览,这中间既有学术的理想也有现实的困难。
如何把学术研究转变为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展览文本,需要策展人在这其中扮演“释展人”的角色,用简练的策展手段让公众体会到“古意今情”,并对当下具有借鉴意义。在西方众多的大型博物馆策展实践中,常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英文叫“interpretative planning”(释展),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叫“interpretative planner”(释展人)。费里曼·蒂尔登(Freeman Tilden, 1883—1980)被公认为对文化遗产阐释的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在1957年发表的《阐释我们的遗产》(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一书中有句名言,至今影响深远:
“通过阐释,我们才能理解;通过理解,我们才能欣赏;通过欣赏,我们才能保护。”(through interpretation, understanding;through understanding, appreciation; through appreciation, protection.)8
运用到美术馆的策展实践中,“释展”是一座在展览与观众之间的桥梁,需要找到观众的兴趣点和展览信息之间的关联,通过简明的语言传达展览的学术思想,以及阐释展览背后的主题文化。如何将这些具有遗产价值的内容既全面准确、深入浅出地传递给不同层次的观众,是美术馆策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 刘海粟美术馆
侯瀚如是一位知名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此语出自范景中、严善錞主编《艺术及其历史》的论文集,郑胜天《追溯当代中国艺术的源流》,商务印书出版社,2018年,第2页。
朱良志.传世石涛款作品真伪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900—902.
王璜生主编《大学与美术馆》,总第五期“美术馆与艺术史书写”,曹庆晖《美术馆叙事还需努力》,p96—97,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
沈辰,何鉴菲.“释展”和“释展人”—博物馆展览的文化阐释和公众体验[J],博物院,2017-3:6-17.
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威廉斯堡历史文化活动策划的四大基本原则:相关性、选择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上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遵循了上述文化阐释的四大基本原則。
沈虎,解析石涛、八大合绘《松下高士图》,刘海粟美术馆编,2018年。沈虎先生是原刘海粟美术馆研究部主任,他提供了自己多年的研究资料,作为本展的学术文本。
朱良志.石涛诗文集[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01.
范迪安.建立中国策展学[J],美术观察,2019-8-288:5-6.
Freeman Tilden. Interpreting our heritag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57.,p38.原文为:to reveal meaning and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use of original objects, by firsthand experience and by illustrative media, rather than simply to communicate factual information. “释展”应该是“通过利 用原始对象(文物),经由亲身体验和叙事般的媒 介而非简单传递事实性信息,来阐释(展览的)涵 义和(文物的)关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