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解析刘海粟油画中的上海情愫

时间:2024-05-04

沈婷婷

上海是刘海粟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其艺术学习经历的开端就是在上海,它赋予了刘海粟海纳百川的艺术特质。上海美专也是刘海粟亲手扶植起来的“爱子”,对于上海刘海粟有着深厚的独特情感。

思想的固守本土

作为中国本土画家,刘海粟对于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极为重视,从他对传统水墨画的应用中可以看出,他力求将民族性的美带入油画作品中。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中国哲学里,而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和道家思想,传统美学思想的具体运用在中国水墨画的写意性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意识形态,它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中和”之美。儒家推崇“中庸”之道,认为事情不可极端,人心不能没有底限,才能使世界处于正常,达到“中和”的状态。儒家的美学思想期望达到的艺术目的则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艺术情感的表现应是适度的,不应歇斯底里的表达。这种美学思想的应用在中国水墨画中具体表现为传达出一种适度的境界,从不放肆的宣泄感情,传达出高逸、浩然、平和的心理追求。

刘海粟展示上海的《中秋》,作品都透露着儒家美学思想对他的影响。作品中情感的抒发,但是不同于西方的表现主义后期出现的狂热、扭曲等情绪宣泄,展现的是“气韵生动”“虚实变化”“笔墨”等十分抒情的情致。他的作品始终规范在一个合适的“度”里。以追求一种规范和礼仪里的“中和”大美为最终目标,彰显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神和实质。其实这一点也包含着中国意象油画与西方传统油画最本质的区别,毕竟任何一种艺术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展现出的精神和倾向也会不尽相同。

道家美学的审美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形态中最为重要的形式,它崇尚清静无为的审美追求,始终影响着民族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画家的创作与赏析。刘海粟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包含着道家美学追求自然、生动飘逸的美学境界。比如他的油画《复兴公园雪景》等都展露出刘海粟对自然美的审美追求,他后期的写生作品在画面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将道家美学崇尚自由,寄情于山水的审美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精神的海纳百川

刘海粟学习西方绘画的这段经历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学习了写实绘画的表现技法,体会到了西方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学习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色彩表现和强烈的情感抒发。他大胆运用学习到的创作思路,结合其丰富的对于自然的感悟,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使得他的画越来越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十分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研究刘海粟的前期作品可以发现,无论中后期刘海粟的油画创作更倾向于表现主义或浪漫主义,他都没有脱离过现实去创作,他前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了其一生的艺术风格。

中国画是根,但刘海粟正式学画是从西画入手的。早期的刘海粟油画作品受“西方绘画”的熏染,他欧游之前从画册上学习印象派及后 印象派绘画风格和技法,欧游中又深受文艺复兴到后印象派的影响。他在欧洲考察学习的过程中一丝不苟地研究绘画大师的代表画作,学习构图、形式、颜色的运用。

通过学习德拉克罗瓦的绘画,刘海粟不仅学到了西方写实主义风格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西方重视客观自然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反映在刘海粟同时期的作品中,馆藏油画《四行仓库》就是其中一幅优秀的杰作。这是 1937年“八一三”抗战炮火在淞沪打响时创作的,是一幅难得的火线纪实油画。八百抗日壮士孤军固守在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一位少女冒险泅渡苏州河送去的军旗飘扬在屋顶。从画面构图来看,稳中求胜,并无任何变形夸张;从其表现的画面气氛来看,显然是自然的外光;还有画面左下角的矮房也都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梵·高对刘海粟的影响,他对于梵·高一直是强烈的崇拜与赞赏,称赞其“彼伟大强烈之精神,足以与太阳光辉争荣”。在文章《西画苑》中他分析过:“他对于色彩分割方面,并不采用点描法,却很流畅的依了他敏锐的性格和神经质的力量,驱使他的颜色长条,这种颜色长条的劲势在画面上极为活跃,像无数小蛇在颤动。他的自画像上虽然采取了印象主义的秘密,而同时又呈露他那独特的性格。梵·高虽然没有新创了什么,但是他温故之后,却又发展了一种适合他那强烈性格的画风。他是画家中最高热情之人,他所得的印象,就好似我们在电火闪烁的瞬间所见到的不可思议的幻光。”他如此赞颂梵·高的艺术精神,正是说明刘海粟的个性特点和梵·高一样,都是极具“激情”“表现”“狂热”的性格。潜移默化中,

刘海粟学会了梵·高“粗野之线条和狂热之色彩”。作品《桥下人家》中很鲜明的可以体会到刘海粟对于梵·高的推崇:从一座桥拱到一汪江水;从形形色色的人群到影绰的倒影;无一不显露着梵·高的影子。刘海粟在此幅画中表现出了高调的力量感和生命力,恰恰符合了其自身的性格特征。

笔法的继承开来

1939 年初展出时,《申报》评:“全部颜色的悲壮,手法的严肃和沉着尤非常人所能及。”這种写实手法是他得自西方写实绘画的“现实主义精神”。正是受此影响,刘海粟的创作过程中从未脱离过现实生活,数十年的创作基本上都是以写生为主,连续数年奔走于祖国的名山大川,“从现实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有血有肉,亲切而有感情”“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画家在创作时能真实客观的再现生活是必要的基本功。他对于自己的学生也这样要求,从 1918 年以来多次带领美专学生外出写生,借以培养学生们观察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能力,训练观察方法。

刘海粟在对美专学生的座谈会讲道:“艺术的精神绝不是在模仿自然,决不是在求一片自然的形似,而是表现自然的精神。自然只不过供给艺术家以种种素材,要使种种素材融合成一种新生的生命,融合成一个完成的新的世界,这便是艺术家的高贵的自我创造!”这是刘海粟对写意精神的注解,绘画的整个过程都要受到画家的心灵控制。所以刘海粟一直采用现场写生的方式创作油画,这一点与中国写意精神不谋而合,创作中用色笔触大胆快速涂抹,具有很强的表现性。这种表现手法的相同打通了油画与写意二者的壁垒,寻找到了一个合二为一的切入点,从而形成了其油画创作中的写意性风格特征,并且在身体力行中将这种良好的作风传承了下来。

结语

刘海粟对油画“中西结合”道路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所探索的中西融合的油画风格不仅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冲击,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深远。在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开始出现“一边倒”的失衡局面时,中国部分艺术家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盲目追求与模仿时,刘海粟中西结合的油画作品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发扬起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他将人们的目光重新引回到体现民族精神的道路上来,更是将上海的情怀尽情释放,他的创作、情感以及灵魂都寄托在上海这座城市之上。刘海粟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代”油画家,也是海派油画的开拓者,更是海派艺术高地的一座山峰。他积极探索融合了东西方艺术,其油画既带有西方后印象派和表现主义特征,又凸显了中国传统写意的精神与趣味。

前馆长朱刚先生评说:“尽管刘海粟先生不是上海人,但是上海是刘海粟艺术的策源地,上海哺育和造就了刘海粟,而刘海粟以他的才华和作品回馈了这座城市。他绘画的艺术作风,表现风格,都和上海城市精神非常契合,他是海派精神的一面旗帜。”

作者  刘海粟美术馆文博馆员

刘海粟.刘海粟书画鉴赏(上下卷)[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