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何瑛 乐融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左翼文学运动对中国文化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发端于一场“革命文学”的论争,标志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鲁迅倡导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使左翼文化辐射于中国美术,开创了中国美术的新写实主义,在他悉心指导下,一大批青年木刻家迅速成长起来,创作出反映社会现实、时代特征的作品,这批木刻青年继承鲁迅精神,之后成为抗战版画的主力军。以下就以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以及抗战版画三个块面进行分析。
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以及产生的原因
1928年1月1日,以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发表的《英雄树》,标志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大量革命文学社团在各地纷纷成立,如太阳社、我们社、战旗社、戈壁社、洪荒社、血潮社、无轨列车社、澎湃社等。革命文学刊物的数量多达几十种,仅创造社办的就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等。仅在创造社的各种刊物上发表的讨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问题的论文达四十余篇,翻译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介绍国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问题的文章十余篇。同时,文坛兴起一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作热潮,与以上所述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的提倡与论争,一起构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连唯美的《金屋》月刊也不得不追趋新潮,翻译左倾的《一万二千万》来招揽读者。
那么为什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会如此风起云涌,其原因是(1)国内社会的需要。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思想敏感的文学青年对革命的关注和思考,他们需要了解革命的一切。左联成员杨纤如在《寿南北两左联六秩》一文中:那时的文学青年“一到书店首先要买的就是《北新》《语丝》《创造月刊》《洪水》和《太阳月刊》,大革命失败后,青年思想左倾,把这些杂志的文章视为革命文学。”1因为这些期刊上都发表有关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文章。当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布尔什维克》杂志编辑郑超麟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到一件事,也很说明这个问题,他当年翻译了一本书《共产主义ABC》,结果1927年被上海一家小报统计出是那几年中国最销行三本书之一,对此,郑超麟自己分析:“当时觉醒起来的城市和乡村民众,有很大的求知欲,要知道这次革命究竟领他们往哪里去的。”革命文学就是应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2)国际思潮的影响。国际上,苏联革命的成功,使得苏联文艺成了世界革命文艺的先锋和楷模,与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关系密切的苏联的“拉普”和日本的“纳普”,都是国际上左翼文艺组织,深深影响一批从苏联和日本回国的年轻人,他们成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的骨干。(3)论战产生了轰动效应。革命文学的倡导是与“论战”分不开的,因为它不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平等的态度来讨论问题,而是列出一副围攻的阵式,全面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代表人物,尤其是鲁迅,昨天还是“思想界的权威”和“青年的导师”,一夜之间,就被封作“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甚而是“不得志的法西斯蒂”,这怎能不引起文坛的大地震。(4)得上海文化产业发达之利。無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在繁荣的经济和强劲的文化产业的物质基础上发生的,上海当时的文化出版产业据说占全国的80%,包括革命文学论争在内的此起彼伏的各种“论战”,都是通过杂志组织起来的,杂志为革命文学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据统计,此场论争共产生了三百五十多篇文章,卷入了多达一百五十余种报刊。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及文委的直接干预和指导下,1930年3月2日下午,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文学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中国新兴版画运动
左翼文学运动影响了中国美术,左联成立后不久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成立,标志中国左翼美术运动的兴起。从历史的纵向发展来看,鲁迅站在历史高度,顺应历史的发展,给新起来的中国左翼美术以全力而适时的支持和指引,并因势利导,将左翼美术思潮向前推进,倡导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为中国美术开拓出一条新现实主义道路。1930年2月至3月,鲁迅曾两次到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关于美术的演讲。主要是针对当时上海美术界(实则涵盖整个中国美术界)的现状而谈。演讲中,鲁迅以宽广的视野、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却循循善诱地全面阐述了他“志在为社会而艺术”的文艺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美术的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并给以热情的褒扬,对新派画(现代主义)中的一些不良倾向给以切中时弊的批评。多年以后,曾经聆听过这次演讲的版画家卢鸿基在回忆文章中说:“这一次的演讲在中国新美术运动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回事。”2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鲁迅在这次演讲中对新写实主义的论述和提倡,而且说“‘新写实主义这名称在美术上应用也是首次”。3鲁迅的“志在为社会而艺术”的新写实主义文艺观自始至终贯穿在他不遗余力倡导和扶持新兴版画运动的全过程中。从20年代后期开始,立志要“治文学和美术”4的鲁迅,以“拿来主义”的方式,从引进国外优秀版画家的艺术着手开展中国新兴版画的启蒙,正如他说“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5
他多次举办自己收藏的国外优秀原拓版画展览,他悉心指导全国的木刻青年,总是耐心地真诚地予以辅导指点,仅仅目前我们从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里查到鲁迅致木刻青年的信就达100封,实际上据说有200多封。鲁迅1931年8月17日在上海组织举办了为期6天的木刻讲习会,这一天也为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开端。因此说,鲁迅被誉为是中国新兴版画之父,上海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发源地。
不可否认,中国新兴版画运动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新兴版画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和中国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在美术界里起到杂文在文学领域里同样的作用。鲁迅曾称自己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或许他也把新兴版画作为匕首、投枪,正像鲁迅先生所阐述的倡导中国新兴版画理由所说:“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6
抗战版画是中国反法西斯文艺战线上的先锋队
抗战版画运动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一场社会影响很大的艺术运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和艺术史上未曾有过的艺术运动。它独特的艺术形态、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政治取向,以及深远的历史影响,都赋予了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抗战的爆发赋予了新兴版画新的内涵。
这场艺术运动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木刻版画运动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木刻版画运动为推动,时间跨度是从1937年7月抗战爆发至1945年8月抗战胜利。实际上这场艺术运动涉及的地区范围远不止于大后方和解放区,发生的时间亦可前溯到卢沟桥事变之前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上海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学术界和政治界已经界定卢沟桥事变前为局部的抗日战争,由于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和对上海的进攻,中国人民已经群情激奋,民心一致抗日,作为与现实密切相连的版画作品已经对此作出反应,如1931年“一八艺社”的胡一川就创作出表现“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劳动者失业、惨死、战斗和反抗的《到前线去》,更加让人熟知的如李桦1936年创作的《怒吼吧,中国!》。
当“抗日救亡”成为了全体中国人民面临的最大政治任务之时,作为当时最能体现人民意志的新兴版画也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在大后方和解放区,以抗日救亡为其主旨的木刻版画运动骤然而起,“新兴”的含义被诠释为“抗战”的主题,战争即赋予“新兴版画”以更清晰的形态、方式和内容。抗战对新兴版画的历史性选择,一方面,固然是在于“当革命之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7能够“变成大众革命的武器”,另一方面,更在于新兴版画贴近社会现实、贴近人民大众的艺术主张和“为社会而艺术”的价值取向符合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大业的需要。历史证明,中国新兴的版画“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武器而存在”8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取向在世界反法西斯的斗争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国内外人士的一致认同。时势造英雄,正是以来自上海和其他地方的早期新兴版画工作者为骨干,促成了大后方和解放区两地抗战木刻版画运动中心的形成。战火硝烟之中,抗战木刻运动肩负历史使命,创作队伍迅速发展壮大。
当然,抗战木刻版画运动的形成、发展、壮大,也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环境也有很大关系。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表示接纳共产党,实现再次合作为标志,国共两党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合作。1938年2月,国民政府改组军事委员会,成立“军委会政治部”,国民党人陈诚任部长,共产党人周恩来和第三党负责人黄琪翔任副部长,共产党人郭沫若以文化名人的身份出任政治部属下的第三厅厅长,三厅负责抗战宣传文化工作,归属副部长周恩来管辖。于是,在举国上下一致抗日的旗帜下,具有革命传统和战斗精神的木刻运动如鱼得水地开展起来。这种情势是抗战爆发之前新兴版画在上海所处的环境所不能比拟的。1938年6月12日,在三厅的支持下,“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亦称“全国木协”)在汉口成立。这是中国新兴版画运动自萌芽以来成立的第一个“合法”的全国性抗战版画组织。大会选举了马达、力群、刘建庵、陈九、安林、卢鸿基、罗工柳、铸夫、赖少其、文云龙、沙清泉等十一人为驻会理事,选举了李桦、李海流、酆中铁等九人为外埠理事,马达、力群、卢鸿基、刘建庵、陈九五人为常务理事。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全国木协迁往重庆,确立了重庆的大后方木刻版画运动中心地位,抗战木刻版画运动也因此演变为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木刻运动和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木刻版画运动两大格局。
“全国木协”在迁往重庆之后,凭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远东军事、外交指挥中枢的地利优势,使大后方抗战木刻版画运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后方抗战木刻版画运动是以全国性木刻社团为基础构架,通过木刻总会的相关工作引领全国,辐射全国,并借助社会各界的资源优势协力合作,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大后方的木刻工作者举办了影响重大的全国性木刻展览,建立了作用深远的对外交流,开办了频繁丰富的报刊宣传和覆盖广泛的木刻教育,使大后方木刻版画运动形成了一种不同于边区木刻版画运动的发展模式。
抗战时期解放区的木刻版画运动是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心,由于“鲁艺”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发起建立,得到中共中央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它成为解放区木刻人才的摇篮。抗战爆发后,鲁迅的一批从事木刻版画创作的弟子进入延安,如江丰、力群、温涛、陈铁耕、黄山定、程沃渣,他们都把鲁迅所倡导的木刻战斗精神传統,带到延安,他们大都先后在鲁艺的美术系任教,使鲁迅的美术思想和版画理论,得以贯彻和体现,在他们影响下,美术系实际上就是版画系,不但原本是版画家的大搞木刻,就是原来搞油画、国画的都搞起了木刻创作,如王式廓、石鲁等,而在现代版画史上,诸如:古元、彦涵、王琦、罗工柳、牛文、刘旷、邹雅、夏风、焦心河、王流秋、苏光、郭钧等著名版画家,无不毕业于“鲁艺”。版画在延安成了用途最广的画种,发挥着强大的宣传鼓动效果。鲁艺是一所革命的大熔炉,教学相长,鼓励创作,深入生活,形成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确立了我国版画史上著名的延安画派。
总之,接受和继承了左翼文学的思想精神,无论是大后方的抗战版画运动还是解放区的抗战版画运动,都以密切联系社会现实,贴近人民大众生活的艺术创造和高昂的战斗姿态投入抗战,一方面秉承现实主义传承,肩负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深入民众,深入前线,宣传抗战,打击敌人。另一方面着力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扩大影响,使更多美术门类的艺术家投身如火如荼的社会现实斗争中,成为中国反法西斯文艺战线上的一支先锋队,让现实主义精神引领中国美术前行,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何瑛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馆长
乐融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
上海鲁迅纪念馆.左联纪念集(1930—1990)[C].上海:百家出版社,1990:19.
卢鸿基.关于鲁迅先生与新美术运动的一点史料[J].美术,1979(4).
卢鸿基.关于鲁迅先生与新美术运动的一点史料[J].美术,1979(4).
卢鸿基.关于鲁迅先生与新美术运动的一点史料[J].美术,1979(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39.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96.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96.
鲁迅.鲁迅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36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