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恩扉页
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从侧面反映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严谨的态度以及精良的制作成就了《山海情》这部不同以往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不仅展现在其对于真实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给没有真正经历过这场变革的观众一种平民化视角的代入感。
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各种有关扶贫、脱贫题材的影视剧呈现井喷式增长,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反映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如《江山如此多娇》通过“产业扶贫叙事包裹精神扶贫主题”的形式来呈现新时代党的青年干部下乡扶贫的曲折历程,彰显了扶贫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决心、《绿水青山带笑颜》则紧扣“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两大主题,讲述了青年回乡创业,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生态之美;《最美的乡村》以单元剧的叙事手法讲述了新时代的青年共产党人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基层扶贫的故事,反映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如此巨大的作品产量,图解了脱贫工作的成功进行和丰硕成果,塑造了一批扎根农村的“基层干部”形象和偏远农村地区的“贫困户”群像,对普通观众了解脱贫工作具有一定积极引导意义。但部分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呈现出了泛娱乐化的趋向,没有抓住此类题材的严肃核心,对实际贫困问题的表现往往流于表面,导致出现失真的尴尬局面。
2021年开年大剧《山海情》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艰苦的脱贫工作,没有“顶流”炒热度、没有“IP”博眼球,却以豆瓣评分9.4的超高口碑脱颖而出,成为一部真正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脱贫攻坚题材影视作品。在2021年相关题材影视剧势必不断拍摄播出的趋势下,探索这部电视剧口碑、评分双成功的独特“破立之道”很有必要性也很有借鉴意义。
“破”题:真实化与代入感
《山海情》这部电视剧突破了以往主旋律影视作品的桎梏,虽然没有热门“IP”助阵但却依托了强大的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创作,继而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史诗般壮丽的大西北脱贫攻坚的历史壮歌。只有读懂中国农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社会,因为“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上的农村,而且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1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的故事往往发生在农村地区,从侧面反映新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严谨的态度以及精良的制作成就了《山海情》这部不同以往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不仅展现在其对于真实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给没有真正经历过这场变革的观众一种平民化视角的代入感。
1.服化道真实细腻
故事的大背景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一片被当地人戏称为“贫瘠甲天下”的地方。现实中西海固也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为观众营造出一种荒凉感,更加让观众意识到在这片土地上实行“生态移民”是迫在眉睫的,也是改善当地居民生存状态的唯一道路。
服化道的写实感在这部电视剧中精确到了各个细节,未配音版本中当地居民的浓重口音方言是宁夏和西安等地方言组成的泛西北话,让观众可以更加迅速地融入到剧中;剧中每个西海固的老百姓脸上那一抹标志的“高原红”以及干裂的嘴唇、黝黑的皮肤和晒斑,原汁原味再现了那里的老百姓由于常年风沙侵蚀和烈日直晒而龟裂的皮肤;张嘉益饰演的马喊水,在没有“吊庄”之前穿着的是领口烂的不像样子的发黄老汗衫,这一细节就体现了贫瘠的涌泉村缺水和贫穷的现状,而在“吊庄”之后他则换上干净的新汗衫,反映出“吊庄”这一政策从实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布景等方面也力求还原西北地区贫困户的原始风貌,家家户户都住在同黄土地一个颜色的土坯房里,以及由于没钱垒院墙而用树枝简单拼凑起来的栅栏门和用破布块拼接起来的用来挡风的破门帘,还有用报纸糊起来的墙面等,这无一不力求还原当时西海固地区人们生活条件的简陋和对于现状的无奈以及无计可施。这些细节不仅真实,也反映了脱贫攻坚的不易,更加坚定了脱贫的决心以及应该加大“扶贫扶智”的力度,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和认同故事发生的起因和走向。
2.代入平民化视角
《山海情》采用从每个角色的细节视角来呈现大背景下的历史变迁,更加容易让普通观众产生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是那个时代下西海固金滩村乃至闽宁镇的一分子,更加容易产生共鸣感、增强共情能力。
故事的开展主要从基层干部马得福的视角入手,以马得福的视角作为主要视角来展现当地百姓的真实生活,屏幕前的观众们通过马得福的视角跟他一起经历西海固从经济、教育、饮食等点滴之处的不断改善,最终实现脱贫的过程。通过马得福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农校学生不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为辅助,让观众跟随马得福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深入剧情之中,并从实际扶贫线索的展开进行深入的发掘,最终观众不再以旁观者角度来进行冷静观察,而是产生共情。如马得福在了解涌泉村的7家吊庄户不愿搬迁后挨家挨户的劝说时,非但没有劝服大家反而遭到村民的质疑乃至羞辱时的那一份委屈,让观众感受到了基层扶贫干部的不易以及扶贫工作初期“扶贫先扶智”的重要性。如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穿,这种现象切实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贫困生活以及扶贫工作的势在必行。金滩村居民人口数差一户而不能通电,马得福连续五天去变电所找所长求情,这样一股“倔脾气”让观众感受基层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脱贫的决心。
导演没有选择给观众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而是给出局限性,让剧中角色与观众产生共情,更加容易体味当时环境下的不易和脱贫后的喜悦,更加容易代入到那个时代的那片土地,观众为农田浇不上水而心焦,又因为交上春灌的钱后水却依旧很小而和村民一样困惑生氣,这样平民化视角的代入感也为剧情的后续推动起到了辅助作用。
“立”足:时代性与现实性
1.时代下的立体人物
影视剧本质上作为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认知和反射,离不开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高质量的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更是如此,剧中人物的形象展现往往可以解释整个时代历史的本质规律以及社会变迁,有助于揭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质。
马得福作为全剧的剧情引导式人物,他一心为民没有主角光环,只想让“吊庄移民”的村民过上好日子,他不空许未来而是脚踏实地去工作。虽然也曾短暂地自我怀疑过,但很快就找准了方向,并通过干一件件实事帮助村民一步步实现了脱贫,温暖了人心。在面对上有麻县长大搞“面子工程”想在全县推广双孢菇种植,下有村民为了双孢菇实际滞销问题而民怨沸腾时,他不怕得罪直属领导丢掉“官帽”、不盲目地听从上级“屁股决定脑袋”的错误指令而选择越级上报,最终帮助村民暂时缓解滞销压力并迫使上级领导关注实际问题,这样敢于为民请命、力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基层扶贫干部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不同人物的刻画上主创也有着试图接近不同受众群体的考量,马得宝的形象贴近当代创业青年,虽然不被人看好但依旧敢想敢闯敢拼,最终实现了个人价值;水花虽然作为那个时代农村妇女形象的集中反映,但她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映射了当代独立女性的光辉;科技扶贫的福建教授凌一农,人物原型取自农业专家林占熺教授,帮助农民通过技术获得财富,并致力于解决最实际的销售问题,展现知识分子对“扶贫先扶智”的理念认同;从基层成长起来的扶贫干部张树成书记,形象取自于李双成,他不怕苦不怕难,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最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展现了党培养的优秀干部形象,增加了观众对于扶贫工作的信心。
《山海情》脱离了极端化的人物形象塑造,同时又兼顾到了人物形象的饱满不做作,即非“高大全”,也非“十恶不赦”,而是着力于打造出立体饱满的时代人物群像,他们虽然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逻辑,但从心底里希望改变贫困的生活。无论是爱占小便宜,经常煽动群众的典型“精神贫困”形象李大有、还是命运多舛的西北落后地区苦难女性水花、抑或是不甘心一辈子穷在大山里,想要走出去闯荡一番来证明自己的得宝,每个人都在为了脱离贫困而不断的向前努力着,过程虽然是艰难曲折的,但一心渴望美好生活的态度从未改变,这样人物塑造的真实本质代表着社会历史的真实。
2.问题的实际关切
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剧最应该关切的是脱贫工作中实际发生的问题及困难,应该破除空洞乏味的剧情内容以及假大空的宣传口号。剧中的种种都揭示出一个主旨问题:没有改变是不会有希望的,只要走出去,就能有希望!贫困户贫困的内核原因在于空有脱贫的想法没有实际付出劳动的决心和毅力,即所谓的“精神贫困”。“精神扶贫”理念出自***总书记提出的“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2“宁德模式”的经验总结使得“精神扶贫”理念应运而生。《山海情》集中展现“吊庄移民”的实施过程以及福建对口扶贫的真实故事,揭示出了扶贫的核心问题在于“精神脱贫”,贫困户只有获得一门养活自己的技术或者找到赚钱的门路才能真的尝到甜头,才能真正的摘掉贫困的帽子,简单的物质给予不如教给他们生活的技能,这就集中展现了“精神扶贫”的内核主旨,观照了实际现实问题。
关注实际问题,不空唱颂歌。优秀的扶贫剧应毫不畏惧揭露过去工作中的错误,但核心依旧展现积极改正回归正道的决心。不避讳展现在扶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脱贫工作的开展中,麻县长空喊口号、屁股决定脑袋、办公室里想对策、不切实际不顾市场,一心只想以扶贫成果作为自己的政绩上报、动不动就给人扣高帽子、将简单问题上升到组织,反映了一些干部懒政怠政,将脱贫攻坚简单化、片面化、仅仅作为自己的政治筹码,从侧面衬托出干实事的张树成书记、杨书记、马得福等优秀的、为人民谋幸福的党的好干部形象。再例如剧中由于镇区行政划分不明互相推诿扯皮,以及盲目上马工程导致亏空严重,最终导致没有钱去建设真正利民的三级扬水设施来灌溉农田等问题一股脑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向观众抛出脱贫工作中干部们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有利于观众们更加理解他们工作的复杂和辛苦,消除部分观众对于扶贫领导干部的固有偏见。
价值观与市场性的双重抵达
主动与年轻人对接,完善了新时代主旋律影视剧创作,将青年群体作为观众主体。主旋律类型的正剧长久以来被认为不贴近青年观众群体,被认为难以真正抵达年轻受众,尤其是像乡村类型的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更加难以获得青年学生群体的认同,往往容易产生隔阂感和高居庙堂的距离感。《山海情》对准城市青年学生这一文化消费和传播的核心群体,抓住了青年观众对于高审美价值的诉求以及对于套路化剧情的反感心理,用高质量的剧情和演技在线的演员作为支撑,让青年观众群体甘作“自来水”,自发地在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口碑不断发酵,一改往日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市场表现不佳的颓势,进而迅速获得青年学生群体的市场,获得市场份额。
反对泛娱乐化但却喜闻乐见,传达引导正确价值观。部分脱贫攻坚题材影视剧为了迎合和追求市场表现力,过度聚焦于生活伦理的细枝末节,以至于核心情节过于空洞,使得电视剧不得不开展没有意义的支线来为剧集注水,其结果就是扶贫干部的爱情戏成了这些电视剧的主要情节,最终舍本逐末并逐渐偏离了扶贫故事的主线剧情。《山海情》中的爱情戏不拘泥于无聊的小情小爱,没有过多的纠结于复杂的个人情感,而是放置在大的时代背景且顺理成章地将两个主要地域做连线,巧妙的将闽宁对口扶贫串联在一起,所有的故事线索和剧情始终服务于脱贫攻坚的主旨。
反类型化、反套路化,展现了社会群像。脱离了以往影视剧里低级的套路模式,讲述故事从不拖泥带水,例如马得福和初恋水花没有在一起,日后两人也没有爱情线;麦苗打工没有和福建的干事谈恋爱,虽然埋怨得宝却依旧喜欢得宝,坚守住了爱情;得宝赚了钱也没变得利欲熏心,依旧愿意为了哥哥接烂尾工程,兄弟没有反目;李大有看起来不讲道理,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很清醒,不愿意给枸杞熏硫黄等。剧中没有主角和配角的明确界限划分,所有的人物形象背后承接的是一种价值导向和时代背景的集中体现。在故事的结尾通过一组对比蒙太奇再次呼应扶贫主题,得福一辈人年轻时和他们的孩子虽然在同一片土地奔跑,但涌泉村早已经不像以前黄沙漫天,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旧貌换新颜,最终落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上,承接了全剧脱贫攻坚的主题。
结语
山海情,关乎山海,更关情。高口碑国产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以其内容真、形式新、思想性高等特点无疑为同类型题材的影视剧树立了标杆。在泛娱乐化横行的固有程式化电视剧中突出重围,这离不开从导演、演员到全剧组工作人员的认真付出。于此同时,唯一的遗憾是作为一部反映国家政策实行以及史诗级的扶贫题材电视剧稍显虎头蛇尾,但这并不妨碍《山海情》依旧是一部优秀的反映党和国家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聚焦当下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剧存在的脱离实际,或空有脱贫题材外壳实为生活伦理题材等错误倾向,容易给普通观众理解扶贫工作造成困扰和误解,这样的风气应该及时遏制住、防止继续扩散发展,这就要求同类型影视剧应该深耕于“精神扶贫”的内核问题、着力于展现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的方式方法、不避諱展现实际开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而是要提醒大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人们不重走“弯路”,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反映脱贫攻坚问题和成果的影视作品,从而更好地宣传脱贫经验,才能突破桎梏,真正做到“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助力脱贫工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梁鸿.中国在梁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5.
***.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2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