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红色电影历来是新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一般以为,它主要以表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革命战争过程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近年来,学界和业界对于红色电影的题材内容和外延形式多有讨论。虽然最终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其实也无需完全一致),但较有说服力的一种意见认为,红色电影不是一个固化的、僵滞的概念和框框,而应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不断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调整和进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凡承载革命历史的红色基因,展示时代进步的红色精神,努力观照现实,积极回应时代,深刻提炼生活,给观众以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的电影佳作,都可以而且应当归入“红色电影”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电影实际上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一个分支,一种与当下“重大主题影视剧”精神内涵相通的电影类型。只是相比较而言,它更加侧重人民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强调红色基因、红色精神血脉的赓续和弘扬,因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些许特殊的规范和要求。
由此看,红色电影既不能來者不拒、无所不包,也不应画地为牢、作茧自缚。重要的是怎样在坚守本义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意,不断提升质量品质,更好回应社会关切,更多包孕哲学人文情怀,更有效地走近现代生活和新时代的观众,使红色电影生命之树常青。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知,本刊专门组织三位作者进行了研讨。李建强认为,近年来一些红色电影之所以不受欢迎,不是因为影片的内容选择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与观众和社会的心理存在脱节;不是红色元素和成色不足,而是因为展现的过分主观和随意,导致了传播的梗阻,交互的滞塞。因此打破“信息茧房”,认真研究社会和对待观众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对未来红色电影的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童加勃提出,近几十年的中国电影史,红色电影占据了重要部分。而成功塑造人物,是让观众记住红色电影的首要因素,从浩如烟海的红色题材中,细心推敲寻觅,殚精竭虑,方能成就精彩。马圣楠认为,红色电影的落点往往是历史题材的演绎。历史的重新演绎,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并非“复古”,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的方法论运用于红色电影,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希望通过不同站位、各抒己见的讨论,能对日后红色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有所裨益。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