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童加勃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题材电影蔚然成林。但是客观地说,能长期留存的精品仍属少数。优秀红色电影与国家民族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因此,汲取本文所列三部电影艺术经验,在更多电影中运用,确有必要。
近几十年的中国电影史,红色电影占据了中流砥柱般的重要部分。而成功塑造领袖人物,常常又是让观众记住红色电影的首要因素。领袖题材红色电影成功培养出古月、张克瑶、王霙、唐国强等毛泽东角色扮演者,王铁成、孙维民、刘劲、苏林、黄凯等周恩来角色扮演者。他们各具特色的表演,让人们记住了不同风格的毛泽东、周恩来。记住了电影的核心人物,也就记住了电影。同样,对于各种我党我军重要领导人的传记片,也因为塑造好了人物,而使电影更精彩、更耐看、更能传承。
如果说领袖题材红色电影是一门艺術,则塑造领袖就是艺术的前提。如果说塑造领袖是大厦,则素材选取和运用就是大厦的支柱。“红色电影艺术—电影艺术—塑造领袖—素材选取运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艺术链条。同样是红色电影,有的优秀,有的平庸,其中必有规律存焉。发掘、借鉴这些规律,对于红色电影创作,必将善莫大焉。
几部电影的精彩情节:
1.电影《巍巍昆仑》(毛泽东扮演者:张克瑶,1988年)
本片讲述的是国民党进攻陕甘宁根据地,面对严峻的战争态势,中央领导们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请求他到外线指挥。但是,毛泽东留在陕北,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国民党部队,使其大量主力困在陕北。党中央关于挺进国统区开辟新根据地的战略行动,将事半功倍顺利发展。
毛泽东坚持要留在陕北,中央几位同志反复要求他到外线,终于激起毛泽东的愤怒。他猛地站起来,大手一挥,高声说道:“要走你们走,我和恩来留下来。”大家被震撼住了,也被毛泽东的坚定感染了。于是中央立即做出分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朱德、刘少奇等到外线组建中央局指挥全国战斗。
一次愤怒的站起,一次爆发式的发火,把中央会议的讨论推上了白热化,把领导人之间的关心、争论、真诚烘托得炽热激烈,把毛泽东伟大战略家的气概渲染得淋漓尽致,对中央内部的政治生态、革命友情做了全新的演绎。
毛泽东发火,既是对同志的挚爱,也是对自己战略的自信,还有政治站位的清醒,更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这部影片开辟了领袖个性新素材,其选材的精确性,运用的新颖性,都在同类型电影中鲜见。
2.电影《黄土情》(毛泽东扮演者:项学和,2009年)
电影讲述陕甘宁根据地严重缺粮,边区政府在收公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政策执行瑕疵,引起部分老百姓不满,甚至一个农村妇女喊出“怎么不把毛泽东打雷劈死呢”这样的话。边区政府逮捕了这个妇女,并准备严惩她。事情报告到毛泽东那里,主席没有批准杀人,而是要求干部立即调查具体情况,把政策落实好。毛泽东还接见了她,把事情弄清楚了,政策也理顺了,农妇很高兴,农民很高兴。边区大生产运动如火如荼,农民踊跃交粮,有力支援了部队,毛主席的威望也更高了。
本片中,农妇喊出气愤的话,如果简单地看,确属反动行为。但是毛泽东却洞悉问题的复杂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采取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的英明决断,体现了毛泽东人格的伟大,映射出军民鱼水情的鲜活图景。
3.电影《一号目标》(周恩来扮演者:孙维民,2014年)
本片讲述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副主席搭乘美军飞机前往南京。一向谨慎行事的周恩来在飞机上丢掉了一个笔记本,上面有我党秘密工作同志的地址。如果笔记本被国民党特务搞去,将会给我党地下战线带来巨大损失。如果被美国人搞去,也有可能会交给国民党方面,形势万分危急。周恩来严密部署运筹帷幄,找到了笔记本,保护了秘密工作同志,还胜利地进行了三方谈判。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是周恩来在南京梅园新村办事处,和国民党、美国代表交涉斗争时期发生的。周总理一生谨慎细致,然而在风云变幻紧张激烈的斗争中,竟然丢失了重要笔记本,成为极少数周总理的反差性事例,观众非常意外,也使电影蕴含极大的悬念。
面对突发危机,周总理大智大勇,凸显了政治家的卓越风范。电影中,丢失、寻找、保护、斗智、斗勇,一系列情节激烈曲折。周总理调动了国民党特务,调动了美国人,保护了内部人,妥善处理了危机,保证了革命事业未受损失。电影情节的巨大张力,始终紧紧抓住观众,在极度紧张中体验了电影过山车。
三部电影的素材运用特色
以上三部电影,分别用个性、政策、失误三个事例,描述了领袖在革命活动中的行为方式,增强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领袖人物的性格特色和人格魅力,展现了革命斗争的错综复杂,使得电影具有了人物塑造的高品位。
三部电影还表明,素材的选取、运用,应兼具政治大义和个人性格。它一定是履行革命工作的事例,一定是真实的事件,一定是圆满解决的事件。领袖个人工作是革命的组成,毛主席的发火、坚持,周总理的因势利导,或是毛主席不杀说错话的人,都既是个人的也是党的,既关系眼前局势,也关乎革命发展,细节事件的选取、运用,莫不兼具双重考量。
另外,三部电影的细节还具有偶然性:事件是突发的。毛泽东与同志相处融洽肝胆相照,平时不会发火;边区政府政策多数都得到民众拥护;周总理一向是稳妥周密万无一失。之所以有电影中出现的事件,都是偶然突发的。这些偶然,之所以可信,是因为战争时期形势瞬息万变,各种意外都可能发生。
事件也有必然性:这些小事件,稍有不慎,必然会产生巨大风险。但是事件也必然在领袖的大智慧运作下,安然度过。这些必然性,来自于我党代表的正义性。
细节事例还有突然性:革命斗争面临惊涛骇浪,形势起伏跌宕,未来可能变化无常。毛泽东之所以发火,是大家都深知留在陕北的风险,都想把风险留给自己。发火的场面,从另一个侧面烘托了战场的残酷严峻变幻莫测;周恩来的笔记本丢失,能否找到,扑朔迷离。既可能找到,也可能被国民党特务搞去。极端的事件,未知的结果,独特的处理方式,给电影营造了如履薄冰般的悬念。
三部影片既有院线电影,也有电视电影,市场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错。精心的细节选取,巧妙的素材运用,烘托了领袖风采,增强了电影观赏性,延续了电影的社会记忆。三部影片领袖形象塑造的经验,堪称珠玉在前,值得肯定。
三部影片模式的广泛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题材电影蔚然成林。但是客观地说,能长期留存的精品仍属少数。优秀红色电影与国家民族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缺口。因此,汲取以上三部电影艺术经验,在更多电影中运用,确有必要。
其一,选材必须奇、精。创作者要善于发现,选取出脱俗新颖的细节,使得影片饱含张力。如果把一般事例简单堆砌,则电影将索然无味。现在很多电影里大段文件念白,程式化的台词,实际上是创作的偷懒。
其二,素材要有勾连性。一个细节应能够前启开头,呼应结尾。毛泽东发火,坚持留在陕北,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棋局为之变活;周总理丢笔记本后紧张而不乱阵脚,因势利导调动敌人,堪称大智大勇。前后勾连,带动全片。
其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精彩,戏才能精彩,所谓看戏看细。选取素材之后,还须精心设计,让人物、故事出彩。试想如果发火的前因后果条理不清晰,则就成了简单粗暴;周恩来如果仅仅是寻找笔记本,那也就不是睿智的革命领袖了。一部电影有一两个戏核、亮点,人们就会记住这部电影。
其四,选好材用好材,电影的作用会超出电影本身。红色电影兼具艺术观赏和思想教育双重价值,打造精品,比一般商业电影更难。选取素材、巧妙运用,让电影产生溢出效应,不仅仅是艺术本身,对于民族进步、国家强盛,犹如雪中送炭多多益善。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艺术家们,从浩如烟海的红色题材中,细心推敲寻觅,殚精竭虑,方能成就精彩。电影公映之时,观众雀跃相庆,即是历史送给艺术家的崇高桂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