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流动”的博物馆—从品牌塑造到文化输出

时间:2024-05-04

博物馆学者威尔(Weil)于1990年提出,在接近21世纪之时,对博物馆的角色,在哲学上的讨论,有三个主要的功能,即为:1.保存(to preserve);2.研究(to study);3.传达(to communicate)。其中:“保存”包含了文物和标本的典藏和照顾;“研究”以搜集文物的研究并被实现成为知识的有机体;“传达”亦为沟通,它是双向的运作,博物馆与观众两者之间的互动,包含所具有的活动和专业上的体现,能让大众接近所研究之文物与成果。

博物馆角色的扮演,是基于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及推广,抑或于人类需求与社会机制下,成为新的精神信仰建立,以及教育文化延续之所在。

但往往有些博物馆过于着力于方法的运用,仅给予观众官能上的刺激,而忽略了观众是否真有所获以及学习的内涵。博物馆的教育与学习,乃借由藏品、展示及各项教育活动,提供大众学习的经验。并从经验之中,得到知识的再生。

而今,这一“知识的再生”也不再仅局限于博物馆/美术馆这样的实体空间,更延伸至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传播的领域中,打破传统学术概念界定的疆域,打通文化与艺术的真正思想生产力,共同构筑我们当代的文明基业。无论是一场特定主体的展览,还是“接地气”与商业消费向的商场、广场等,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变化。

蓬皮杜艺术中心拥有世界第二大现代艺术收藏的体量,堪称20-21世纪的艺术史参照。美术馆在全球的连锁化现象早已有之,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案例早已享誉天下,2017年也是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20周年。但每一次有新的美术馆连锁化经营落地或合作案例出现,都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和资本的流动,也是城市发展轨迹和进程的一种文化里程碑事件。

他山之石,我们如何拿来“攻玉”?我们国内亦有做得优秀的博物馆/美术馆品牌,如上海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都已做出了传统展览模式的转型以及与大英博物馆的展览交流合作。不仅如此,还有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不息”,文化商圈的新亮相,都是将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人民听。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