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潘乃奇
由“上昆热”引发的一场回望
潘乃奇
在“上昆热”引发的这场回望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果说汤显祖及其文学精神、昆曲及其剧种优势是其他剧种所不能复制的,那至少有一些方面还是值得一些地方剧种、地方院团进行尝试,即人才的储备培养、高度的敬业精神、专业的运营技巧、有效的内容传播。
2017年,上海昆剧团将再度排演四本《长生殿》,其曾于十年前首演,并轰动全国。消息公布后,该剧国内巡演计划也随之在各个城市逐一落地,深圳、昆明、北京的演出已基本确定。舞台作品如此畅销着实令人欣喜,而事实上这些邀请四本《长生殿》演出的城市恰是去年订购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演出的“回头客”。2016年,作为纪念“莎士比亚—汤显祖”整个年度里的文化盛事,上海昆剧团携“临川四梦”世界巡演,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如果说2016年适逢纪念“莎士比亚—汤显祖”为这家唯一完整排演了汤显祖“临川四梦”的文艺院团完成巡演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时间利好,那么今年四本《长生殿》仍成为演出行业中的热门选题,则不得不令人深思。一再邀请上海昆剧团前往演出,这不仅仅是巧合。
也许,可以从一场对“临川四梦”世界巡演的回望中去寻找上海昆剧团的制胜法宝。在笔者看来,上昆“临川四梦”世界巡演引发轰动效应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认真分析。
2016年,自从“临川四梦”世界巡演项目启动之后,无论主流报刊,还是网络自媒体,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一段文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穿越四百多年的烟尘,与汤显祖同行,在他的‘临川四梦’里,品味他的梦与哀愁。”上海昆剧团“临川四梦”世界巡演已在各媒体戏曲板块中成为刷屏王,似乎台上的大幕尚未拉起,台下的演出已经开始,观众已经在看戏外之戏了。上昆在正式巡演之前进行了长达一年、精心的筹备,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多渠道的大众传播,将信息有效传播给精准受众,以求为观众完整呈现汤显祖“临川四梦”及生前营造的梦幻世界等多诸多细节。以广州大剧院的宣发为例,作为巡演的重要阵地之一,在“临川四梦”演出正式开始的半年之前,广州大剧院就已经开始售票,同时按照规划安排宣传讲座及线下推广活动。这些讲座及推广活动的目标客户,皆为平时对戏剧、戏曲、音乐等艺术门类感兴趣的潜在观众,换言之,走进剧场看演出正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当这些有购买力的潜在观众得知“临川四梦”将在广州大剧院演出,便开始被“临川四梦”的相关信息牵动心弦,而到正式演出之时,他们的身份大部分已由潜在观众转变为正式观众。
有效的传播带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种种无形中的幸运最终叠加为看得见的票房。据巡演结束后的官方统计,48场演出基本是商演为主,一年之内完全收回投入并有赢利,仅广州大剧院四场演出的票房就达到100万元,国家大剧院票房达80万元,“临川四梦”年收入逾300万元,占当年上海昆剧团近900万收入的三分之一。谁说戏曲没观众?精心的准备与有效的宣传,让“临川四梦”证明了戏曲有观众。
上海昆剧团《长生殿》(摄影:祖忠人)
可以说,“临川四梦”巡演已成为一次文化事件,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更是亲自为院团代言,她说:“‘临川四梦’在中国昆曲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上昆能将大师这四部作品完整呈现,何其有幸!”这番话细琢磨,便能得到一种信息,即“能够如这般演出大师剧作,固然是上昆之幸,然而或许大师作品能够得今人如此传承、如此珍视,也是作品之幸吧?而归根结底,这是观众之幸。”“临川四梦”促成一场珠联璧合,于上昆、于佳作、于观众,皆可视为幸运。
2016年恰逢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剧作家,汤显祖值得也必须被纪念。“临川四梦”是汤显祖《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四梦”演绎了纷繁世间事,用汤显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他的同代人王思任则用“《紫钗记》,侠也;《牡丹亭》,情也;《南柯记》,佛也;《邯郸记》,仙也”概括了“四梦”的“立言神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人物,汤显祖对于昆曲而言地位无可撼动。从普及昆曲的角度而言,汤显祖四部大戏的整体呈现,也让更多观众领悟到昆曲的瑰丽宝藏,除了《牡丹亭》,还有太多。而这些作品,人们此前只见精美文字,未见舞台呈现,文学精神营造出的审美情境指引着接下来可能发生的艺术鉴赏。于是,走进剧场就成为让这种文学精神具象化的唯一途径。文学精神之于戏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至少从“临川四梦”看来是如此。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的文学精神及影响力成为上昆巡演成功的必要基础,这是其他戏曲剧种所不具备的。汤显祖的文化效应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文化的新旧循环主要不是依靠当下的人力,其他剧种因为没有汤显祖这样数百年来一直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剧作家,故而很难轻易复制上海昆剧团这一次成功的巡演。
笔者认为,放眼国内其他剧种,一个个地方剧种梳理下来,在综合实力上还真的没有可以同昆曲抗衡的。首先,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最先申遗,与之相比,有着国剧之称的京剧似乎还略显年轻。而京剧观众的狂热程度与昆曲观众对比而言,也似乎略有不同。在当前戏曲界,若说观众数量最庞大、粉丝群最为狂热的剧种无疑是越剧,这其中有着为数不少的青年观众。但拥有粉丝优势的越剧,其行当设置不如昆曲齐全。昆曲艺术储备了多年的实力,其对观众的培养也达到了爆发临界点,厚积薄发,昆曲似乎走到了该达到观众爆发的那个临界点,是时代所趋,也是应运而生。
名人推动昆曲,是让昆曲在当下越来越热的原因之一。从白先勇策划并推动青春版《牡丹亭》开始,昆曲慢慢走入青年人视野。到如今各界名人跨界学昆曲,更是用名人效应引发关注风潮。如某电视栏目,曾邀请影视名人赵雅芝、莫文蔚、汪涵、谢娜等进行昆曲学习,以昆曲造型亮相。事实上她们的扮相并不十分理想,但拥有着大量粉丝的他们,可以在无形中影响一大批观众认识昆曲。爱上昆曲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但只要最终达成的结果是爱上昆曲,那么究竟是因何结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不论是附庸风雅也好,不懂装懂也罢,至少,观众因昆曲而走进剧场,已经是昆曲能够走向良性发展的美好开端。
不容忽视的还有近年来政府对振兴传统文化的有力引导、对戏曲艺术的大力扶持。这些政策带来的是对戏曲院团的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多重积极的推动,以及足够的经费保障,这无疑给昆曲发展注入了强心针,使得剧种魅力得到最佳彰显。
在“临川四梦”中,《牡丹亭》无疑最为人所熟知。此次演出上昆选择了典藏版,由“昆大班”——上昆老一辈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张洵澎、梁谷音,“昆三班”——上昆演员团队里的中坚力量黎安、沈昳丽、余彬,及上昆优秀青年演员罗晨雪、“昆四班”胡维露,“昆五班”张莉、倪徐浩等老中青三代共同演绎,阵容强大。用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的话来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他年轻时就很向往,现在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了,当然不是他一个人,而是上昆的老中青三代演员。一句“五个班老中青”,已经羡煞了多少剧种。试问戏曲界有多少个剧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不是青黄不接呢?国字号戏曲院校中国戏曲学院本科表演专业的教学,多年来也都是以京剧、昆曲为主,其他地方剧种人才培养至少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地方上的戏曲人才培养也并不乐观。上昆有先见之明,创立了自己培养人才的机制,为昆曲储备了如此多的优秀传承人,才有了今天“临川四梦”巡演的演员基础。
上昆的演员梯队中,很多人的综合素质着实过硬。以“昆三班”沈昳丽为例。“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在排练到霍小玉弹唱李益的这四句诗时,原本设计的是用琵琶,但沈昳丽认为,琵琶的表演性强且带有风尘感,而古琴是弹给内心和知音听的,将这个想法和导演商量。笔者了解到的是,当时导演接受了沈昳丽的建议,但条件是希望她自己能在舞台上弹唱出来。令导演惊讶的是,一个月后,从不会弹古琴的沈昳丽已经能用她自己期待的方式演绎着汤显祖笔下的女主角了。此举也带来明显效果,《紫钗记》演出现场,琴声一起,观众就完全被征服了。
上海昆剧团《长生殿》(摄影:祖忠人)
如沈昳丽为演出而习古琴的例子,在上昆似乎还有不少。演员们可以一人两门抱,更有不少人身兼多职。如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又演戏又当家——既要做对得起舞台和观众的好演员,又要做带着一个团奔忙的好领导,可谓诸多不易,可她偏偏两不耽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谷好好带着她的团,将来自各界的智慧和能量融会贯通到全团。
回到文章标题,由“上昆热”引发的这场回望让我们学到了什么?如果说汤显祖及其文学精神、昆曲及其剧种优势是其他剧种所不能复制的,那至少有一些方面还是值得一些地方剧种、地方院团进行尝试,即人才的储备培养、高度的敬业精神、专业的运营技巧、有效的内容传播。
当下,整个社会随着科技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些戏曲院团在运用与时代匹配的传播方式营销推广戏曲方面做得并不理想。如不久前某地某剧院推出新剧,演出之前竟然没有任何宣传的声音,以至于关注着该省戏剧动态的专业人士不知道有这个剧要演。此事或可见怪不怪了,这不只是一个剧院团存在的问题——无效的宣发和运营,不够专业的制作。除了舞台上的演出质量之外,许多戏外的工作,值得各个剧种、各个院团重视。闭门做戏,观众从何而来?要让戏曲获得更多人尤其是更多青年人的关注,需要的不是关起门,而是走出去。
有好的人才,有专注的态度,有走出去的魄力和能力,这些,是上昆“临川四梦”世界巡演成功因素中可供参考的。纵观2016年上昆的“临川四梦”世界巡演,尽管也许有的剧目在艺术上还存在一些瑕疵,甚至引起了一些争议,但是其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分析,更值得我们珍视。
笔者作为川剧行业从业者,通过对上昆经验的总结和借鉴,也尝试着对川剧走出去做一些设想。譬如,川剧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在表演上也是风格迥异。同为非遗剧种,川剧这昆、高、胡、弹、灯,是否也可以构成一个系列,在剧种传统资源中汲取营养,寻找各大声腔的代表剧目走出去,从而让广大观众见识到川剧五大声腔最本真的风采呢?尽管历史上川剧的剧作家没有如汤显祖般的影响力,但川剧也是一直以文学性见长的,刚刚成功演出的成都市川剧院青春版《白蛇传》已经获得颇多观众好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同时,若是一个院团实力不足以完成上述设想,那么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成都市川剧院乃至其他川剧院团,可否联合起来,在大川剧概念之下,策划一件属于川剧界乃至中国戏曲界的文化事件?
期待各个剧种的戏曲院团,能从“上昆热”引发的回望当中寻找突破,坚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剧种热”。
作者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编剧
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戏剧专委会主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