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瑞安
粟裕(1907—1984)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高级将领。他一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屡建奇功;他多谋善断,料敌如神,用兵灵活,善出奇兵。
跟随毛泽东、朱德学打仗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枫木树脚村一个富裕家庭。他先后就读于私塾、县模范小学和高等小学堂。1925年春,粟裕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在校期间,他阅读进步书刊,深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5月,长沙“马日事变”发生后,反动当局下令通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粟裕与几位同学由校园内的下水道逃出常德,乘船到达武昌,参加叶挺任师长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四师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6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爆发后,粟裕担任起义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胜利完成策应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起义的任务。8月3日,粟裕随起义部队南下广东潮州,后被敌重兵围攻,起义失败。10月初,在饶平与朱德率领的第二十五师余部会合。部队到达赣粤边界的大庾地区后,朱德对部队进行整编,缩编为9个连,粟裕任第五连政治指导员。1928年4月,粟裕跟随朱德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会师后,两部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毛泽东、朱德在砻市的龙江书院文星阁召开连以上干部会,4月末又召开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粟裕参加了这两次会议,聆听毛泽东就一些重要的建军原则所做的阐述,由衷地赞成毛泽东提出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和“支部建设在连上”强有力的政治及组织措施。
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據地的“会剿”和创建新的根据地,红四军决定向赣南挺进,这是一次战略性转移。2月10日,粟裕参加伏击国民党军追兵的大柏地作战。这一仗歼灭刘士毅部两个团大部,俘虏其团长以下800余人。接着,红军乘胜进占宁都。在攻占宁都时,粟裕臀部负伤。红军又进至东固地区,与赣西南根据地的红军第二、第四团会师,休整一个星期;其后,经过辗转征战,实现战略转移的目标,开始了为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此后,粟裕参加历次反“围剿”的许多重要战役和战斗。第一次反“围剿”,他率部和兄弟部队一起,先打张辉瓒,再打谭道源。第二次反“围剿”,粟裕率部从富田、东固之间一直打到福建的建宁。1931年6月,粟裕任红四军第十三师师长。第三次反“围剿”,粟裕率部参加莲塘和良村两次作战。1931年11月,粟裕调任红四军参谋长,不久调到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连长。他经常和教员、学员一起互教互学,总结和研究带兵及作战指挥方面的经验。1932年2月,粟裕离校。12月,红四军军部撤销,军团直辖各师,粟裕调任红一军团教导师师长。1933年1月,红十一军成立,粟裕任参谋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阪、草台岗两次战役。其间,粟裕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指挥下,通过战争实践,学习积极防御、诱敌深入及运动战、歼灭战等战略战术。他认为自己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寻找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学到的这条道理,使他终身受益。
1933年10月,红七军团成立,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治委员。11月,粟裕任该军团参谋长兼第二十师师长,参加第五次反“围剿”。在浒湾、八角亭一仗中,粟裕率部在腹背受敌的不利情况下,打退有飞机、装甲车支援的国民党军多次进攻,完成阻击任务后,乘黑夜突出重围。浒湾战斗后,红七军团在闽西一带活动,执行牵制任务,拖住福建方面国民党军,使其不能向江西方向增兵。为牵制敌人,粟裕参与指挥了以奔袭方式攻占永安县城的战斗。
粉碎敌人“围剿”
1934年7月,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主要领导人宣布由红七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宣传中共北上抗日主张,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接受任务时,红七军团有6000多人,长短枪1200支,分编为3个师。抗日先遣队保持军团体制,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为军团政治委员,粟裕担任军团参谋长。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乘夜色踏上漫漫征程。
先遣队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县境,打下大田县城和樟湖坂,渡过闽江。9月30日,部队到达皖赣边之段莘一带,获悉皖南几个县的暴动早已失败,先遣队只能向闽浙赣苏区转移,先遣队经浮梁、德兴之间进入闽浙赣苏区。11月4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七军团同闽浙赣苏区的新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十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同时,调整闽浙赣军区的领导干部,由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兼军区司令员,粟裕任军区参谋长。
11月下旬,红十军团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方志敏随军团行动,粟裕任红十军团参谋长。在方志敏的领导下,部队进入皖浙赣边区与国民党军作战。国民党军调集2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对红十军团疯狂追堵和围攻。为粉碎国民党军围歼红十军团的企图,军团决定在黄山东麓的乌泥关至谭家桥一线设伏,歼灭尾追之国民党军补充第一旅。由于军团主要领导在战斗中指挥失误等原因,作战未能取得胜利,军团愈加陷于被动。
1935年1月9日,红十军团在浙江省遂安县茶山村召开紧急会议,粟裕在会上提出,部队要摆脱困境,必须改变大兵团集结的部署,立即分兵,迅速实现由正规军转变为游击队、由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的两个转变,才能适应当前斗争需要。但军团领导对分兵顾虑很大,未予采纳。15日,部队大部进入化婺德小苏区,方志敏决定让粟裕率先头部队先走,他留下来督促军团主力随后赶上。但粟裕率部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后,军团主力被7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合围于江西怀玉山地区,大部分壮烈牺牲,方志敏被俘,北上抗日先遣队失败。
2月初,中共中央指示,以先遣队突围出来的部队为基础,组建挺进师,由粟裕任师长,刘英任政治委员。粟裕、刘英率挺进师3个支队和师直属队500余人挺进浙江,并选定创建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5月上旬,挺进师进入龙泉、遂昌、松阳3县边界地区,粟裕和刘英运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领导方法,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打击敌人,经过艰苦斗争,建立起游击根据地。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亲自指挥八九个保安团前来“进剿”。粟裕、刘英决定将主力分为南北两路,趁敌人尚在运动之中,先一步转入敌后,打击敌人,把革命烈火引到浙赣铁路沿线等地,又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歼灭黄绍竑视为“怀中利剑”的士官教育团两个整连。国民党军的“进剿”遂匆匆收场。
在反“围剿”中,粟裕认为不能照搬过去的经验,必须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来粉碎敌人“围剿”,因此提出实行“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留少数部队就地坚持斗争,主力部队跳出包围圈,巧妙运用游击战术,与敌周旋于浙闽边界地区,积极打击国民党军。由于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粟裕率部进退自如,有时甚至打到武义汤恩伯的家乡,打到青田高市村陈诚的老家,逼近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给敌造成极大困扰。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在失去上级党和中共闽浙临时省委联系的情况下,正确判断形势,主动发表挺进师抗日宣言和通电,要求遂昌县政府派人进行谈判,遂昌县当局积极回应,在谈判中同意挺进师保持独立和合作抗日等要求。挺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结束了艰难曲折的浙南3年游击战争。
陈毅赋诗祝捷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在南方8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领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由浙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的战斗序列,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先遣支队司令员。4月,他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向苏南敌后挺进,执行战略侦察任务,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政策。6月17日,粟裕指挥先遣支队在镇江以南的韦岗伏击敌人,毙伤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20余人,击毁汽车5辆,缴获一批弹药和军需物资。这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第一战。陈毅赋诗祝贺胜利:“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8月,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在小丹阳一带与粟裕会合,不久,张鼎丞赴延安,粟裕任第二支队代司令员。22日至26日,日军出动步兵4000余人,骑兵500余人,在20余架轟炸机的协同配合下,兵分八路,水陆并进,疯狂“扫荡”小丹阳地区,企图一举歼灭初到江南敌后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粟裕率部由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分散袭击敌人后方,毙伤日伪军50余人,粉碎敌人的“扫荡”。在此期间,粟裕还指挥部队先后袭击南京近郊的麒麟门、秣陵关、大校场机场,组织坍桥、和尚桥、禄口等战斗。
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正式建立,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粟裕积极协助陈毅抵制王明的右倾错误影响,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限制,坚决执行中共中央的东进、北上战略方针,发展长江南北的游击战争。在坚持江南抗战、完成东进淞沪任务的同时,先后派遣由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与丹阳游击队合编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及由第四团主力为基础组成的苏皖支队北渡长江,在扬州、天长、六合、泰州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形成新四军足跨长江两岸,随时可向苏北发展的有利态势。
1940年7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进入江北的新四军部队成立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挥,粟裕兼任参谋长,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9个团7000余人。为迅速打开苏北抗战局面,粟裕协助陈毅制定东进黄桥、开辟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在南下八路军的战略配合下与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部决战的两项重大决策。政治仗与军事仗紧密结合,部队迅速取得攻占黄桥和营溪、姜堰等战斗的胜利,积极进行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建设。
10月,韩德勤按照蒋介石的命令,调集重兵大举进攻,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苏北部队于黄桥地区。4日,顽军第八十九军之第三十三师一部向黄桥东门进攻,翁达率领的独立第六旅从高桥南下。为了确实把握最有利的出击时机,粟裕赶到黄桥北门,登上土城高处观望,根据观察,判明翁旅先头部队已到距黄桥约3千米处,全旅已完全进入我伏击地段,即下令出击。第一纵队迅猛穿插,将敌旅切成几段。首先歼其旅部和后卫团,迫使其先头团回援,然后以一部侧翼包抄翁旅,经过激战,全歼独立第六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苏北新四军第一、第二纵队迅速穿插,围歼进入黄桥以东的顽军第八十九军,军长李守维逃窜中落水而亡,第三十三师师长孙启人被俘虏。7日,占领海安,直下东台。10日,在东台县白驹镇,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会师。此战,粟裕组织严密,指挥果断,用兵灵活,驾驭战局,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思想和高超的指挥才能。
1944年3月5日至7日,粟裕指挥了车桥战役,毙俘日伪1000余人。车桥战役的胜利,使淮安、宝应以东纵横百余里地区全部收复,沟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北、淮南根据地的联系,扩大了我军的机动范围。
刘伯承夸粟裕“百战百胜”
1945年11月10日,粟裕就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下辖第六至第九共4个纵队,在战略上受新四军军部指挥。1946年6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为打破敌人进攻,巩固和扩大解放区,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发起苏中战役。一个半月内连打7仗,运用多种作战形式,连战皆捷,共歼敌5万余人,俘敌将官11名。
为统一指挥,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中共中央、毛泽东决定将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合并,并明确指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从此,粟裕挑起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重担。1946年12月11日,粟裕在盐城前线刚刚结束指挥盐南战役,消灭企图进犯盐城之国民党军5000余人之时,接到中央军委电示,让他即日北返部署沭阳作战。粟裕未带部队和参谋人员,只身立即出发,于12日与陈毅会合。粟裕、陈毅共同指挥,以24个团的优势兵力打敌一路,于15日至18日激战4昼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2万余人于宿迁以北地区,敌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这是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
1947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华东解放区调整领导机构,部队统一整编。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粟裕任副司令员,仍负责战役指挥。2月,华东野战军集结在临沂周围地区休整待机。这时国民党军在一线集中11个军(整编师)30个师(整编旅),采取南北对进的部署,企图在山东解放区临沂附近与华东野战军决战。粟裕周密组织指挥了莱芜战役,经过激战,歼敌7万余人,其中俘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第七十三军中将军长韩浚以下将官17名,击毙将官2名。这次战役的重要收获之一,是进一步取得了大兵团打运动战的经验。
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到失败,遂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山东为其重点进攻的方向之一。5月12日,汤恩伯兵团集结6个整编师,以整编第七十四师为中心,企图迅速攻占坦埠。针对这一情况,粟裕毅然提出突破以往选歼弱敌或歼侧翼、孤立之敌的传统打法,以“猛虎掏心”战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央楔入,并断敌南撤退路。战役从13日发起。粟裕指揮第一、四、八、九纵队正面抗击和两翼包围第七十四师的同时,命令隐伏在鲁南地区的第六纵队急行军抵达孟良崮战场,在第一纵队协助下,首先攻下第七十四师的后方辎重所在地垛庄,切断敌人的退路,迫使其收缩至孟良崮山区;15日发起总攻,全歼整编七十四师3万余人,击毙敌中将师长张灵甫。陈毅称赞此战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随着战场节节胜利,中央军委采纳华东野战军前敌指挥部的意见,决定发起济南战役,由粟裕负责全军指挥。1948年9月16日晚,部队发起进攻,经8昼夜连续突击,攻克山东省会济南,歼敌10万余人,俘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王耀武以下中、少将34名。济南战役的胜利,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日后同敌人大规模决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由此拉开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南线战略决战的序幕。
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泽东复电:“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11月6日晚,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11日,粟裕指挥华野完成对黄百韬兵团的分割包围、切断其西撤的通路后,及时调整作战部署,以6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用7个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22日,黄百韬兵团等部共17个师被歼,黄百韬毙命,为全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判断杜聿明集团可能的突围方向,指挥华东野战军钳制、阻击和追击、合围杜聿明集团30万人于徐州西南的陈官庄地区;钳制、阻击南线之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粟裕妥善处理了南北两个钳制方向及钳制与主攻方向之间的关系。战役第三阶段,他指挥华野成功地运用军事与政治相结合的攻势,于1949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人。
4月20日,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等大城市和江苏、浙江、福建省,歼敌28万人。9月,粟裕率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期间,刘伯承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毛泽东致信粟裕安心休养
朝鲜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指示组建东北边防军,粟裕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明确要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但这时粟裕身体状况不好,毛泽东得知后,于1950年8月8日致信粟裕,嘱其安心休养,直至病愈。
1951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当时总参谋长由聂荣臻代理。粟裕分工掌管作战、训练、军校、海军、空军和陆军特种兵的建设等工作。他始终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战略方针、作战指导思想和对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上,多次提出富有战略意义的建议和措施,并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以求实现。
1952年4月4日,粟裕向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军委领导呈送建议确定国家整个战略方针的书面报告。报告提到,为使军委各部门的建设计划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建军计划与整个国家建设计划密切的配合起来,必须首先确定我们国家的整个战略方针。这是粟裕到总部后提出的第一个很有见地的建议,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很重视。根据粟裕的建议,经中共中央讨论,明确了亟须确定的战略性问题。
1954年9月,粟裕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从此,粟裕担负了主持总参谋部全盘工作的重任。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同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1月,粟裕参与导演了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能体现当时军事特点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
1958年夏,粟裕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批判,此后离开军事指挥一线。9月,粟裕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同时任国防部副部长。他不计个人得失,积极协助院长叶剑英做好军事科学院的创建工作,参与制订军事科学研究的方针、原则和方法,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
1962年初夏,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期间,他到福建前线视察,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后,根据敌情我情,向福州军区领导提出歼灭入侵之敌的具体方案,该方案被认为是“奇特的作战构想”和歼敌的“锦囊妙计”。
1967年春,粟裕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后,协助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剑英发布和制订许多命令、规定,极力把军队的运动限制在院校和部分机关,保持部队的基本稳定。
1970年四五月,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粟裕历时50天行程7000多千米,视察西北、华北边防,调查了驻军部队、边防哨所、国防工事、军工企业及工矿和农村生产大队等基层点数十个,获得北部边防大量第一手材料,特别是进一步发现作战指导思想和国防工程方面存在的某些严重问题。返京后,他如实地向中共中央反映情况。
1982年9月,粟裕退居二线,在身体状况极差的情况下,仍关心着党和国家的事业。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