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黄健
今年,广西政协建立广西政协文史馆并设立永久性的大型综合性展览——广西政协发展历程展,我作为总审稿人,对于每一个部分的重要人物,都作了深入研究。历程展的第八单元是尾厅,其中展出了广西籍的杰出政协委员、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说到王力先生,从读小学开始,我就很崇拜这位自强不息、学贯古今、汇通中外的语言大师。为筹建展览,收集王力先生的文献、资料、证书和照片,2013年12月,我于北京出差之际,专程到了北京大学,这是王力先生工作了30多年的中国最高学府。
说来也有偶然性,我与王力家人居然还有多次认识机会,想来跟王力是广西籍的杰出大师有关吧。回想起来,早在1983年,我在广西大学工作时,就住在王力的长子秦似(王缉和)家的前面一栋楼。秦似是著名的左联作家、杂文家,曾任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广西政协副主席。当时在大学校园里散步,经常遇到秦似,我们曾在一起散步,记得夏天他喜欢穿着一件文化衫。后来我到秦似家里做客,他给我题写了两幅唐诗书法,一幅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幅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装裱好后,挂在家里的客厅,不少同学看到后很是羡慕。
巧合的是,2004年,我女儿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本科,院长正是王力的儿子王缉思教授——我国著名的美国问题专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的所长。在女儿本科的毕业典礼上,我还帮女儿与王缉思院长拍摄了一张合影。后来女儿又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念硕士研究生,从事美国方面的研究,有机会师从王缉思院长的学生余万里老师。
据王缉思教授介绍说,王力家里的资料收集、保存、采访等工作都是由王缉思的哥哥——王缉志统一负责。王缉志和王缉思都毕业于北京大学。王缉志于1984年率先下海创办著名的民营企业四通公司,主持并成功开发MS中英文打字机,在改革开放之初开风气之先,令全社会瞩目,也是那个时代的科技创新名人。王缉思给了我他哥哥王缉志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通了电话后,我来到王缉志教授家中采访,获得了很多关于王力先生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
那是12月13日的下午,我乘车来到北京西坝河茂华国际村王缉志教授家。对于来自家乡来的客人,王缉志教授非常热情,与我侃侃而谈,不知不觉谈了两个半小时。聊起了家乡的情结,回忆了北大往事,欣赏了王力的书法,浏览了王力的著作,谈论了王力的诗句。王力家庭的教育和家风,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感悟良多。
少年发奋
1900年8月10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小生命在祖国南疆广西博白县岐山坡诞生。这小生命就是后来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王力的故乡岐山坡,坐落在博白城南2里处。这个普通的小村落,村子周围十多里,是一片平原,村庄稠密,人多田少,村人多以务农为主,家庭多属清寒。
王力幼受庭训,五六岁时,他父亲就教他读书认字。祖父写得一手好字,死后留下一本手抄唐诗,父亲就将它给王力当作字帖。王力从小便对古诗产生了浓厚兴趣,能背诵李白等诗人的一些短浅诗句。王力7岁破蒙,11岁考上县里唯一的一所高小。王力原字叫王祥瑛,快毕业时,自己改名王力。
王力从小是个勤奋的孩子,自学起来,总是全神贯注,浑忘昏昼,废寝忘食。有一年端午节,母亲将几个小凉粽、小半碗蜜糖拿到书房,特地摆在书桌的砚台旁,告诉他不要忘记吃;而王力正全神贯注地看书,过了一会,他想起要吃粽子了,便边看书边用手去拿粽子,竟把粽子蘸到了砚台上。
自学成才
王力刚满16岁,就由父母包办,和一个同龄的农村姑娘结婚,17岁就生下了大儿子王缉和(即秦似)。王力开始挑起了养家的担子。这时他父亲在一个边远的县份当小科员,他最小的弟弟比他小十岁。村里没有私塾,王力就一面理家,一面当小弟弟的小先生。因此,王力在家中办起了小私塾。不久,有个名叫李荫田的乡绅,听说王力教书教得很好,特地去听王力讲课,听后很欣赏王力的才华,便邀请王力去他的村子教书。后来,王力就到李荫田的家乡大车坪当家塾教师。
王力在大车坪前教私塾时都是自己选的教材,到了大车坪后他又继续丰富原来教材的内容,选了杜甫诗《石壕吏》、白居易诗《凌霄花》。他在讲到《礼记》的“苛政猛于虎”、杜甫的“有吏夜捉人”时,都绘声绘色、剖析入微,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一天,王力到学生家长李子初家,偶然发现这家的一个空房里堆了14箱书,箱面有厚厚的灰尘。他好奇地打开两箱,看到箱内的书都是他没有见过的,箱中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星相并陈,还有很好的注疏本以及书主人的读书笔记。王力迫不及待地开口向李子初借书,几天后他就请挑夫,把书运回了岐山坡。
再后来,博白的大平坡李氏家族办起了一所李氏开国学校,请王力去当教师。王力在开国学校教了3年书,仍是一面教书,一面坚持自学。校长李慎西是个爱才之人,他送给王力100元小洋做路费让他到上海去考大学,李春馨老师也资助了20元小洋。王力得到这笔钱,热泪盈眶地赴上海考大学。
如愿清华
王力风尘仆仆地到了上海,经打听,凡是考大学本科的,都必须考数理化和外语。王力是高小生,自然不能报考。只有私立南方大学要招一个国学专修班,他只好报考这个专修班。他虽失学10年,但也坚持读书10年,王力最终考上了。
这个专修班,开有英语课。王力知道自己没学过英语更需要加倍努力,晚上宿舍灯灭了,同学睡静了,他就到路灯下读,背英语单词,学英语语法。期终考试,他竟考了100分。
他在南方大学刚读满一年,便转了国民大学读本科。王力在国民大学读满一年正值清华国学研究院在上海招生,王力跃跃欲试,但清华国学院的招生简章规定,考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之一方能报考。3个条件是:在中学任教5年的教学人员,大学本科毕业生,从名师研究有心得者。这3个条件,王力均不具备。他想了又想,便想起了章太炎。章太炎是国民大学的挂名校长,王力并不认识他,只不过学校刚创办时,他参加过一次开学典礼,远远地见过他一次。王力便以从名师章太炎为名,果然获准报考。
清华国学研究院入学考试的试题,出得很奇特,要答好就必须博古通今,具有丰富的汉语知识。王力因为从借来的14箱书中,自学了4年多,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录取的32名研究生中,名列第26名。
金色秋天,王力如愿来到了北京。3年间,他从一个高小毕业生,一跃上了大学;大学未毕业,再跃成了研究生,弥补了他失学10年的时光。王力是研究院的第二届学生。研究院的任课老师有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名教授。
其中,对王力影响最深的是赵元任。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主要奠基人,精通英、法、日、德等多种外语,国学根底深厚。王力选学语言学,从师赵元任。他是全班人中跟赵元任学语言学的唯一学生。王力笃学勤钻,甚得赵元任的喜爱。
1927年,王力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赵元任鼓励他去法国留学,王力于是决心自费到巴黎留学。
巴黎留学
王力向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同乡借了40英镑前往法国。在巴黎,他住在法国人居住的地方,有学法语的良好环境。王力在巴黎读书的头两年,费用全由父亲供给,每月寄100盾荷币。两年后,父亲就不能按时如数给他寄钱了。此时,王力上海的老师李石岑教授来到巴黎,建议他翻译些法国文学名著寄给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叶圣陶。叶圣陶收到了王力的第一部译著,给王力去信说:“信达二字,钧不敢言,雅之一字,实无遗憾。”王力留法期间翻译了20多种法国文学名著,叶圣陶总是及时出版他的译著或预支稿费,使王力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了留学生涯。王力在巴黎大学学的是实验语音学,这是当时语言学的尖端学科,这门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他还听了著名语言学家房特里耶斯讲授的普通语言学,系统学习了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进一步掌握了历史比较的科学方法,这为他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继承、发展中国传统语言学,建立现代中国语言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力留法4年,身在异邦,心系祖国。他写信给清华大学,表示愿回清华任教。清华大学很快就给他寄去聘书和路费。
学术巅峰
王力回到清华,任中文系的专任讲师(相当副教授)。同时受聘于燕京大学,讲授中国音韵学、汉语语法和逻辑概论。他课讲得很好,深受学生欢迎。
卢沟桥事变后,北京沦陷。这时清华、北大、南开3所大学都迁到了长沙,联合成立临时大学。此时,王力开始动手撰写《中国现代语法》。
在西南联大,在桂林期间,王力完成了《中国现代语法》初稿。闻一多劝他将讲义整理成两部专著,一部是《中国语法理论》,另一部是《中国现代语法》。王力接受了闻一多的建议,三易其稿,这两部著作于1943年11月、1944年8月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力在完成上述两部专著后,又写了《中国语法纲要》。这三部语法著作,相辅相成,脱离了当时汉语语法硬套西语语法的窠臼,建立了自己的语法体系,揭开了我国语法史上新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王力接到中山大学的邀请,希望他在清华复课前到中大讲学两个月,王力回信表示同意。中大校长王星拱和孔德一起来找王力,聘请他担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王力从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是住在北大朗润园,两年后迁居燕南园60号,一住就是30年。小楼前后有隙地,环境恬淡,很适宜做学问。步入王力的家,一楼是宽敞的客厅,他在此曾接待过无数来访的中外学者。楼上是他和家人的起居室。一楼客厅右侧是王力教授的书房,面积不过六七平方米,堆满了他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所需的古今中外典籍。30年来,王力每天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这间书房里度过。他在此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 《中国语言学史》 《同源字典》 《诗词格律》 《诗律余论》等大量著作和论文。1954年后,王力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在文字改革方面花了许多心血,一直是文字改革的主将。
精神感召
1985年8月,适逢王力85岁生日,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的一些领导和专家、教授共同为他祝寿,与会的教授、专家纷纷发言庆祝《王力文集》的出版和他的寿辰。王力在会上宣布,《王力文集》的全部稿费将捐献给北京大学作为王力语言学奖金。
王力愉快地度过了85岁生日,又将精力投入编写《古汉语字典》中。头几个月,他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写两三千字。
1986年5月3日上午9时,王力与世长辞。他的夫人夏蔚霞按照其生前的嘱咐,将王力4000多册古今中外的语言学藏书捐给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经历了风风雨雨,他的一生,是为弘扬祖国文化奋斗的一生。他承前启后,融合中西,龙虫并雕,著作等身,桃李三千,无私奉献,风范永传。他虽与世长辞,但他的学术和人品,却有着无穷精神感召力。
香港著名作家梁羽生回忆王力说:“曾来香港讲学的语言学家王力(了一)教授,1949年前曾任广州岭南大学文学院长,当时我在岭大读书,但没有上过他的课,不过因为性喜文学,也常到他的家中向他请教。他有一门‘绝技,和新来的学生谈了几分钟,往往就能一口说出那个学生是哪个地方的人,可知其对语言学的造诣之深。”
梁羽生说:“他是广西博白人,法国留学生。他有一部语言学方面的著作是用法文写的,研究的专题就是‘博白方音,书名《博白方音实验录》(1931年巴黎出版)。广西的一个小县的方言,由于他的著作而为国际学术界所知,也可说是罕有的佳话了。”
梁羽生还说:“他对乡土感情甚深,桂林发现芦笛岩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是首批游客之一,曾有《游桂林芦笛岩》七律一首:
喜从地下得天宫,
洞府幽深曲径通;
玉柱雕楹资鬼矛,
碧文圆顶是神工;
天教名胜装新国,
地以灵奇饷健翁;
出洞其嗟人境热,
披襟犹可捉雄风。
王力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他是第一个以西方诗律学为参照系、用技术定量分析手段总结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人,他为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写作提供了比较宽泛的基本范式。他学贯古今,汇通中外,在继承我国2000多年语言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科学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别是20世纪前半期,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科学”与“民主”的种子开始在古老而多难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这是一个群星璀璨、大师辈出的时代。此时以王力为代表的一批富于爱国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厚壤之中的青年学人在接受了时代的洗礼之后,开始了全新的求索。他们远渡重洋,含辛茹苦,如饥似渴地汲取西方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学成之后,他们又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返回当时积贫积弱的祖国,用从西方取回的“真经”,精心构建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科学殿堂。他们的探索历程、人格精神以及学术成就是20世纪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伫立于北大的燕南园60号前,沉思片刻,脑际立刻浮现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形象,靠着十载刻苦自学,终于走出了山村,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成为世纪学人。王力先生走过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从中感受到的是他的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自尊自重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是王力先生给予普通人的最大启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