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史的眼光

时间:2024-05-04

夏 源

培根曾有过“读史可以明智"的论述,作为哲学家,他的话自然是有其哲理的。然而他告诉我们的只是“读史”的功效,而对如何地“读史”却语焉不详。

就我的理解,培根所言之“读史”,应该不是闲暇时的浏览或无聊时的打发时光,抑或是常备于床头桌尾用来作为催眠或消遣的佐料。否则,他就应该说,读史可以消遣、催眠之类了。中国有句老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也曾说过一句颇为经典的话:“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由此看来,读史的目的,是为了借鉴古人的得失成败、荣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使人明白事理,启迪智慧。倘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地读一点史书,浅尝辄止,则不能称为读史,更不能视为“鉴古”,仅能算是怡情自娱而已。

“看到的不完全是真的”,这句话用于读史颇为切合实际。现时大多人读史“鉴古”,要么从官修正史,要么从野史、稗史,要么从“某某演义”、“戏说某某”之类文学、影视作品中去认识历史,岂知这些所谓的“历史”,早已为某个统治集团或某种思想导向所需,有的真相已被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早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有的则经过篡改抹饰,变得面目全非,让人真伪莫辨;有的则曲笔幽隐,将骇人听闻的内幕秘闻隐匿于隐隐约约、似是而非的轻描淡写之中,令人如坠五里雾中,莫衷一是。

因而,不管读正史还是野史、稗史,要达到借鉴的目的,就必须有独到的眼光,沉着、敏锐、思辨的眼光,去读出其真相,读出历史的本来面目,能够穿透历史的重重内幕和尘封的厚厚黄页,看宫廷内帏的阴谋秘计、刀光剑影;看城墙上下的战旗翻卷,鼓角铮鸣;看大漠塞外的狼烟四起,杀声震天;看沙场战壕的腥风血雨,血流漂杵……看管仲、乐毅的文韬武略,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勾践、范蠡的卧薪尝胆;孙武、吴起的厉兵秣马,韩信的运筹帷幄,周亚夫的虎帐谈兵……从历史的阳谋、阴谋,诡策、秘计中汲取其成败教训和有用成分,惟其如此,历史于我们才有现实意义。

读史需要有一双慧眼,方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我们读明史,对于明朝的灭亡,史书基本上都是“归罪”或“归功”于李自成起义。其实细究之,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民族分裂,首先是女真分出去了。本来,女真是明朝自己人,努尔哈赤是给明朝做官的,他自己骑着马到北京给万历皇帝朝贡,跋山涉水2000华里。努尔哈赤亲口对万历皇帝说,我给大明王朝“忠顺看边”!因为鸭绿江那边就是朝鲜了。但后来努尔哈赤却变成了明朝的敌人,其原因就是万历皇帝和辽东总兵李成梁错杀了一个人,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李成梁和蒙古、女真作战,一战斩首1450人,在他看来,努尔哈赤的父亲不过是边塞上一草民,算不了什么。在万历皇帝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杀你塔克世“蚁民”一个,算什么。努尔哈赤找明朝的边官说,你为什么杀我父亲?回答很轻慢,“误杀耳!”3个字就完了,大不了赔你马30匹、敕书30道(类似“贸易许可证”)。但努尔哈赤不干,就拉着弟弟、朋友等只有13人,4个字“含恨起兵”。之后,他统一女真,进兵沈阳、辽阳,建都立国,他的孙子打入北京,倾覆了大明王朝。历史往往有很多的偶然性,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连成的链条就成为了历史。

又如,读《三国演义》,“空城计”是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情节。写蜀汉建立后,诸葛亮率30万大军首次出蜀伐魏,初战告捷。曹魏高层不得不起用闲居宛城的司马懿率兵拒敌。街亭一战,因马稷轻敌而导致蜀军大败,诸葛亮挥泪斩马稷后,因兵已四出被迫冒着生命危险在城门上弹琴,导演了一出“空城计”。众人都劝诸葛亮离开,假若司马懿大军一到,只要派几个人就能把他抓住。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笑笑说,司马懿不会这样做的。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来到城门前看到此般模样,沉思良久,即下令迅速退兵离城,且状甚惊骇,宛如惊弓之鸟。

但陈寿的《三国志》里对此并无详细记载,只是写诸葛亮首次伐魏失利而退兵,司马懿尾追其后,看着诸葛亮从容而退。但我们以思辨的眼光,从其如此简略的文字记述背后,穿透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群雄并起、改朝换代、杀伐不息的年代,就不难发现“空城计”背后的真相而佩服司马懿的高明。曹魏篡汉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司马懿与诸葛亮都是其时一等一的顶尖谋略家,但司马懿却不像诸葛亮那么幸运,诸葛亮贵为丞相,而他始终在曹魏核心权力圈的边缘打转,甚至还因功高震主而差点遭杀身之祸。他的聪明,在于他深知自己与诸葛亮之间是共生关系,知道蜀汉只要有诸葛亮,就会对曹魏的高层构成外部压力和存亡威胁,这种压力和威胁对自己是绝对有利的。虽然司马懿与诸葛亮互为对手,但保存自己的直接对手,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可不是?对兵家来说,自古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死。”种种事实表明,大敌当前曹魏集团只是用他来对付诸葛亮,而最终是不可能放过他的。此时自己羽翼未丰,一旦没有了诸葛亮,他自己也死到临头了。这点,诸葛亮明白,司马懿也心知。所以,你诸葛亮用“空城计”全身而退,我回赠你“瞒天过海”,大家各得其所,心照不宣。不然,怎会有后来的“三国尽归司马氏”呢。所以,不管史志里如何载录这段历史,但对于司马懿审时度势,留下对手的谋略,我们还是拍案叫绝的。这类例子史书中多得不胜枚举。

然而,不说远古、外邦,就是中国,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明治锦衣,清立八旗,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这浩浩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已然是包罗万象、浩如烟海,我们又岂能读得了!但历史总是鸟立春枝般凝住在此一地此一刻,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世事纷繁,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只要选取其典型而为我所见、为我所用,就算是眼光独具、明眸善睐了。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