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郭沫若著作韩文翻译概述*

时间:2024-05-04

梁 楠李晓虹

(1.韩国釜山庆星大学;2.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

由于梁白华的大力倡导和推动,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但由于日本统治、战争等原因,中韩文化交流受到诸多限制。1940-197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工作走过了一个漫长的低潮期。有关郭沫若作品的译本也不多,能在资料上看到的只有韩国诗人,中英文兼通的翻译家尹永春在1949年翻译的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这本书也曾得到韩国学界的重视,有学者评价《苏联行纪》:“与安德烈·纪德的《苏联行纪》同为值得一读的优秀行纪文。”[1]

随着1978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国门逐渐打开。韩国知识界也开始关注并逐渐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方面的情况。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文系数量激增,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据釜山大学金惠俊教授统计:1979年末韩国大学所设与中国相关的系还仅有21个,而中韩建交之后的1990年代末已经发展到了149个,再到2000年代末增至170多个。①中韩学术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多样,有很多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经常到中国大陆做短期考察、也有许多中国学者到韩国访学授课。在交流中,韩国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不断加深。中国现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此时期郭沫若多方面的成就也受到关注,作品的译介全面开花。

概述:众多学者共同参与、译者兴趣与理性选择相结合进行全面译介的第二个高峰期(1978-2010)

郭沫若作品译介的第二阶段不管在篇目、数量还是体裁上都比第一阶段声势浩大得多,也丰富得多。第一阶段的译介,通过梁白华的努力共有诗歌3篇、戏剧4部、小说1篇被翻译介绍给韩国读者。而第二阶段的译者众多,又多为高校教授,翻译质量大大提高。在体裁上也涉及郭沫若创作的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各种文学样式,有些作品还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不同的版本。不仅是文学作品,郭沫若的文艺理论和学术专著也被译介。文艺理论共四篇分别是郭沫若1926年5月16日发表在《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的《革命与文学》、1940年6月9-10日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民族形式’商兑》,以及郭沫若的《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艺术而奋斗——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总报告》(《文学运动史料选》第五卷p654-662)和《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红旗》第三期)。学术专著包括一本1986年出版的以郭沫若的《韩非子批判》为蓝本而进行的再创作的作品;一本1991年出版的参照1982年版的《郭沫若全集》(历史卷 第二卷),题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十批判书》译本;还有1992年同时出现的两种版本的《李白与杜甫》的译著。

文艺理论以及学术专著的译介情况将在今后的论文中专文论述。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文学作品的译介情况上。郭沫若的文学作品在韩国的翻译情况总体看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韩国学者认为郭沫若后期作品大多充满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不易被韩国读者所接受,所以郭沫若早期文学作品的受欢迎程度要远远大于晚期的作品。第二,郭沫若那些打破时空限制,大胆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跨越国界深透对韩国人民的同情与关爱的诗歌与小说作品更受欢迎。第三,与鲁迅作品具有对照比较性特点的作品更受关注。主要体现在两位大家所创作的悲剧作品,特别是历史小说作品上。第四,郭沫若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历史地再创性作品更受喜爱。第五,郭沫若带有自传性的作品更为韩国学者所重视。这不仅体现在郭沫若的4部自传的翻译上,甚至包括韩国学者认为有自传性质的其他几篇散文以及话剧创作。此阶段的郭沫若作品译介形成了译者个人兴趣与理性选择相结合,个人译介与集体项目交叉的状态。

一、对郭沫若诗歌的译介与研究:凸显《女神》超越时空的魅力

郭沫若诗歌的译介最初是由梁白华在1922年至1923年间翻译的郭沫若早期诗集《女神》中的作品《司春的女神歌》《春天来了》《死的诱惑》三首。时隔60年,《女神》更加受到关注,另外篇目的选取数量也比第一阶段大为增加,甚至还有《女神》整本诗集的韩译本出现。1987年12月,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寅初②翻译的同名诗集《女神》初版发行。其中收录《女神》诗集中除了《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个诗剧之外③的52首诗。④

这是郭沫若诗歌代表作《女神》第一次与韩国读者见面,也是第一个郭沫若诗集的韩译本。译者开篇以《郭沫若的生涯和诗世界》代序,评价了郭沫若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黄遵宪虽是倡导‘诗界革命’的先头人物,但是他不过是用传统律诗的格式写白话诗。再经过胡适的尝试,最后终于是郭沫若的《女神》使中国的新诗达到高潮。”他认为《女神》是中国现代诗的里程碑,但他也表示了对郭沫若《女神》之后作品的看法:“虽然郭沫若继《女神》之后又创作了《星空》《瓶》《前茅》《战声集》,《蜩螳集》和《恢复》等不少的诗集,但较之《女神》,并没有赋予更大的意义。内容上虽然也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但是没能像《女神》一样发挥出他在诗歌方面突出的才能。”[2](P25)其实,韩国学者对于诗集《女神》褒贬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女神》的近代企划缺少鲁迅式‘挣扎’,‘横站’的内部省察意识和个人批判,也导致了自我扩张的危险性。诗人爱国主义不能创造跟西洋近代相区别的东洋主体意识。反而有拥护帝国主义膨胀主义的可能性。[3](P476)但大部分学者对《女神》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郭沫若的作品非常大气,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空间。有些学者还发表了一些尤为独特的见解,从《女神》中发现了“海洋”意象,认为《女神》无论就形式还是内容而言,都最大限度的通过运用海洋意象探讨了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批评和现代志向性。[4](P306)但是不管是批评还是赞扬,都表示韩国学者对《女神》这部作品的关注。全寅初的这部译本第一版早已售罄,2001年1月再版,目前图书市场上能够看到的是这个版本。

除个人译介外,在集体完成的大型翻译工程中也选录了郭沫若作品。1989年,韩国学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翻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工作。由高丽大学许世旭﹑首尔大学金时俊和忠北大学的成民烨三位教授主持﹑汇聚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分别翻译,中央日报社出版了20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全集》。这个译本严选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有过影响的作家的代表作品,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文学系列丛书中卷次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译著系列。郭沫若的作品分别被收录在第十九卷(诗歌)和二十卷(文艺理论)中。第十九卷是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作品选集,共分五章。第一章选录现代诗摸索期诗人的作品;第二章选录现代诗形成期诗人的作品;第三章选录延安文艺讲话后诗人的作品;第四章选录社会主义新时期诗人的作品;第五章选录台湾诗人的作品。郭沫若作品有五篇被翻译收录在第一章,分别为:《地球,我的母亲》《天上的市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上海的清晨》(1923)和《骆驼》(1956)。

由上述内容可见韩国学者对郭沫若早期诗的偏爱。但有些学者虽然主观上更欣赏《女神》中的作品,但是为了使韩国读者能全面体味郭沫若的创作风格,有意识将早期与后期作品同时收录。这就体现了此阶段的译介个人兴趣与理性选择相结合的特点。比如另一本重要的郭沫若诗歌译作是朴孝淑翻译由文以斋⑤出版社在2003年12月29日初版发行的《郭沫若诗选》,这个诗集从《郭沫若全集》1至5卷中选出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共34首。其中《女神》18首,《星空》5首,《恢复》2首,《蜩螗集》1首,《骆驼集》2首。另外,由于不明真相,也将《新潮》中的1首《金刚山》选入其中。到目前为止,这应该是韩国出版的郭沫若译诗中唯一一本选择不同时期诗集中的作品,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郭沫若诗歌创作风貌的诗集。译者在《序言》中表示“从《女神》中选择作品较多,是因其在郭沫若的众多诗集中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学史价值。郭沫若左倾化成为革命文学家后创作的作品政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色彩浓厚,艺术性和诗的感性方面都不如先前作品。此外,我觉得会不合我们社会(韩国)读者的口味和兴趣。但是,为了尽可能全方位地欣赏作家的创作风貌,也从后期作品中选择了极少的一部分。”⑥其中包括:诗集《恢复》中的《诗的宣言》和《峨眉山上的白雪》;诗集《潮汐集》中的《题李可染画二首(之二)村景》;诗集《骆驼集》中的《郊原的青草》与《骆驼》;以及和陈明远合作诗集《新潮》中的《朝鲜组诗(二)金刚山》。

最后,还有一本2009年2月由世明大学中文系李国熙教授编著出版的《中国现代诗》[5]选集值得一提。这本诗选集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利用前两章的篇幅论述中国现代文学概观与中国现代诗的理解之后,在第三章中国现代诗作品欣赏部分附录了并非专家学者,而是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纯真且富有个性的理解。诗选集共收入二十八位中国现在诗人创作的三十八篇作品,其中收录了郭沫若的一篇《天上的市街》。一个韩国学生在看到这首诗后,想到自己每每坐在图书馆前的长椅上瞭望市内,总会不自觉地被美丽的夜景迷住。“这样的瞭望会赶走一切忧虑与焦躁不安。自己梦想着什么,自己为了得到什么而不停地挣扎直到现在也不清楚。”[5](P47)他觉得诗人郭沫若当时恐怕也像自己一样眼睛望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心里在描绘天国的乐园。这首诗使这位学生想到了“自由”。他说:“外表上看似自由,事实上现实却从没有放过自己。觉悟到自己正在经受着太多的约束,只好通过短暂的想象来渴求自由。⑦”另外一位学生又觉得“恐怕每个人都在过着烦扰的一天又一天。学业问题、工作问题、异性问题、与父母的矛盾问题等等等等。现实虽如此,如果决意摆脱一成不变的日常生活,尝试安舒朴素的人生,迟早会找到享受闲暇生活的契机。⑧”可见郭沫若那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大胆想象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歌的魅力,他的诗歌可以穿越时空与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产生共鸣。

二、对郭沫若散文的译介:由作品到作者的焦点转移

郭沫若散文作品的韩文译著虽然不像诗歌作品那样丰富多样,译者和译著也比较集中,但是这些译著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们实现了郭沫若散文作品韩文翻译零的突破。另外也体现出韩国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经由作品转移到作者本身。也许正如韩国鲜文大学中文系申振浩教授所分析“虽然郭沫若的有些作品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但是随着与中国的建交,处在中国文化史风头浪尖上的人物到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不仅是学术上,多角度的认识郭沫若是我们理解中国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⑨

翻译郭沫若散文作品最早也是最多的是韩国先⑩。韩国先分别于1990年3月20日翻译出版了《郭沫若自传1少年时代》、1990年6月28日翻译出版了《郭沫若自传2学生时代》与《郭沫若自传3革命春秋》。遗憾的是译著中没有任何有关译者的介绍,也没有译者话之类的文字。即使如此,书后封皮上“波澜壮阔的弄潮儿和革命家郭沫若非常具有个性的自传系列作品不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极其珍贵的史料,且是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和热忱的民族热爱之情之必读珍贵之作”的介绍文字,也可了然译者翻译这三部作品的动机了。

之后,朴正一和丁在镇又在1994年1月10日翻译出版了《郭沫若自传4洪波曲》。包括韩国先所译《郭沫若自传1少年时代》、《郭沫若自传2学生时代》与《郭沫若自传3革命春秋》在内,四本译著全部由日月书阁出版社出版发行。有意思的是,在第四卷《洪波曲》之后,还收入了郭沫若散文集《芍药及其它》中的全部11篇作品。那是因为译者认为分别创作于1942年,1944年和1945年的《芍药及其它》中的这11篇作品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6],因此将它们一并收录在《洪波曲》中。另外在这部作品里还收录了郭沫若1945年6月到8月间创作的有关苏联访问日记内容的《苏联纪行》以及创作于1946年的《南京印象》。可见这些译著中同样融入了许多译者的理解与思考。

郭沫若散文还散见于其他散文选本中。如1995年9月1日崔勇国⑪编译的名为《迟来的黎明》⑫的一部汇集中国现代代表散文诗选的作品也翻译收录了郭沫若的诗歌《路畔的蔷薇》[7]。

三、对郭沫若话剧的译介:从三个叛逆的女性再到蔡文姬

郭沫若早期话剧在1923到1931年间由梁白华翻译后,1940年代以后创作的,甚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译本出现。直到2005年几种译作的相继出现,弥补了缺憾。就郭沫若的话剧译介情况而言,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体现在同样关注郭沫若尝试以革命的视角重新诠释古典人物的作品上。但不同之处在于梁白华更关注三个叛逆的女性人物:聂嫈、王昭君、卓文君。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过中断几年之后继续翻译的情况。这表明第一阶段的译介工作很大程度上出于个人的兴趣。而第二阶段的译介,不仅在篇目数量上有所增加,并且更趋向理性化﹑目标化。有些译者还努力坚持既顾及韩国读者喜好,又尽量客观全面地展现郭沫若戏剧风格的原则。

2005年2月由泛友社出版了郭沫若的两部话剧译作《屈原》和《蔡文姬》。这两本书由梨花女子大学翻译系研究生院,中韩翻译系的讲师姜姈妹率其三位学生共同完成。姜姈妹曾学习中国戏剧专业,是中国相关翻译界的先头者和权威[8](P8-12)。在图书馆里还能看到一本2006年9月26日由鲜文大学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印刷出版的郭沫若话剧《卓文君》。这本书印数为1-150部,是限印版﹑非卖品。这是一部手抄版的译本,译者申堂章⑬的详细情况已经无法考证。这本手抄译本的原收藏者是韩国国文学者姜铨燮⑭教授,后由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李相德整理校注后印出。书后附有姜铨燮教授收藏的手抄版《卓文君》译本的影印资料。李相德在书前的序言里说:“这本手抄版的译著是关于早期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的翻译作品。这份资料的发掘具有重大意义,它表明当时(翻译时间不详)中国和韩国的文学交流非常活跃。”

中国现代话剧逐渐受到重视,学古房出版社也在2005年10月出版了一套现代话剧韩译本丛书。其中郭沫若、老舍、曹禺、夏衍、陈白尘、田汉各1卷。郭沫若卷包括《屈原》《虎符》《蔡文姬》三部。这是目前能够看到的唯一一部郭沫若话剧合集的译著。这套话剧选丛书的两位译者表示,他们看到进入1980、90年代之后,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与作品被大量译介给韩国读者,但是话剧的译著所占比重却相对处于弱势。为了满足韩国读者想了解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欲望,他们决定着手翻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决定性地位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两位译者在序言中说:“我们所选的作品其中不乏为了宣传特定的意识形态而创作的作品,也包括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追求个性的作品。但是不管是哪种作品都凝结着,在20世纪激烈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计的中国人民灼热的呼吸,都是20世纪中国真实情景的展现。”[9]他们更想通过观察作者如何对历史人物进行再阐释,如何在作品中展现时代现实的方式,与作者一起感受他们的时代苦闷。

更值得注意的是话剧《蔡文姬》的翻译,这部作品在此阶段的戏剧译介中被翻译次数最多。原因是有些韩国学者认为,《蔡文姬》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从政文人郭沫若的献媚之作,可是《蔡文姬》所塑造的艺术世界,就是郭沫若真实的内心世界的缩影。郭沫若创作《蔡文姬》的主要动因决非是来自于现实政治的考虑。而是郭沫若的情感和体验的结晶,还是郭沫若的自叙传。[10](P328)再次说明韩国学者对郭沫若的关注已从作品转移到作家本人,且越发全面与深刻。

四、对郭沫若小说的译介:经久不衰的《牧羊哀话》与历史小说

郭沫若小说最早的译本是在第一阶段的译介中,梁白华于1925年和1932年两度翻译的《牧羊哀话》(译作名为《金刚山哀话》。1990年代之后,郭沫若的小说受到新的关注。1999年5月1日出版的由严英旭编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阿Q正传》里也翻译收录了郭沫若的这篇小说。《牧羊哀话》的题材表现日本占领时期的朝鲜生活,这应该是其多次被韩国学者关注和翻译的原因,随后2007年同样以《金刚山哀话》为名出版的译著也证明了这一点。

2007年4月25日《金刚山哀话》再次由著名的泛友出版社发行初版。译者是东亚西亚研究所所长金胜日⑮。译者之所以对这部小说充满兴趣,首先是因为译者认为“郭沫若非常关心韩国[11](P8-9)”,并且郭沫若关心韩国的目的是想告戒中国人中国也有可能像韩国一样掉进亡国的陷阱危险。更重要的是译者认为《牧羊哀话》“不仅仅是作者从亡国的角度看韩国,而且把韩国人的受难,当成自己的事情一样为之难过,把不忍再见只能离开的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⑯。在这本译著中除了《牧羊哀话》之外,译者还翻译了郭沫若的另外8篇小说,并有意将这些作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外国留学经历题材的短篇小说’为题,收录了《牧羊哀话》《喀尔美萝姑娘》《Lobenicht的塔》以及《叶罗提之墓》4篇。第二部分以‘中国革命时期中国人的悲欢题材的短篇小说’为题,收录了《后悔》《一只手少年》《双簧》《波》以及《地下的笑声》5篇作品。译者选译这9篇作品并合为一集的原因正是《牧羊哀话》中所体现的笔致在其他8篇短篇小说里也同样可以见到。特别是作者郭沫若的只有革命才能使中国人民摆脱现实苦痛、悲剧命运的激奋情调,连作为第三国家的韩国人看了都不能不为之动情。郭沫若犀利批判现实的能力,在这本书中一目了然⑰。

在郭沫若的小说作品中,最受关注的当数历史小说。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豕蹄》先后有三个不同的版本问世,其中两个版本随后又出版了第二版甚至第三版,可见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在韩国拥有相当一批读者。

郭沫若历史小说的第一个译本是东亚西亚研究所所长金胜日翻译,泛友出版社1994年7月20日初版发行的《历史小品》。该书收入《老聃入关》《庄周去宋》《孔夫子吃饭》《孟夫子出妻》《秦始皇将死》《楚霸王自杀》《司马迁发奋》《贾长沙痛哭》八篇。译者认为郭沫若是一位具有完备的历史知识,但又不拘泥于史实,极富思想和创造力的作家。所以如果韩国读者能读到这本书,不仅可以体会到它的文学价值,更能从中学会怎样认识历史。即,不是单纯的传达历史,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再理解创造历史的再发展。对于正确地认识和批判当前现实问题,正确树立新的时代观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1](P8)。这部作品在韩国很受欢迎,2004年7月30日已经开始发行第3版。

另一本由韩国鲜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申振浩翻译,1995年1月20日由社会评论出版社发行初版,一个月后初版再印,1995年2月20日出版第2版。13年后的2008年1月,版权转移给另一家出版社,又印了300本限量发行版。至此,此版本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发行了3版,共印刷了4次,也可见这部作品在韩国的受欢迎程度。

2005年5月20日郭沫若历史小说的第三个译本面世。译者是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韩国留学生李隆哲。书名借用了《豕蹄·漆园吏游梁》中庄子的话,题为《怀念人的滋味——郭沫若历史小品〈豕蹄〉》,从中可以看出译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译者在序言中对著作中收录的每篇作品都作了非常经典的析评,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还将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与郭沫若的《豕蹄》作了比较分析。因为此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小说被翻译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而其中又以鲁迅小说数量为最多。鲁迅的小说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小说领域的地位是分不开的。在这种情况下,了解韩国学者对鲁迅与郭沫若小说的理解和评价就显得更有意义了。译者认为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有很多地方很像郭沫若的《豕蹄》。但将两者相比较,鲁迅的作品中传说人物占内容多半,而郭沫若作品中除了神话中的人物外,全部选定现实中的人物。鲁迅以老子的函谷关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出关》,做出的是‘经讽刺化处理,毫无迷恋的把他(老子)赶出了观’的情节设计。而创作于10多年前的郭沫若的《老子》把情节设定为‘(老子)却被再次召回,让他作自我批判’。故而郭沫若的小说更具有战斗性和实践性。两部小说集都是攻击吃人的旧社会,鼓吹反封建主义的具有革命精神的作品,但就强度来说,新时代的郭沫若的小说更有力度。[12]

从译者们对郭沫若的评价和对郭沫若历史小说作品的分析中,足见韩国学者对郭沫若及其作品的偏爱。《豕蹄》译著的版本种类和翻译时间跨越的长度都体现着郭沫若历史小说在韩国之影响的深度与广度。

结论:韩文世界里的郭沫若著作

综观1980年代以来郭沫若著作在韩国的译介情况。内容全面,囊括了诗歌、散文、话剧和小说四种文学体裁。版本多样,一本著作被译成不同版本;一部作品又以不同的出版形式展现给读者。另外还有一些版本出现了一版再版的情况。足见郭沫若作品是非常受韩国学者及读者的关注和欢迎的。但是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了解郭沫若著作在韩国的译介情况,有必要将其与韩文世界里的其他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与作品作横向与纵向的比较。

郭沫若小说作品的译著最为华丽,4部个人专著与1部合集。不仅译著版本最多,且出版于1990年代的两个版本也是一版再版。这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情况相一致。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的金惠俊教授在其2010年发表的论文里作过详细的统计[13](P304)。统计表明从1920年代到200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小说、散文、诗歌和话剧这四种体裁中,小说被韩译的作品数量占绝对优势,共有647部,约占总数的67%,居首位。而其中又以鲁迅与琼瑶小说的译著数量为最多,鲁迅小说译著70多部,琼瑶小说译著71部。若将两人的小说译著合算,将达到小说译著总数647部的20%以上⑱。鲁迅的小说译著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在小说领域的影响。琼瑶的作品受欢迎主要在于它的趣味性。郭沫若小说的译著在数量上显然不处于优势,但是其打破空间局限,渗透的对韩国人民的无限同情与关爱打动了韩国读者。更重要的是郭沫若历史小说不是单纯的传达历史,再现历史。而是凭借渊博的知识以及深厚的修养对历史的再理解,结合当时社会实际对历史进行地再创造,这对于韩国读者认识和了解中国以及中国的现实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一些韩国学者或读者较之鲁迅,会更偏爱郭沫若的历史小说。

韩文世界里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数量上位居第二的是散文,共192部。其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林语堂,作品有82部,约占43%⑲。金惠俊在他的论文里详细分析过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林语堂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相对来说不那么浓厚。这恐怕是产生郭沫若与林语堂被韩国读者接受程度差异的关键原因。申振浩也曾说韩国人对郭沫若的熟悉程度与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坛的评价与地位不成正比,大概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存在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原因。但是随着韩国与中国的建交,处在中国文化历史风头浪尖上的人物到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被忽视的。不仅是学术上,多角度的认识郭沫若是我们理解中国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⑳一些译者也是因为意识到韩国人对郭沫若这位作家本身了解上的欠缺,故而完整地翻译了郭沫若的4部自传作品。特别是在第四卷《洪波曲》之后,还收入了译者认为带有自传性质的郭沫若散文集《芍药及其它》中的11篇散文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诗歌作品到2000年代为止在韩国一共被翻译了59部,占总数的6.1%,位居第三。从数字上看,它与小说和散文的数量相差甚远。从郭沫若诗歌的翻译情况来看,韩国学者最关注、读者最喜爱的还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因为早在1987年就出现了同名诗集《女神》的韩译本。另外,从另一本《郭沫若诗选》中所选各个时期代表作品的数量(《女神》18首,《星空》5首,《恢复》2首,《蜩螗集》1首,《骆驼集》2首)上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不过译者在序言中表明,郭沫若左倾成为革命文学家后创作的作品政治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斗争色彩浓厚,可能不合韩国读者的兴趣。为了尽可能全方位地欣赏作家的创作风貌,仍从后期作品中选择了极少的一部分。[14]可见此时期的译者较之第一阶段的译者不管是在文学修养上还是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认识程度上都有很大提高,所以他们在翻译对象的选择上更加趋向理性化。另外,郭沫若的诗歌还能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就是没有经历过郭沫若那个年代风雨的当代韩国大学生读来,也能引起共鸣。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话剧剧本的翻译,比诗歌的情况更为严重。到2000年代为止在韩国只出版了24部,占总数的4.2%[13](P306)。但在这仅有的二十几部译著中就有一本《郭沫若话剧选》。之所以特别提到它,是因为这是在韩国出版的一套汇聚中国现代话剧作家作品精选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不难看出,郭沫若话剧在韩国的受重视程度。在被翻译的郭沫若话剧篇目中,《屈原》和《蔡文姬》两篇为最多。它们不仅被选在话剧选中,并且在同一年还各自被翻译成单行本发行。5幕剧《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中的代表作。韩国读者通过阅读便可领略郭沫若那种独特大胆又充满浪漫色彩的创作手法。而《蔡文姬》受关注的原因是因为有些韩国学者认为郭沫若创作《蔡文姬》的主要动因决非来自对现实政治的考虑,而是郭沫若情感和体验的结晶,还是郭沫若的自叙传。[10]可见韩国学者以及读者对郭沫若的关心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作品上,已经延展到作者本身。

附:郭沫若作品的韩文译著

诗歌

郭沫若著,全寅初译,《女神》,蕙园出版社,1987.12月.

郭沫若著,全寅初译,《女神》,蕙园出版社,2001.1.

许世旭等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全集-第19卷》,中央日报出版社,1989.

郭沫若著,朴孝淑译,《郭沫若诗选》,文以斋出版社,2003.12.

李国熙编著,《中国现代诗》,中国屋(China house)出版社,2009.2.

散文

郭沫若著,韩国先译,?郭沫若自传1少年时代?,日月书阁出版社,1990.3.

郭沫若著,韩国先译,?郭沫若自传2学生时代?,日月书阁出版社,1990.6.

郭沫若著,韩国先译,?郭沫若自传3革命春秋?,日月书阁出版社,1990.6.

郭沫若著,朴正一﹑丁在镇译,?郭沫若自传4洪波曲?(其中含散文集《芍药及其他》中全部11篇作品),日月书阁出版社,

1994.1.

郭沫若等著,崔勇国编译,《迟来的黎明》,窓出版社,1995.9.

话剧

郭沫若著,姜姈妹等译,《屈原》,泛友出版社,2005.2.

郭沫若著,姜姈妹等译,《蔡文姬》,泛友出版社,2005.2.

郭沫若著,申堂章译,《卓文君》,鲜文大学中韩翻译文献研究所出版社,2006.9.

郭沫若著,河炅心﹑申振浩译,《郭沫若戏剧选》,学古房出版社,2005.10.

小说

郭沫若著,金胜日译,《金刚山哀话》,泛友出版社,2007.4.

郭沫若著,金胜日译,《历史小品》,泛友出版社,1994.7.

郭沫若著,金胜日译,《历史小品》,泛友出版社,2004.7.

郭沫若著,申振浩译,《豕蹄》,社会评论出版社,1995.1.

郭沫若著,申振浩译,《豕蹄》,社会评论出版社,1995.2.

郭沫若著,申振浩译,《豕蹄》,社会评论出版社,1995.1.

郭沫若著,申振浩译,《豕蹄》,知万知出版社,2008.1.

郭沫若著,李隆哲译,《怀念人的滋味——郭沫若历史小品〈豕蹄〉》,2005.2.

理论

郭沫若著,赵成乙译,《中国古代思想史》,喜鹊出版社,1991.10.

注释:

①金惠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在韩国——以2000年代为主》,《韩中言语文化研究》第22辑,首尔:韩国中国言语文化研究会,2010年2月,第301页。其中2009年的数据由梁楠统计。

②现为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名誉教授。

③译者认为“因为它的内容是戏剧,缺乏诗的情趣,并且带有浓厚的剧本性质,会影响到人们对新诗的品味。”参见郭沫若著,全寅初译注,《女神——解说》,蕙园出版社,2001年1月,22页。

④另有《巨炮之教训》和《上海印象》两篇未译。

⑤音译。

⑥译者朴孝淑这样认为。

⑦同上。

⑧同上。

⑨同上。

⑩音译。

⑪音译。

⑫本论文作者译。

⑬音译。

⑭音译。

⑮音译。

⑯同上。

⑰同上。

⑱同上。

⑲同上。

⑳同上。

[1]郭沫若著,赵成乙译.中国古代思想史-译者话[M].喜鹊出版社,1991-10.

[2]郭沫若著,全寅初译注.女神-解说[M].蕙园出版社,2001.

[3]郑晟银(音译).郭沫若《女神》中出现的近代性及主题问题[J].中国语文学志(第17辑).

[4]李时活.郭沫若《女神》中出现的海洋——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批判与近代志向性[J].中国学(第28辑),2007.

[5]李国熙编著.中国现代诗[M].中国屋(China house)出版社,2009.

[6]郭沫若著.朴正一,丁在镇译.郭沫若自传4洪波曲—韩文版出版说明[M].日月书阁出版社,1994-01.

[7]郭沫若等著,崔勇国译.迟来的黎明[M].窓出版社,1995.

[8]郭沫若著,姜姈妹(音译)译.《屈原》·序言[M].2005-02.

[9]郭沫若著,河炅心,申振浩译.《郭沫若戏剧选》·序言[M].学古房,2005-10.

[10]申振昊.郭沫若话剧《蔡文姬》的文学价值[A].中国语文学论集(第50号)[C].

[11]郭沫若著,金胜日译.金刚山哀话——译者话[M].泛友出版社,2007-04.

[12]郭沫若著,李隆哲(音译)译.怀念人的滋味——郭沫若历史小品《豕蹄》.译者话[M].2005-02.

[13]金惠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在韩国——以2000年代为主[J].韩中语言文化研究(第22辑),2010.

[14]郭沫若著,朴孝淑译.郭沫若诗选·序言[M].文以载(音译)出版社,2003.8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