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晓虹
(中国社会科学院 郭沫若纪念馆,北京 100009)
在郭沫若诞辰119周年之际,2011年11月16日至25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8级2班同学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演出郭沫若历史剧《虎符》。
此剧演员全部是在读的大四学生,最小的年仅19岁,可谓真正的“青春版”。一个时代久远、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内心活动丰富,情感强烈,时代主题与历史人物命运相交的剧作,对于这些青年演员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连续10场的演出座无虚席,而其中最大多数的是年轻观众。此剧未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过程观众始终跟着剧情悲欢泪笑。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对演出团队报以热烈掌声。
为了从各方面的评价中探讨《虎符》演出的过程和效果,我们通过书面征集意见和座谈的方式,听到包括导演、演员、郭沫若亲属、学者、观众,特别是85后、90后观众的看法。希望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意见,深入思考现代作家创作的历史剧在当下如何显现艺术活力的问题。
一个好的文本,主题往往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导演刘国良这样理解剧本:“《虎符》的主题是——大爱。我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只爱自己,爱家人和亲属,这是小爱;若是又能够做到爱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爱集体,爱国家,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则是做到大爱了。”
在对剧本进行艺术处理时,刘国良说:“为了满足今天的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艺术需求,我更多地从舞蹈、武术等方面借鉴一些表现手法,在舞台处理上,运用一些现代表现手段,尽可能对观众造成较大的视觉冲击。”
饰演信陵君的方海蒙说:“《虎符》是一部充满大爱、青春气息、大气磅礴的话剧,我热爱它。”
饰演魏王的洪玄说:“很荣幸能够排演《虎符》,它让我成长了。”
饰演如姬的钱璇说:“感谢郭沫若先生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让我们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感受角色的故事与情感。”
饰演太妃的杨景然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像月亮一样的清白,那该多好啊!用我们心中的爱照亮身边每一个人,温暖每一个人。”
饰演唐睢的谭珂说:“在这个戏中收获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借助这个剧本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在中戏的毕业大戏,值得一辈子记得。”
饰演士兵的王居峰说:“通过《虎符》的排演,让我更加热爱中国的古典文化。”
饰演侯赢的康家铭说“有幸在毕业大戏里演出了《虎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郭沫若先生的诗化美、大爱。感谢,感动。
“能够参加这个剧,很偶然,很幸运。读剧本,感觉很有意思。最早的理念是还原古色古香,找到很多古琴、编钟演奏的古曲。第一次看完排练之后,这个想法就否了。郭老的东西是很激情的,光靠这种古琴古曲很难实现。之后,就找现代音乐,要用声音表演。音乐、音响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使演员的表演得到更高的升华。希望重头剧的音乐帮助到演员。音响的设计上下了功夫,十几对音箱,形成环绕的效果。比如二幕中的送行片断,音乐从不同位置的音箱依次响起,给人一种渐行渐远的感觉。总之,一个精品是要表演、音乐、灯光、化妆各方面的配合共同实现的。”
青年出版社一个编辑室为了了解青少年读者观众的审美取向,请85后青年编辑和几位90后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去看戏。他们的感觉真实反映了新生代对这次演出的看法:
演员很年轻,信陵君血气方刚,意气风发;如姬年轻貌美,温柔似水的外表下有一颗炽热而坚强的心;平原君夫人特有的靓丽气息,颇展女将之风;太妃虽年过六十,但风韵犹存。是一部出色新颖的“旧剧新演”,能跨越代沟,是充满“青春气”的演绎。
演出删去了原剧本中一些情节,用更多精力表现主要人物如姬等人的形象。
增加了一些情节,如月光下如姬舞剑的部分,增加了作品诗意。
一位小观众说:这部剧很“萌”。如姬和信陵君之间的感情很朦胧,很纯。
舞台上一群帅男靓女,有真人秀的感觉,很符合伴随动漫长大的一代人“审酷”的心理。一个小女生说:本来是去打酱油的,却捞回来这么多帅哥美女和一段纯美的感情。
背景很漂亮,尤其是两轮月亮(圆月与弦月)及最后花瓣纷纷洒落的画面凄美动人。
郭沫若之女郭庶英说:“1940年代,在重庆产生了很多艺术作品,父亲在那一时期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去看《屈原》,曾经听父亲说,很欣赏金山饰演的屈原,特别是朗诵《雷电颂》时那种豪放的气势。《虎符》中也有大段的内心独白,非常需要功力,中戏的青年演员们撑起了这个舞台。因为演员入戏了,自身的精气神在里面。而现在有些大牌演员反而是人在神不在,缺少一种对艺术的执著。这一次的演出让人感动,我被剧情深深吸引。我带两个女孩去看戏,她们说一边看,一边哭,很感动。其中一个还说:我是被拉来看戏的,却因此迷上了话剧。”
郭沫若之女、郭沫若纪念馆馆长郭平英说:“《虎符》我看过几次。第一次是1956年焦菊隐导演,人艺演出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剧本把京剧程式的东西与话剧交融起来,对话剧的民族化做了探索。但服装不理想,分不清朝代。1992年纪念人艺建院40周年时,由苏民执导复排。记得这次演出在国内影响不太大,但后来去新加坡巡演,反映的强烈程度却远在同时出演的现代题材剧之上。看来,对海外华人来说,传统剧目更能唤起民族自豪感,更受他们喜爱。
“这次中戏又把《虎符》呈现在舞台上,震撼力很大。话剧的演出是综合艺术,这次演出导演、演员、灯光、音乐、服装,每一个环节都好。特别是剧中的舞蹈,演员的体型和青春气息,胜过人艺。导演强调此剧的主题是“大爱”,那么,究竟爱什么?应当是爱生命。戏里如姬夫人那么年轻就赴难了,但精神光照千秋。生命可以短暂,可以长寿,现在的人们远离牺牲,远离战争,但仍要爱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对这个社会、对他人有价值。看这个戏,我受到这样的感动。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教授曲士飞:
现在,关心身边生活的人常常为很多令人失望的现象感慨,生活水平在不断进步,人们关注的视野却似乎愈发狭窄,小情小爱多了,大爱大义少了。艺术作品在一味迁就观众的同时,时常忘记了自身本应承载的社会责任。《虎符》一剧的上演一方面是为郭老诞辰奉上一份追思,更重要的是导演刘国平借该剧传达出对“大爱”这一主题的呼唤。
演出不是说教,该剧的主创巧妙地从如姬个人的情感入手,从如姬的“小情小爱”逐步将观众带入到大爱这一主题中来。当如姬告诉太妃说,把邯郸的人救了,把赵国的人救了,并且把天下的人救了;当如姬为仁义的事业付出生命的价值;当人们拜倒在信陵君、太妃和如姬的幻影前千呼万唤时,史剧的悲壮之美上升到诗的境界,成为充满诗意的英雄悲剧。观众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虎符》这一曲生命的赞歌。郭老创作《虎符》的初衷即仁义思想表现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
这也就是为什么《虎符》的演出使得很多观众为之动容的重要原因。
对主创人员来说,这次演出的整个排演过程也堪称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为大四的学生,演员们属于准90后,正是这样一群年轻的演员,从排练伊始,每天清晨都要进行战国时期的礼仪、剑术、锤术、剑舞、台词等一系列的训练,直到进入剧场演出前从未中断过,这样的专业历练,对学生们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而要想真正呈现出剧作中所张扬的大爱,对于演员们而言,在排演中体会大爱的情怀更是不可或缺,通过认真研读剧本,分析人物来体验角色的内心情感,不少同学在排演过程中被剧中人的义举所感染。在舞台上展现人物时,真挚的情感从内而外自然流淌。令观众在欣赏演员的年轻与朝气时,震撼于演员对人物准确深入地把握。
场上歌舞,局外指点。观演中观众唏嘘于如姬的悲壮命运,感叹于信陵君的慷慨大义。当这本来熟悉的故事以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呈现在你的面前,舞台上送行时的且歌且舞,当空明月的一盈一缺更是带给人深深的思索……
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傅光明:
我以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堪称天才的剧作家有三位:郭沫若、老舍、曹禺。他们各以天赋的艺术才华,创作并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遗产,如早已被作为现代话剧经典至今仍不断在话剧舞台上演出的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虎符》,老舍的《龙须沟》《茶馆》,曹禺的《雷雨》《日出》。
他们三位又都是独特的,简言之,曹禺始终追求诗剧的写作,在他心目中,话剧的最高境界便是诗剧;老舍则文人气十足,其剧便几无例外地充盈着浓郁的文人味儿,他的戏剧故事常常是市井的、市民的、世俗的、世态的,却有着深邃厚重的艺术审美,尤其《茶馆》,某种程度上或可称之为“史剧”,因为它在那么短的篇幅里,竟从舞台上一个小小的茶馆蚀刻下了三个时代的历史留痕;郭沫若又实在是典型的诗人写剧,他的《屈原》、《虎符》,不论艺术创意、戏剧结构是怎样地源于历史事件,单那从戏剧人物嘴里火山喷发般迸射出来的大段大段的长篇独白,似乎一下子从历史的深处风尘仆仆地穿越而至,将那一个个或沉入了记忆里或早已风干了的历史生命,在舞台上活跃起来。若就由这样的“女神式的狂飙”才华所产生的戏剧精神和艺术力量来说,郭沫若无疑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第一人,无出其右。
在我还充盈着诗情的青春岁月,曾忘情地抄写过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和历史剧《屈原》,当年那份血从心底往上涌的激情昂扬的生命感,在这次观看中央戏剧学院2008级表演二班演出的《虎符》时重现了。我庆幸自己在浮躁日盛、正有更多的人变得越来越自私的当下,竟没有变得麻木不仁、急功近利,且尚未失去由艺术而感动生命的能力。虽然舞台上都是大四的20岁刚出头儿的学生演员,脸上还带着稚嫩,但他们却用心用力地诠释和再现着2000多年前战国风云的历史尘烟。
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晓虹:
看了同学们演出的《虎符》,很感动。
首先,通过同学们的表演,郭老历史剧的青春气息和诗情被充分展示出来。
“虎符”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故事,离今天已经很远了,但青春是永远的。青春的诗情表达是永远的。郭沫若1940年代初期连续写作六部历史剧,每一作品中都有他的理想和诗意,追求诗情与人品的“浑合而为一”。同学们的演出充分体现了这种诗情和青春的激情。虽然“虎符”是一部情节性很强的作品,但在郭沫若笔下,人物感情澎湃,诗意盎然。如姬在父亲墓前的大段独白是郭老的大胆的个性化台词,和《雷电颂》一样,把全剧推向高潮。但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耐心越来越少的今天,观众能否接受这样一个人大段的独白,是令人疑惑的。但是,场内观众完全被带进了人物的情感之中,进入台词内在的节奏,被感染,被打动。让我们再次感受剧本的成功和演出的成功。
其次,这次演出充分体现了一种创造精神。
郭沫若在话剧创作和演出方面,充分体现了创造精神。他突破传统西方话剧程式的努力,注重写意性,开放性等等。对焦菊隐等导演在舞台演出时所做的大胆创新给予充分肯定。
同学们的表演在导演的整体构思指导下,也实现了许多突破。除了把西方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一些表现方式相结合,抒情独白的充分利用之外,也进一步利用了现代科技声光电、旋转舞台等方式,使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是对于《虎符》所表现的戏剧精神的理解。
虽然剧本写于一个特殊时代,有作者对于时局的看法,但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郭沫若同时写作的六个剧本都是悲剧,而其核心内容就是“把人当成人”,追求人的合理发展。郭沫若说,写历史剧“主要的并不是想写在某些时代有些什么人,而是想写这样的人在这样的时代应该有怎样合理的发展。”进而“把情绪化而为力量”,为了合理社会的出现而投入“悲壮的斗争”。这一认识超越时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导演抓住了这一具有超越性的主题,通过大家的表演充分表达出来,就使这一作品能够被今天的观众所接受,并产生具大的审美力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