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永远的精神支柱——从周公致郭老的两封信谈起

时间:2024-05-04

王锦厚

郭沫若与周恩来从北伐前夕相识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恰好半个世纪。半个世纪里,两人一直作为知音、兄弟、战友,共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奋斗!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周恩来始终是郭沫若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南昌起义失败后,在逃亡途中,郭沫若写了一篇题为《神泉》的文章,说:

朋友们的去向,丝毫也不知道。特别是病中的恩来,在我的脑海中回旋着,我不知道他的病是不是好了,是不是脱了险,顺畅地到达了海陆丰?这要算是不幸,只因偶尔的差池,便和他们离开了。那许许多多精神上的支柱,中国革命的火种。

有这些火种的存在,中国革命的火,依然要燃烧起来,而且会从地心燃出,而不是在地面上燃鞭炮了。(郭沫若:《神泉》1948年9月香港《小说》月刊一卷三期《郭沫若全集·革命春秋·海涛集》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周恩来、郭沫若作为革命火种留存了下来,从地心燃烧出。周恩来更成为“那许许多多精神上的支柱”之一给郭沫若以最大的影响。可以说,周恩来一直是郭沫若精神上最重要的支柱!

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们先后潜回上海。周恩来根据党的安排,迅速而成功地将郭沫若转移到日本,让他在那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抗日战争爆发,郭沫若听从党的召唤,“别妇抛雏”,只身回到祖国。1937年7月27日,快到上海时,他在船上赋诗道: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当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回到上海,即马不停蹄地投入抗战洪流。当时,上海已成孤岛,为了发挥更大作用,他打算去南洋募捐。11月27日离开上海,先去香港,后赴广州。1938年1月1日,突然接到武汉陈诚来电:

有要事相商,望即命驾。

陈诚

这时,八路军、新四军都在武汉设立了办事处。郭沫若认为有必要去一趟。1月9日便去到汉口。10日,即前往八路军办事处拜会多年不见、时时思念的周恩来。在周恩来的房间里会见了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王明、博古……

会见中得知:陈诚电文中所谓“要事”,原来是国民党的军队又打算恢复政治部,由陈诚担任部长,周恩来和黄琪翔任副部长。下边分设四个厅,总务厅之外设一、二、三厅,一厅管军中党务,二厅管民众组训,三厅管宣传,拟安排郭沫若任三厅厅长,并担任指导委员。对这样的安排,郭沫若很不以为然,立即表示“不愿干”。理由是:自己耳朵聋,不适宜做这样的工作;并且认为在国民党支配下做宣传工作,只能是替反动派卖膏药,帮助欺骗,自己处在自由的地位说话,比加入了不能自由的政府机构,应该更有效力一点,而且相信自己做了官,青年们是不会谅解的……

在场的同志对郭沫若的这些想法、说法,立即进行了批评、规劝……一致认为郭沫若的想法不合时宜。周恩来更是语重心长地说道:

考虑是可以的,不妨多听听朋友们的意见。在必要上我们也还须得争取些有利的条件。但我们不要把宣传工作看菲薄了。宣传应该把重点放在教育方面去看,我倒宁肯做第三厅厅长,让你做副部长啦。不过他们是不肯答应的。老实说,有你做第三厅厅长,我才可考虑接受他们的副部长,不然是毫无意义的。(转引自《洪波曲》)

朋友们的批评,特别是周恩来的解释、劝说,并没有完全打消郭沫若“不愿干”的念头。1月31日,周恩来又亲自写信劝说郭沫若。信中写道:

沫若同志:

你不是滑头,你太感情了一点。

廿七·一·卅一

周恩来

尽管如此,郭沫若的思想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为躲避三厅厅长职,2月6日,竟只身逃到长沙去了。陈诚得知这一消息,几次电话催督他回汉口,又通过黄琪翔等人向郭沫若表示:一定要回去,一切问题都可以当面商量,甚至这样放话:要等他回去,三厅才开始组织,假如他不回去,三厅就尽它虚悬在那儿……许多朋友说:你假如要再开玩笑,那大家都不把你当朋友了,将来的历史也不会容恕你的。2月26日,周恩来又特派于立群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和其他朋友的信前往长沙会见郭沫若。于立群还口头转达了陈诚对周恩来的表示:要他立刻回汉口,一切事情都可以商量。这样,郭沫若才于28日,偕于立群一道回汉口。

郭沫若回汉口后,陈诚立即去看望。郭沫若向陈诚提出三个条件:

一、工作计划由我们提出,在抗战第一的原则下,应该不受限制;

二、人事问题应有相对的自由;

三、事业费要确定,预算由我们提出。

陈诚回答得很干脆,件件依从。(转引自《洪波曲》)

这样,郭沫若才答应出任第三厅厅长。3月1日着手筹组,先后与董必武、周恩来、阳翰笙等人多次讨论、研究、拟定工作计划,又特送周恩来审阅。周看后,复信说:

沫若兄:

计划草草阅过。据弟预测,一般的规模稍大,其中易遭批驳者约有:

1、港厂恐会批为缓办;

2、石印厂恐被总所拿去;

3、宣传总站恐被改为每战区一个,战地日报亦然;

4、后方宣传总站、分站、基站会被减少或缓办;

5、通俗刊物,日刊、三日刊、半月刊会被改为一种;

6、宣传队中之讲演、话剧、歌剧,歌咏,据我意合为综合宣传队为好,恐亦被削减;

7、各种半月刊嫌多;

8、国际宣传纲嫌多;

9、英文日报、周刊只能批准一种,或缓办或交中宣部。

所测如是,尚待证明。但一般的是周密,原计划可即面呈部长。附带声明,请其先示原则,以便举办。

草此,即致

敬礼!

周恩来

明午请约翰笙、寿昌、国庠、乃超一谈。

经过几番协商,反复研究,整个组织机构和工作计划,以及各种重要的人事问题,大体都得到解决。三厅于4月1日宣告正式成立,随即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作:武汉各界“扩大宣传周”;庆祝台儿庄大捷“歌咏、美术、火炬水陆大游行”;“雪耻与兵役扩大宣传周”;“战时节约运动宣传周”;“‘七·七’周年纪念献金活动”;“‘九·一八’周年纪念扩大宣传周”……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详情可参看本刊发表的《三厅工作报告》),掀起了蒋管区抗日的最高潮。

在工作中,郭沫若除亲自参与各项实际活动,还从理论上予以总结,不但为郑传益所编的《政治工作的实施》作了序文(见封二),指出:

在工作中教育对象,在工作中尤须教育自己。古人云:“修辞立其诚”,必自己先有诚信,然后工作方能推动。本书作者于此曾三致意焉。希望本书之读者勿得鱼而忘筌也。

郭沫若 廿七·五·五

6月,该书由武汉拔提书店初版。紧接着郭沫若又自己动手撰写了《战时宣传工作》一书。全书分《总论:理论与方法》,《分论:应用与实习》两部分。总论阐述了抗战建国纲领、宣传工作者之修养,以及言论宣传,艺术宣传等宣传方式,分论则分别说明对民众、士兵、敌人不同对象以及国防的宣传等。七月二十五日由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发。封面上特别用了:“戎马书生”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著、“乐山郭氏”、“沫若”三个印章。这两本书对三厅的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从南昌起义到三厅到文化工作委员会,再到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直到文化大革命,可以说,周恩来一直都是郭沫若精神上的支柱!难怪1976年1月9日,周恩来逝世的噩耗传到了正在生病住院的郭沫若耳中,他惊呆了,悲痛欲绝……用颤抖的手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悲痛的诗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寄托自己的无限哀思。

附记:本文写成,得曾健戎先生提供若干材料,致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