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成虎 索里么
韩兴斌,这个46岁的撒拉族汉子,长相斯文,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气质,很难让人与其果断、勇挑大梁的行政能力结合在一起。可能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赋予了他沉稳而又敏锐的性格,在他的血脉里融入永不迟疑的因子。黄河浪尖上的撒拉人,在什么时候都是用他们个人的气质,将事情处理的漂漂亮亮。韩兴斌将这种民族气质继承并在新时代传承下来,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从循化县志记载可知,循化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气流回升,年平均气温8.7℃,近十年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年平均气温9℃以上。夏无酷暑,冬无甚寒。平均海拔2200米,是青海省海拔较低的地区之一,河谷地区平均海拔1850米。黄河流经其中79公里,国家级大型电站公伯峡、积石峡电站均在县境两峡的东端。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达天池为重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内涵丰富,民族风情十分独特,是全省旅游最佳地区之一;是黄河上游流动的风情画廊;是华夏版图上个性十足的绿色名县;是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佛教文明在这里熔铸了博大与宽容;是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牵手而行,编织着多元共存的美好图景的地方;是世界伊斯兰史上的绝版《古兰经》珍存于此的一个县;更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总人口16.16万人,县内世居着撒拉、藏、回、汉等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5%。
拨开云雾真容见,抖落风霜好梦迎。
深入黃河福地境,流连明月天池生。
沧桑洗尽心尘淡,锦绣铺成气韵浓。
笔点江山歌大海,身披云彩步高峰。
韩兴斌面对的循化,是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县域。这里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深沉悠远的地域文化,神秘多元的民族宗教。2013年3月19日***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用《道德经》第十六章当中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来说领导者应有的态度。而韩兴斌不论在何地工作,不论担任任何职务,始终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这一精神。在工作中他夙夜在公、勤勉工作,视民族团结是生命线。
守住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面对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的县情实际,韩兴斌始终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基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民族宗教各项工作部署要求,特别是把***总书记在接见青海代表团时提出的“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论述时刻谨记于心,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目标,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为契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开创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新局面。
韩兴斌在循化县工作的这几年中,一直将民族团结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合力,看作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生命线。的确,一切发展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一个稳定的环境,提供的不仅是发展平台,还是一份人心向上,凝心聚力。韩兴斌以身作则,并把民族团结这件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团结各族同事,尊重各族同事的民族习惯,与各族同事一道,做好民族团结这项大事业。
韩兴斌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撒、藏、回、汉等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习俗、生活习俗和文化习惯,而且各民族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都有相当程度的关注。“民族工作无小事”,一般发生民族矛盾,大多数就是因为冒犯民族禁忌。这种问题一旦发生,就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韩兴斌不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开会讲话,始终把民族团结工作,不仅说在嘴上,写在墙上,而且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地落实到行动上。知道自己面临的挑战,需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感知能力,果断的解决能力。韩兴斌就像一艘巨轮的舵手,小心翼翼又壮志满怀地将巨轮驶向未来。
时机把握调矛盾,好坏权衡稳定言。
挥汗农民歌咏乐,举头燕子语声欢。
文明建业儒风荡,和谐工作写美篇。
喜看明天红日灿,闲听昨夜东风添。
循化,这片可以实现伟大梦想的热土,是各民族可以实现理想的沃土,是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是各民族展望未来的大舞台。韩兴斌,就是在这样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做着自己的事,想着这片土地上的未来。
我为脱贫加油干
循化,地不养人,这是大家公认的。
循化地处黄河峡谷地带,全县总耕地面积21.68万亩,其中浅山面积为13.2万亩、水浇地面积为8.48万亩。这些土地是无法满足循化各族人民的温饱问题的,更别说进行其他的社会生产。面对这些问题,韩兴斌与循化县委县政府频频发力,但由于土地是个硬问题,收效甚微。自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开始思想大解放,改革春风吹向循化大地,循化人民开始拿黄河做文章,也开始做起了“拉面”的生意。韩兴斌与县委县政府有了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一个长期规划和长期目标开始出现在韩兴斌面前,韩兴斌延续组织一脉相承的发展目标,开始为新循化的百年改变奋发努力,为循化的各族人民群众打开了一扇门,走出一条光明的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不甘贫困的循化各族群众面对人多地少、致富门路少的困境,融入国家改革开放大潮,落实“生态保护第一”要求,支援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循化各族群众开始走出贫瘠的土地,走上了创业之路。从刚开始的开办绒毛加工企业,到后来的青藏运输大军,再到进军建筑行业,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艰难求索、筑梦前行。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怀揣生活中的“拉面”技艺,挤上了东去、南下的绿皮火车,涌入了大江南北的大中城市开起了“拉面馆”。循化各族群众在商海求索,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沿海边疆,都留下了他们坚定的足迹。循化各族群众第一次走出黄河,带着黄河风,带着积石山的土,走向自己追求的美好生活。自从循化各族群众走出黄河后,在天涯海角创造自己的新生活,逐渐打开了循化人自己的根据地。当循化人走南闯北形成规模时,大量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兴斌和县委开始研究对策,争取做到积极、准确、全面地引导循化的劳务输出。
“政府指引、精准发力”。在综合统筹考虑之后,决定以“拉面经济”为发展“龙头”,重点扶持,并将各种产业并行指引,通过对各族群众的大发力动员,将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拉面经济”结合在一起,走一条既注重民族团结,又能够让群众脱贫的路。通过认真分析各族群众所参与的各种商业活动,并认为“拉面”经营,是门槛低、风险小、投资少、收益快、普惠度高的产业。不断加大政府引导的力度,确立了产业培育导向,将“拉面产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行业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实践证明,这项举措是营造民族团结气氛和氛围的重要措施,并为民族团结的健康长期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韩兴斌来说,“拉面经济”遇到了最好的发展时机,正好借此时机将“拉面经济”做大做强,在这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当中,努力让各族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把***总书记对“青海拉面”的关心作为发展新起点,抢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颁布的政策机遇,根据《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和《海东市促进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了《循化县拉面经济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管理,进一步促进拉面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组建了“拉面经济”服务局。同时,全面精准做好劳务用工信息发布工作,并强化跟踪指导管理。在北京、上海、深圳等35个“拉面”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了劳务办事处,选派国家干部与当地政府协同管理。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保障各族务工人员权利,做好服务管理工作,给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使各族群众“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并且让“青海拉面”努力打造成“上档次、有规格、连锁式”的规模化的经营方式。此外,把“拉面产业”纳入乡镇和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畴,实施严格的目标考核,构建了上下贯通、责任明确、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在市场经济当中,各民族只有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才会抵住外来的各种影响,真正形成凝聚力和向心里,共同创造美好未来和多彩生活。
“技能培训、扶志扶智”也是韩兴斌对民族团结当中的全民脱贫的又一大力创。各民族群众的扶贫脱贫,最重要不是靠政府的全办全包,而是让各族群众自己有脱贫的意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从“等、靠、要”变成“闯、拼、赚”。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只有思想转变了,就能让黄河水漫进干枯的内心,才会有“我为脱贫加油干”的心志和志气。循化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一种共同的向上精神,这种精神是各族群众,打脱贫战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力量。这真是:
脱贫脱智春风好,拉面拉出理想飞。
黄河岸边寻大道,青山深处觅光辉。
规模连锁三级跳,气势雄风万里随。
只捧公心酬壮志,碗藏傲骨故乡催。
韩兴斌的努力是行之有效的,他在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继续带领着奋发前进的循化各族人民群众,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奔头。
循化,是一片被造物主眷顾的地方,循化县各族人民群众是整个社会和文化进步的源泉。一条黄河承载的就是循化各族群众的致富梦,全县人民的精气神,就是胜利的曙光。韩兴斌,这个年富力强的撒拉族县长,以其撒拉人的豪迈和担当,撑起循化县的一片天地,为循化各族群众,谋生计、谋发展、谋幸福。
以激情凝铸民族团结
韩兴斌对工作始终饱含着激情,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善于审时度势,探索发展新路,促进共同进步,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精神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韩兴斌将民族团结看做一条顺势东下的黄河,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黄河水会养育两岸的无数生灵;做不好这项工作,黄河水就会决堤,淹没两岸的美好家园。因此,如何让这条黄河水造福于两岸的各族群众,就是韩兴斌常常思索的问题。
不求私利劳心力,自有清风醉笔锋。
赞美仁风云逸乐,褒扬伟绩树贤荣。
有情风采应承奉,无我精神被敬崇。
九九无楼华夏楼,人人有梦中国梦。
我们可以看到,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这几年,他非常注重着眼大局、统筹谋划,对创建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导,积极深入一线,掌握情况,妥善合理解决问题。在他的努力下,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进行专项考核,把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把涉及宣传教育引导、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10个方面30项重点工作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52个相关乡镇和部门,全面推动创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正是有这些努力和措施,循化的民族团结创建得到良好的发展,有了长久的良性开端。
韩兴斌善于紧抓机遇,这也是撒拉人气质当中很重要的一点。他重点抢抓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机遇,以县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为导向,突出撒拉族聚居区各族群众全面小康目标,大力发展以“一核两椒”和生态养殖为主的现代农牧业、以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为主的特色工业、以全域旅游、劳务输出为主的特色服务业,建成了“黄河彩蓝”现代菜篮子生产基地、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和一批重大旅游发展项目,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循化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这些举措既让循化各族人民群众加快了脱贫步伐,也让人民群众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自觉地投身于维护和创建民族团结的事业之中来。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也是创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韩兴斌胸有成竹地介绍说:“我们全面补齐各民族共同发展基础短板,农村危房实现‘清零;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农村通电率达100%;早在2016年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大循、循隆高速建成通车圆了循化各族群众几代人的‘高速公路梦;4G无线信号覆盖率达95%以上,宽带网络覆盖率達90%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健康循化2020成效显现,城乡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5396户21822个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成为全国第一个如期顺利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8%,有效夯实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从韩兴斌的言语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自信、自豪和豪迈,他和他的班子已经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走出了一条道路,以后的路就需要他们齐心协力,不断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一项项惠民政策,是全部倾向于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项都有各族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因为上有政府制定各项政策,下就有各族群众同心共筑团结梦,创造美好生活。这也正是韩兴斌和循化各族人民所希望的。
制度保驾团结路
韩兴斌在日常工作中,他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主题主线,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学校”、“进寺院”、“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他充分利用班禅大师圆寂周年、“青海年、醉海东、循化游”系列文体活动等载体,不断加深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和宣传如同春风,吹入各族群众心头,如同春雨滴入各族群众心田,民族工作做到了田间地头,做到了老农炕头,做到了工厂车间,做到了学校课堂,做到了寺院信徒之中。努力就会有收获,真诚就会收获真心。
宗教管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在管理和处理宗教问题时,稍有不慎就会引出大麻烦,因此管理宗教问题要合法依法,要关乎民族情感,要科学有理。如何让民族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阻力,是韩兴斌和他的班子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韩兴斌和他的班子不断积累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很多经验,为循化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藏传佛教寺院僧尼管理方面,形成了“五位一体”优势互补管理模式(“县乡政府依法管理+村“两委”协助管理+民管会民主管理+活佛参与管理+家属亲情管理”)。“五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了藏传佛教寺院传统管理与民主管理的有机衔接,进一步促进了寺院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水平。
在清真寺管理方面,建立健全了宗教教职人员资格审核、登记造册、满拉招收定员等管理制度,狠抓宗教教职人员这一“关键少数”的规范管理,有效提升了宗教人士的“四种意识”,切实保证了全县宗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广泛推广街子清真大寺“团结开寺”先进经验,全面实行大寺教长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择优选聘制度,确保了宗教事务的领导权牢牢把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街子清真大寺首创的“团结开寺”做法,得到了原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的重要批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旗帜鲜明开展“两反四防”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枫桥经验”循化化,不断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在循化扎实开展全省“精神扶贫试点县”工作,并全省率先开展了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将撒拉族群众结婚彩礼费从20万元以上降到了10万元以下,汉族地区彩礼不超过8万元, 丧葬费不超过3万元、每桌宴席费用不超过1000元(包括烟酒)等等,有效为人情瘦身、为群众减负。
这些实绩的背后,凝聚着韩兴斌同志无数的汗水和心血,凝聚着他忠诚为民的无私情怀,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为全县领导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树立了榜样。
制度保驾团结路,情理开怀和睦家。
秋水文章随写写,枫桥经验循化化。
三分肯定轻轻笑,五个認同处处答。
无私情怀交口赞,公正心意满城夸。
民族团结,任重道远
民族团结需要“每日提、每月提、每年提”,也需要“每日做、每月做、每年做”。韩兴斌从这个长期性的工作入手,引导引领循化各族人民群众,向着建设更加团结、更加凝聚、更加强大的循化前进。
韩兴斌牢记***总书记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指示,深刻理解领悟“三个离不开”,营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循化的未来,需要各民族守望相助,同心同德,携手共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未来。美美与共,循化的各民族在韩兴斌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正展示着前所未有前景,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向着未来前进,这就是民族团结带来的最佳效益。所以,韩兴斌心中有一个永远恪守定律,那就是:民族团结,就是发展合力。
民族团结心田暖,社会和谐月色纯。
有道是能魂系梦,安邦得靠顶梁人。
青山立志图强美,赤子扬帆奋斗真。
引领未来呈魅力,成为今日显精神。
这诚如韩兴斌所说:“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撒拉族命名的县域,县内主要以撒拉族为主,撒、藏、回、汉各民族齐心团结,共同积极生产生活,呈现出奋发向上、拼搏向前的新时代新精神。如何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如何让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得以巩固,早已摆在了县委县政府面前的最主要问题,也是最迫切的问题。我仍然一如既往,深入群众,积极调研,统筹各方资源进行综合性决策,发动群众为小康进行不协的努力。我坚信,循化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群众和我一样,一定会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为筑梦小康,贡献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循化人民的财富河。我们在黄河边为循化人民找道路,循化人民也在黄河边找到自己的幸福路。循化各族人民群众在黄河边寻道,这个‘道不仅是循化人民的致富之道,也是我的为民之道,这道便是我们发展合力的生命线——‘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李成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精神栖居的家园》等两部,长篇小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长篇报告文学《嗨!化隆人》,散文集《时间缝隙里碎笔》等4部,评论集《凝望仁慈上帝的窗户》。曾获青海省第二届青年文学奖,青海省政府第五届、第六届文学艺术创作奖等。现任《荒原春》杂志主编。
索里么,本名马索里么,撒拉族。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散文、小说散见于《青海湖》《青海日报》等省内外报刊杂志。出版长篇小说《西北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